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育儒家思想的影響
時間:2022-05-22 03:44:03
導語:體育教育儒家思想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儒家思想和西方人本主義思想比較
1.1儒家思想的淵源及其精髓
儒家思想是發端于中國的傳統文化核心思想,它不僅深深影響著中國,甚至影響著日本、韓國及其他亞洲國家,是東方文化的精髓,它對亞洲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都意義深遠。在明、清兩代,儒家思想被朝廷奉為官學[2],民國之后儒家思想雖然受到西洋文化的沖擊,但它仍是普通百姓信奉的核心價值觀。儒家思想以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為核心內容,后由孟子和荀子繼承并發展[3]。孔子在總結和概括了夏、商、周歷代傳統文化和思想精髓之后,創立了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用他自己的話說叫“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即引述他人的觀點而不自己創作,信奉和尊崇古人。首先,儒家思想注重自身修養,也就是突出表現為一個“仁”字。“仁”至于百姓應為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尊重,和諧相處。“仁”至于君主則應仁政愛民,為政以德,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而無論君主還是百姓,皆應寬厚博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君臣之間應當“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其次,儒家思想是最早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系。孔子首先對“人性”進行了闡述,“性相近,習相遠”是說人的本性生來具有共同特征,但在后天不同的生活環境因素的影響下產生了人與人之間思想上的不同。這其中最重要的生活環境因素就是“教育”,孔子強調人要“好學不厭”以求人生至道。所謂“至道”即是成人之道,儒家思想中把成仁成圣的理想人格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
1.2西方人本主義思想及其價值觀
西方人本主義思想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反對封建統治和宗教神學體系的資產階級思潮[4],其核心內容是反對過分強調神的至高無上,而是要求相信人的偉大力量,追求個性自由和個性解放。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薄伽丘認為:人類天生是平等的,沒有貴賤之分,人類的骨肉都是用同樣的物質造成的[5]。他的觀點被視為是最早的人權宣言。可以說,人本主義思想是對中世界神學文化的批判而展開的人性回歸的思想運動,但由于當時神學文化受到統治階級的倡導,因此這種批判是變向進行的,它以大力弘揚人性與以人為本的思想來沖淡神學對人民們思想的束縛和禁錮。人本主義思想的傳播對歐洲工業革命和商業資產階級的興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它是歐洲現代文明的重要里程碑。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劇作家,他的作品充分地宣揚了人本主義思想,歌頌仁愛、友誼和自由,時至今日,他的部分作品仍然是歐、美許多國家中學課本中的重要內容。這說明西方人本主義思想對整個西方世界的影響廣泛而深遠。
1.3儒家思想與西方人本主義思想的異同
儒家思想與西方人本主義思想都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主張以現實的人生為出發點構建社會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他們都以反對神學和玄學為出發點,強調人的現實世界高于一切,強調平等、博愛的大眾理念。儒家思想在中國影響深遠,是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在對待鬼神世界的態度上采取擱置和回避。同樣西方人本主義思想也是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想,它代表著新興資產階級的積極進取的樂觀主義精神,而對神學的態度也采取了以大力弘揚人本主義思想來淡化神學。這些做法都有效地減弱了神學和玄學對人們思想的束縛,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意義十分重大。儒家思想與西方人本主義思想也存在許多不同。首先,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儒家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天人合一”,人要順應自然,積極適應自然界的各種變化,比如中醫理論就是這方面的最好詮釋。西方人本主義思想在強化人的欲望,要積極地改造自然,讓自然服務于人。其次,儒家注重家庭、社會和國家利益,而西方人本主義思想則注重個人的自由、奮斗和權力,人權神圣不可侵犯是西方人本主義思想的核心價值觀,有事個人權利甚至高于國家利益。最后,儒家思想強調人性的善良,以人格與道德完美作為人生最大目標,強調克己復禮,獨善其身。西方人本主義思想則重視自然科學和理性,“知識就是力量”是最早的西方人本主義提出的理念。可以說西方人本主義思想是西方社會自然科學和自然哲學發展的持久的原動力。
全面發展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教育理念,這包括身體、精神、智力、道德等多個方面。體育教育作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始終是教育行政與大眾理念中堅持不渝的重要內容。雖然正規化的體育教育是從民國時期西方體育傳入中國之后才開始的,但形式上的西方體育并沒有沖淡儒家思想對教育乃至體育教育的影響,那些現代體育運動項目進入學校后,其教育目標和組織形式中無不體現著儒家思想。“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正是儒家關于博愛與助人的精神寫照,體育課中隊列隊形練習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的整齊劃一和老師的絕對權威演示著儒家思想中君臣關系的理想規范。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教育理念強調接受規則和人格完善,并認為一個人只有這樣才能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和對社會有益的人。
2.2強調身體與精神的和諧統一是儒家體育教育的出發點
體育教育不僅要強健體魄,更要內實精神,身心和諧統一是儒家思想影響下的體育教育的最高目標。一方面,一些中國傳統體育項目被納入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武術、太極拳等,這些項目本身就強調動作與意念的配合,旨在達到身心統一;另一方面,中國的體育教育始終貫穿著一種崇高的愛國精神的灌輸,把體育運動與為國爭光、為集體爭榮譽作為體育運動的目標。某些中、小學中的傳統體育項目學校更是肩負著為省隊、國家隊培養后備人才的重任,這無疑強化了體育的為國爭光的責任情節。學校一年一度的田徑運動會又把以班為單位的集體榮譽至于每一個運動員學生的肩上。所以說,儒家體育教育把身體塑造與精神陶冶合二為一,使得體育教育獨具東方的色彩。
3西方人本主義思想影響下的體育教育
3.1構建強健的體魄以突出個人力量的偉大
儒家思想與西方人本主義思想都突出地強調以人為本,但西方的人本表現在個人概念之上,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的內容就可以看出,西方人努力塑造完美的人體藝術以突出人本身的完美與崇高。在其影響下,西方體育教育也把鍛煉強健的身體作為體育運動的首要目標,肌肉鍛煉和體能鍛煉是歐、美中小學體育課的重要內容,它被視為體育教育的基本內容,其重要性遠高于其他具體的體育運動項目,如:籃球、足球、網球等等。這種體育教育的結構使得社會上無論男女老少都熱衷于塑造體型的抗阻練習(bodybuild-ing),也催生了以肌肉練習為主要內容的健身俱樂部成為西方國家的一個重要體育產業。儒家思想和西方人本主義思想在關于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上有著根本的不同,儒家思想強調國家對于個人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國家強大了,個人才能安康幸福,國家衰敗了,個人則必然流離失所,所謂“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而西方人本主義思想正好相反,他們強調個人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國家,只有每個人都強大,國家才能強大。因此,西方體育教育中在強化個性張揚,個人自由以及個人生命的重要性。西方國家不倡導舍己救人,在保護自己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才去救人。在體育教育中他們從不強調整齊劃一,而是崇尚與眾不同,強調個人在體育運動中的創造性。
3.2強調征服自然與自強不息的人文精神
現代西方流行的諸如登山、跳傘、漂流、高山滑雪等極具冒險性的運動已經逐步開始進入學校體育,或者以夏令營、冬令營形式廣泛向中、小學滲透,并且其教育理念被學生及其家長普遍接受。西方體育教育把這種帶有征服自然性質的運動活動視為塑造學生堅強個性和自強不息精神的最好途徑,并將其納入人的全面發展教育計劃中[6]。西方人本主義思想突出人的能力是有其歷史由來的,歐洲文藝復興之前,西方人的思想被神學所束縛和控制,人被至于完全被動的地位,因此,沖破了神學對人們思想的禁錮之后,重獲自由了的人類精神開始自由馳騁,體育運動恰好可以幫助人們實現精神領域的自我實現。通過體育運動人們可以充分表現自我的強健、膽量和能力,體育教育中也在積極鼓勵學生自我表現,在體育運動中完善自己,展現與眾不同的自己。
3.3倡導競技精神與娛樂精神
競技精神與娛樂精神是西方人本主義思想影響下體育人文精神的主旋律,競技精神鼓勵人們去積極競爭,同時在競爭中學會平等、協作、遵守規則;娛樂精神則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人的本性,即喜歡游戲與娛樂是人的天性,體育運動中常常需要非理性,也就是拋開運動促進健康的理性思維,在運動中尋求快樂,避免把運動當作任務來完成。娛樂精神使得西方體育最大程度地生活化了,體育運動深深植根于大眾的生活,是體育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現象。西方人對體育人文價值的追求重于對體育功利價值的追求,這與娛樂化體育教育的影響不無關系。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充滿了競爭,西方社會到處可見激烈的競爭,如何在競爭中戰勝對手又不傷害對手,如何在競爭中與他人合作及利益共享,這是西方社會最看重的人的基本素質,或者深層次分析則涉及到人性的概念,如如何克服人性中的弱點,培養完善的人格。西方體育教育所倡導的競爭精神就是要通過體育運動情景來復制社會競爭狀態并使之場景化、典型化,學生在這種場景下體驗和學習正確的競爭。與此同時,在體育運動中的娛樂不僅僅是娛樂自己,同時也要娛樂同伴和對手,營造共同快樂的氛圍。
4總結
儒家思想和西方人本主義思想都強調以人為本,因此同屬人本主義的范疇,它們分別是東方與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核心,對各自社會的發展影響廣泛而深遠。但儒家思想和西方人本主義思想對中國與西方國家體育教育的影響卻產生著不同的影響,或者說其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體育教育中的表現形式有著較大的差別。了解這些差別對于東、西方體育交流以及中國的體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來自于《廣州體育學院學報》雜志。《廣州體育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余萬斌工作單位:綿陽師范學院體育健康教育學院
- 上一篇:企業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
- 下一篇:核算型會計轉化管理型會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