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教學中“松弛”的運用

時間:2022-03-20 08:59:08

導語:聲樂教學中“松弛”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聲樂教學中“松弛”的運用

摘要:本文通過凱里學院音樂學院的本科生及五年制的聲樂教學,闡述了美聲唱法中“松弛”這套歌唱技法在聲樂教學中的靈活運用,為本科生的聲樂起航起關鍵性作用,為五年制傳承人才的培養起輔助性作用。

關鍵詞:美聲唱法;松弛;教學

美聲唱法科學的演唱技巧所表現的歌唱藝術效果具有很高的什么價值,雖然這種技法更符合歐洲人的審美習慣,但這種唯美的藝術還是被全世界所喜愛和接受,很多國家的音樂工作者花畢生的精力去尋求美聲唱法的科學依據和科學途徑,并借此科學的方法來開拓本民族的聲樂事業。美聲唱法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就是“規范化”,指的是大致統一的聲音標準,這種統一的聲音標準我們簡單概括為“松、通、圓”,即“松弛、通暢、圓潤”,也有人概括為“通、實、圓、亮、純、松、活、柔”,不管哪一種標準,“松弛”都是美聲的一個重要標志。沈湘教授指出:“要想唱好歌,聲音既松弛又好聽,首先是心理放松,其次就是氣息穩定,加上好的、高的共鳴位置,最后排除嗓子上多余的勁,排除對聲帶發音的干擾,聲音就松弛了”。聲樂演唱過程中所發出來的聲音是抽象的,這種“松弛”是人在外在聲音刺激下形成的一種聲音形象感知的表達。這就要求我們在聲樂的學習中要想獲得“松弛”的聲音,必須以外在的聲音形象來引領人體內部發聲肌肉群的協調運作。在地方高校中尤其是在我們少數民族地區地方高校中,我們的辦學必須繼承本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文化,同時必須吸收和借鑒外界優秀的技能技法,這樣才能發揚本土文化。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以苗族和侗族的文化保留最為完整,凱里學院音樂學院不僅肩負傳承傳統原生態唱法的文化重任,還擔負著引進西洋美聲科學唱法的重任。吸收美聲唱法中科學的因素,但不改變本土文化的特點,既做到傳承又能做到發揚。筆者認為可以從“松弛”入手。

一、本科生的教學

凱里學院音樂學院自2006年升本以來,雖然已經招收了十一屆音樂本科生,但大多數的生源以貴州為主,期間也會向湖南、廣西、江西、四川等省招收部分學生。生源中的大多數學生來自偏遠的農村,雖然也是通過高考的專業考試,但大多數學生對科學唱法還是知之甚少,唱出來的聲音偏“白、尖”等現象,這些現象在美聲唱法中是不允許的。經過多年的教學總結發現,運用好“松弛”這一武器可以使大多數學生改變這一現象。首先,傳授關于美聲唱法的一些理論知識。本科生畢竟通過高中的學習階段,有較強的理解和總結能力,通過大量書本知識的傳授,讓他們通過書面間接的知識指導自身的發聲行為。讓他們意識到美聲唱法中,“松弛”是其重要的標志,松弛的聲音不僅能讓全世界人們接受,更重要的是,松弛的聲音能給予聽眾松弛愉快的心情。其次,在技能技巧教學過程中,注意“松弛”技法的介入。在教學過程我們發現我們的學生在學習中常常會出現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被他的母語和本土文化所禁錮和束縛,最為常見的就是張不開嘴和聲音發直。我們知道“張不開嘴”其實就是牙關緊,換句話說就是喉嚨打不開,聲音發直也是因為聲帶及其聲帶附近的肌肉群過于緊張造成的。我們必須先讓他放松松牙關,嘴才能張開,口腔才能打開到歌唱的需要,之后才能慢慢的加入聲音,最后在氣息的支撐下把嗓子附近的肌肉群的多余力量消除才能做到真正的放松。

二、五年制的教學

凱里學院音樂學院五年制的學生都是初中直接升上來讀大專的,五年制是專為傳承苗族、侗族音樂舞蹈文化而設立的,他們生源主要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學生為主,招生考試中要求必須會演唱本土本民族歌曲、或演奏本土樂器、或跳本土舞蹈。因為五年制學生的招生門檻是比較低,所以我們學生的音樂素養也是很低的,很多的孩子來學校是第一次走出大山。這幫孩子的音樂素養是零基礎,所以在聲樂的教學過程中也是很頭痛的,他們沒有讀過高中,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聲樂的理論知識不能急于傳授,只能通過傳統的口傳心授的辦法進行教學,這種狀態一直要持續一年深知更長。五年制學生學習聲樂的過程分兩種,一種是美聲科學發聲方法的學習過程,另外一種是原生態唱法的學習過程,期中原生態唱法主要以苗歌和侗歌為主。原生態唱法主要以真聲為主,真聲、假聲區分明顯,音色特點是“純凈、透亮、纖細”等,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喊、扯、白、尖”等現象。其實所有的這些現象都與“緊”有關,期中有牙關緊、氣息僵、喉嚨緊等特點,這些問題都是需要解決的,而五年制開的獨立的聲樂課程就是美聲發聲方法學習課程,就是利用美聲的“松弛”等特性來解決原生態唱法的缺陷,教學生如何打開、如何運用共鳴、如何放松身體、放松喉部肌肉群等,利用美聲的科學性彌補本土音樂的不足,如現在很多的在當地比較出名的原生態歌手都是需要進過多年的美聲學習訓練才唱出來的。總之,在聲樂的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好“松弛”這套歌唱技法,能為繼承和弘揚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做貢獻。

作者:李樂天 李小娟 單位:凱里學院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鄒本初.歌唱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李晉瑋,李晉瑗.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華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