聲樂語言與聲樂教學論文2篇
時間:2022-04-10 10:48:31
導語:聲樂語言與聲樂教學論文2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一)深刻理解音樂和語言的內在關系
聲樂是指由人發出的含有語言的音樂,在歌曲演奏中語言占據重要地位,它是聲樂的基礎,而音樂是聲樂演奏里不可或缺的情感元素,是聲樂語言的關鍵部分。有關語言和音樂的關系,在我國古典論著里就有介紹,歷朝歷代也都有著自己的理解。有些著重于語言,有的偏向于音樂。沈括在自己的著作《夢溪筆談》中,明確介紹了語言和音樂的辨證關系,闡述了演唱者在表演時必須尋求到語言和音樂的平衡,并將它們緊密的結合。在音樂專業的聲樂教學中我們了解到,學生在演奏時會經常出現兩種情況:其一是,只注重語言表達而過分咬字,忽略了對音樂旋律的體現,這種情況會讓人們感覺是在說歌,缺乏優美的旋律情感。其二,過分強調音樂旋律,忽略了對語言的表達,這樣會形成吐字不清的情況,讓聽眾聽不懂歌詞。這兩種情況充分說明了語言和音樂結合的重要性,若一味的強調語言咬字,忽視音樂旋律的運用,就成了有詞無聲的笑柄,失去了唱歌的目的和意義。相反的,若忽視語言咬字,只追求對音樂旋律的完美應用,將會使欣賞者聽不懂辭意,產生抵觸情緒。例如,在淮海學院音樂專業的表演課上就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們在欣賞學生的歌唱表演時,只聽到了音樂的旋律聲,不知道在表達什么,聽不出任何涵義。另外一些學生在表演時,讓我們覺得,他們是來背課文的,沒有任何情感的表達。這些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勾起了欣賞者的反感情緒。由此我們得出結論,音樂是本質,語言是基礎。歌唱者必須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在歌唱時合理應用聲樂語言,努力做到音樂和語言的緊密結合,在音樂中體現著語言、在語言中夾雜著音樂。
(二)合理應用聲樂語言來達到字正腔圓
“字正腔圓”是演唱的高級境界,它既是聽眾對演奏的審美要求,又是理論界對聲樂發展的總結和表述。但是,演唱者即使知道了“字正腔圓”的整體意義,也不可能都能達到理想的標準,想要完美的達到這一要求,必須進行更多的訓練。字正和腔圓擁有著兩種不同的涵義,他們的完美結合才是聲樂語言的追求目標。演奏者在演唱中必須產生歌唱的發聲、呼吸、共鳴,具體是指腔體在呼吸的支持下進行調整,再產生進胸腔、頭腔和口腔的共鳴,以此發出立體化聲音,達到腔圓的效果。而字正就是指把語言咬字做到位,在歌唱中把歌詞唱清、唱準。聲樂就是指聲音、音樂和語言的綜合體現,所以,在歌唱中把語言唱到位,首先就要掌握好漢字的發音和結構。
二、聲樂教學中聲樂語言的運用
聲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而對于聲樂教學來說,它是具體和實踐的結合。聲樂老師在進行聲樂教學時,應正確的引導學生進行練習、按照科學的規律訓練,最終達到字正腔圓的高級境界。一些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對于聲樂語言的正確掌握,在教學中有一定的指導規律。當音樂專業的學生遇到全新的、不熟悉的聲樂作品時,老師應該用以下方法來引導他們去訓練。
(一)朗誦歌詞,理解詞意
朗誦歌詞,一是為了讓學生全面理解歌詞的深刻含義,讓他們在唱歌表演時能更好的表現歌曲內涵和自身情感。其二是讓學生的氣息自控力得到加強,氣息的合理調節、正確運用是聲樂表演的關鍵,對學生氣息的強化訓練還可以讓氣與聲得到完美的統一;其三是提升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通過全面的朗誦歌詞,來提高學生對歌詞中咬字和發音的準確度。來達到字正腔圓的境界。
(二)指引著學生帶著韻進行高音朗誦
帶著韻高音朗誦是指,學生在朗誦過程中要把握住詞的正確韻腳,讓韻腳的發聲得到加強。在歌唱表演中,語言的運用能力主要表現在對歌詞的咬字、吐字方面,而對于歌詞的歸韻和收音確是語言表現中至關重要的技巧,這樣可以使演奏中的語勢得到強化。不管是欣賞者還是演奏者,字正腔圓都是他們的追求目標,作品中的每個詞都有它特別的韻腳。對于聲樂作品而言,體現詞中長音的最精彩部分就是母音,因此,學生應熟練掌握歌詞中的字韻,牢記歸韻的特點。從而演奏出更好的聲樂作品。
(三)引導學生跟著旋律朗誦歌詞
構成漢語語言的三要素是專用調、聲母和韻母,而構成旋律的要素則是節奏和音高。旋律來源于語言音調。所以,唱歌音調和語言音調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聯系,吟誦音調受語言音調感染著,而歌唱音調又受吟誦音調感染著。語言的出現早于旋律,是含有節奏的語音,是最早的自然歌唱。它的旋律和歌唱音調較為接近,因此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從上述我們不難看出,掌握好語言音調和旋律之間的相似點,有韻律對歌詞進行大聲朗誦,可以解決演奏中的發音不清問題。這是因為影響著旋律的是吟誦音調,在聲樂的練習中越是大聲朗誦,越能發出標準的發音,因此學生練習的越認真越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聲樂語言在聲樂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音樂專業的聲樂教學中,聲樂老師應引導學生正確掌握音樂和語言的本質關系,使其全面了解聲樂語言并能科學的運用聲樂演奏中它。
作者:胡俊賢單位:集寧師范學院音樂系
第二篇
一、精煉準確,具邏輯性
正確的歌唱方法主要靠訓練獲得,而訓練要點的領悟又主要在課堂內完成,這就要求聲樂教師言語精煉準確。只有精而準,才能抓住教學重點,節省教學時間;才能解決聲音毛病,對癥下藥;才能化繁為簡,易于理解。如氣息沉、吸氣深、吐氣穩、下巴放、笑肌抬、牙關開、咽壁張、聲音嘆等,都屬于精而準的教學言語。當然,精煉準確的言語也要合乎邏輯,脈絡清晰,顧及學生的認知能力。切忌只針對某一問題,或運用過于專業化的教學用語,如“用頭腔共鳴來唱”“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用真假聲混合的唱法唱”,以及過分強調教師自我體驗的言語,這些語言會使學生感到毫無重點,無所適從。
二、點面結合,具統一性
在聲樂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訓練的總目標,教師應做到心中有數,在分階段教學中逐步滲透,循序漸進,處理好整體要求和局部訓練的關系。聲樂教學主要靠教師的聽辨能力來指導學生訓練,幫助學生獲取整體的歌唱效果。這要求教師聽覺能力平衡,全面統一地分析解決問題。例如,在發聲訓練中,當強調聲音高位置時,要同時強調氣息低控制,否則就會產生氣淺、喉緊,聲音效果的尖、擠、卡、虛等現象;在提示氣息下沉有深度時,同時要保持聲音高位置,反之就會破壞歌唱狀態,失去完整平衡性;在提示靠前唱時,應注意聲音的垂直性;在讓學生喉嚨打開時,要同時強調咽壁的吸力;在提示抬軟腭時,要注意下巴放松;在學生發聲感覺好時,要注意共鳴教學的結合;在學生發聲練習做好后,要進入練聲曲的歌唱。讓學生把唱歌的感情帶入發聲訓練,把發聲訓練的良好狀態帶入歌曲演唱等一系列的教學,都要求教師言語符合點面結合、完整統一的原則。只有這樣,學生訓練出來的聲音才有整體統一的歌唱狀態。
三、作品選擇,具教育性
教育性是聲樂教學除藝術性外的又一基本方向,也是聲樂教學言語需遵循的基本規律,所含思想內容可“顯于外”,如直接批評教育,提醒、激勵;也可“含于內”,如通過歌曲思想、內容的講解,令其深思領悟。由于教學時間緊,教學言語的教育性主要通過“含于內”的聲樂作品講解體現。聲樂教師在選擇歌曲時,除強調格調高雅、思想健康,多唱中外藝術歌曲外,還應涉獵一些民族、民間的聲樂作品,以利于弘揚民族文化,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聲樂教學言語的教育性還可通過教師對聲樂作品的范唱來實現,教師范唱時的聲音處理要富有變化,具有藝術感召力。如范唱《我愛你,中國》時,教師要把對祖國美好河山的贊美用高低起伏、強弱有別的聲音效果表現出來,讓學生隨著教師歌唱的漸進高潮心緒也隨之澎湃激蕩,進而升華為對祖國的熱愛,并帶之于歌曲演唱。
四、生動形象,具直觀性
由于有些聲樂理論知識和發聲肌體結構的抽象性,使學生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這就要求教師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教學中聲樂教師應多用啟發式的想象教學法,也就是把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些動作或生理感應同歌唱發聲聯系起來,通過想象引導科學發聲,達到訓練目的。如用聞花體會氣息下沉;用拋物線體會聲音的至遠向前;用跳高起跳時腳一蹬的感覺體會起音狀態的一步到位;用珍珠項鏈體會聲音的圓潤純亮,氣息的平緩呼出;用聲音像風箏在天上飛,氣息如手中線軸在下面放線,腰腹如手般控制好呼吸線,體會氣息與聲音的控制關系。形象直觀的言語,比單純性地闡述更為學生所理解。切不可流于庸俗、低級趣味,應注意教學的科學性、嚴肅性,做到形象適度。
五、講練結合,具實踐性
聲樂是語言與聽覺的藝術,其物質材料是聲音。要想學生學好聲樂,必須訓練學生有一雙會聽聲音的耳朵和能夠表現作品藝術形象的歌喉。而這一切都需通過教師的言語指導才能完成。聲樂教師的言語實踐性主要體現在講與練兩方面:一方面,將教學實踐總結出的理論知識講授給學生;另一方面,則需要通過唱、練、聽的技能技巧訓練來達到,如節奏感、音高感不經過聽、唱是很難掌握的。當然,兩者又是相互影響,互為補充的,技能技巧需要理論指導、反復實踐才能掌握。教師應注意課堂時間的把握,精講多練才能出成果。一般情況下,教師用不超過1/4的時間講授理論知識,用超過3/4的時間指導學生進行實踐較佳。
六、因材施教,具靈活性
由于每個學生所處成長環境、先天條件不同,形成了個體差異,這就要求教師針對每個學生的嗓音條件、聲音特點、樂理基礎、個人性格等諸多因素加以分析、研究,找出最適合學生的言語進行聲樂教學。如統一聲區的要求對每位學生適用,但使學生達到聲區統一的語言運用就會因人而異。又如拓展音域,有的學生需從呼吸入手,有的學生需從聲音位置上加以言語啟發等。學生的心理狀態、接受能力、智力水平、精神狀況,都是教學言語在運用時需考慮到的。總之,聲樂教學言語既不能像聊天那樣“散”,也不能像做報告那樣“板”,更不能像說評書那樣“俗”。其需要聲樂教師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創新。上述六點基本原則互為聯系、相互滲透,構成有機整體,共同指導著聲樂教師教學言語的運用。
作者:李南簫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 上一篇:共性與個性聲樂教學論文
- 下一篇:幼兒美術欣賞與民間藝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