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體育教育課程知識體系創建思路

時間:2022-05-22 03:50:06

導語:高職體育教育課程知識體系創建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體育教育課程知識體系創建思路

一、對體育教育內涵的理解

“體育教育學”(德文Sportpdagogik)這一概念,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首次由“德國體育教育學之父”OmmoGrup正式提出的,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體育教育學”(德文Sportpdagogik)已發展成為原聯邦德國體育科學體系內的一個分支學科。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逐步引入“體育教育學”這一概念,到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3745-92)《學科分類與代碼》正式將體育科學歸入到人文與社會學類的劃分中,體育教育學列為體育科學下屬的13個分支學科之一,學科代碼為890.50,體育教育學由此獲得了正式的學科地位[1]。到目前為此,我國學者對體育教育學內涵的理解基本偏向美、英國家對體育教育學的理解,英語通常使用“physicaleducation”(身體的教育),國內在詞匯上“體育教育”也代替了“體育教育學”。從“體育教育學”德文詞源Sportpdagogik理解,體育教育學是一門從教育角度考察人類各種體育活動的學科,它涉及教育學的基礎知識,主要關注人類各種體育活動與教育意義上的活動(如教學、教養、撫育、訓誡)之間的關系,注重通過體育活動使人獲得教育意義上的發展[1]。這里既有學校教育的成分,也有社會教育的成分。學校教育成分追求健康水平、良好習慣、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質和心理健康等;社會教育成分可根據學者自己的觀點基于政治意識形態而提出,也可注重追求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而提出等等。在研究對象上包括各類正規教育機構和非正規教育機構中的不同年齡、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社會經濟地位的人群甚至包括殘疾人。國內有學者將“體育教育”概念定義為:體育教育是教育(重點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它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全面鍛煉身體,提高健康水平,傳授體育衛生保健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培養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和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質的一個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過程[2]。

二、解讀高職體育教育課程知識體系

高職體育教育與體育教育相比內涵基本相同,因此也解讀為“physicaleducation”(身體的教育),但人才培養目標有別,冠以高職的特點,因此建構高職體育教育課程知識體系是必要的。

1.高職體育教育課程知識體系應有的特點

研究表明,高職體育教育與體育教育一樣也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范疇,是一門綜合了理論和方法體系的學科。高職體育教育知識體系也應具有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特性,各門學科需要合理交融、綜合與交叉,需要尋找其中內容的相關性,實現學科、學生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動態平衡,從而構成一個整體。建構高職體育教育課程知識體系,不僅要研究如何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還要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促使高職學生成為全方位發展的,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綜上所述,高職體育教育課程知識體系應有如下三個特點:(1)符合體育教育的發展規律;(2)符合現代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3)課程項目設置應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選擇經過他們努力能達到要求的學科項目,不斷提高他們身心發展水平和綜合素質。

2.建構高職體育教育課程知識體系的依據

高職體育教育歸屬體育教育范疇,又是體育科學的分支學科。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對于體育科學知識體系,德國體育理論界有這樣的認識,即體育科學知識體系的內容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理論領域(TheoryField)”;另一類為“主題領域(SujectField)”。前者分成兩類學科群,第一類是由運動醫學(含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等)、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心理學、體育教育學、體育社會學、體育史學和體育哲學7個學科組成的。第二類則是由6個學科組成,含體育信息學、體育政策學、體育法學、體育經濟學、體育測量學(含體育統計學)、運動設施與器具學。后者也分成兩類學科群,第一類,即體育特定主題學科群。它主要有運動理論、游戲理論、訓練及競賽理論(含教練員的指導理論等);第二類,即一般主題學科群,含音樂與運動、運動與休閑、運動與健康、體育與新聞媒體、體育與行為能力、體育與特殊群體、體育中攻擊與暴力[3]。由此可見,體育科學涉及的內容很廣,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內容還在不斷地擴大。體育教育學屬于體育科學的分支學科,借鑒體育科學的知識體系,建構高職體育教育課程知識體系,既具有科學依據,也具有可操作性。

三、建構高職體育教育課程知識體系

從現狀看,一部分高職院校由大專、中專學校通過升格合并改制而來,在體育教學上還沿襲著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沒有體現出高職體育教學的特點。建構高職體育教育課程知識體系涉及內容非常廣泛,但因受場地、器材、自然環境、師資條件和學時限制,體育教學課程項目設置也必然受到限制。在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的情況下,為高職院校建構科學、實用、易行和夠用的體育教育課程知識體系,并借鑒體育科學的知識體系,參考體育教育學,對高職體育教育課程知識體系作如下建構:(1)競技運動項目。具有競賽特點和較高技術要求的運動項目的通稱,其各項目都有嚴格的競賽規則,運動員(隊)須經過系統的身體訓練和技術戰術訓練;(2)科普知識。是一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種種科學現象和理論的知識文字,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見表1和表2)。隨著時代的發展,高職體育教育課程知識體系也必將會發展和變化。(1)綜合素質。據文獻研究,是指一個人的知識水平、道德修養以及各種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素養,是指人們自身所具有各種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態方面以及內部涵養方面比較穩定的特點的總稱。它大體包括思想素質、專業素質、人文素質、職業素質、身心素質等五大塊[4]。(2)課堂分班教學。集體項目理論上應分層次教學,即競賽水平相當的學生分在一個班或以教學班級為單位教學,后者的教學優點是好管理,同班同學互相熟悉,課堂氛圍會比其他分班形式好。(3)俱樂部模式教學。是依托一個體育項目,用俱樂部的形式組織體育教學、課外活動、體育訓練及運動競賽,并將這些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它以運動者自覺自愿結合為基礎,依靠學校的運動場館和設備來完成。(4)健康素養能力。據研究,有健康素養的人應具有的能力:一是理解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的概念;二是選擇性地接受健康信息和健康促進的相關產品和服務;三是分析文化、媒體、技術和其他相關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四是應用人際交流技巧來增進健康;五是應用目標制定和決策的技巧來增進健康,倡導個人、家庭和社區的健康;六是實踐促進健康的行為和減少健康危險因素[5]。(5)企業參與。高職體育教育也能將企業引進校園,以健康鍛煉的形式,與學生進行課內課外競賽交流,既增進學生與企業員工的友誼、培養他們之間的感情,又加強學校與企業的溝通和交流,達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四、結論

1.高職體育教育“教什么”?實質是課程知識體系問題,為保證高職體育的教學質量,建構科學合理的課程知識體系對高職體育教育至關重要。

2.各種競技運動項目課程和科普知識課程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綜合素質將產生不同的影響,在進行規范分析后,還得出這一結論:集體運動項目、戶外運動項目、健康科普知識課程對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具有更優的教學應用價值。(本文來自于《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雜志。《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楊君偉工作單位: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