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口譯外語教學模式研究

時間:2022-01-05 05:06:41

導語:立體口譯外語教學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立體口譯外語教學模式研究

立體式外語教學與口譯模式

(一)立體式外語教學

立體式教學是全方位、多極化的教學,既要注重外語各項技能的綜合訓練,又要注重師生間互動、學生間互動等多方互動教學;更應注意教學觀點模態技巧的相互關聯和連貫,形成教學的系統性發展。多元化立體式多媒體教學模態,尤其注重立體信息輸入模態、自我驅動模態、電子交互模態與文化意識培養模態的綜合運用。可以說,多方互動的立體式教學符合語言的本質特點,適應大數據時代特征,順應了教改趨勢。然而傳統課堂常讓人感嘆:時間都去哪兒了?漫長課時收效甚微,而不少通過等級考試的學生仍難以有效地跨文化交際。我們該如何開展立體化教學、培養國際化人才呢?

(二)口譯訓練與外語教學

口譯是一種集視、聽、說、寫、讀思維之大成的綜合性語言操作活動,訓練口譯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外語綜合素質的過程。口譯訓練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已經逐漸得到關注。口譯界著名領軍人物提出語言學習和口譯學習之間的重疊在外語教學是不可避免的,口譯教學的手段在語言教學中極為有益,并值得借鑒。劉和平也肯定了口譯是語言教學方法之一。將口譯訓練引入外語教學的設想和實驗是近年興起的新研究領域。在理論視角上,謝慶立指出,新一輪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正蓄勢待發,口譯課作為以技能訓練為主的實用型課程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將口譯課引入大學英語教學是值得嘗試的舉措。實證研究方面,上海理工大學面向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口譯教學實踐和問卷調查表明在理工科院校為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口譯課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日本語言學家曾以中國的日語學習者為實驗對象,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影子跟讀訓練;結果顯示在影子練習法下學習者的語音和語感可以得到明顯提升。全國高校近十年的畢業調查說明口譯技能訓練能提高外語學習者的綜合應用能力,并產生多方面積極深遠的影響。國內外將口譯訓練引入語言教學的研究主要圍繞著口譯理論、單項技能訓練在外語課堂上的運用、開設口譯選修課的可行性等方面探討。但鮮有服務于大英的口譯課堂模式,關于如何系統運用口譯訓練模式進行立體化外語教學也較少提及。

二基于口譯模式的立體式外語教學

(一)基于翻轉課堂的跨文化外語教學研究

此前,筆者在跨文化外語教學實驗過程中,根據外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以學生為中心,提出以教學目標為驅動的翻轉課堂總循環圖。教學活動由預定的教學目標AIMS(目標)為起點,指導并推動各教學環節的進展;以微課為導入,通過各環節的逐一實現,再圓滿最初總目標;S(Students)表明教學過程以生為本,環節間的箭頭顏色由淺到深,體現學習能量的持續吸收深化并轉為綜合素質的過程。在此,我們延拓跨文化外語教學研究,把專業口譯模式融入立體教學,從微觀層面進行實證研究。

(二)口譯訓練模式與立體式外語教學

大數據時代,語言文化信息不斷更新、現代技術飛速進步,加之學生入學時語言水平整體提升,使得口譯訓練與立體式語言教學有了更多契合點。口譯模式以技能訓練為核心,著眼于培養譯者作為跨文化交際橋梁的核心能力,兼備綜合性和實踐性,與英語教學的全面技能定位和培養目標具有高度一致性。口譯教材立體化與大學英語教學多媒體化的一致性有利于整合先進有效的學習資源,且通過電腦、手機、錄像機、錄音筆、教學軟件、遠程訓練設備等的應用,將口譯訓練模式與多模態教技結合,實現立體教學。

三立體口譯外語教學模式的實證研究

(一)研究設計

根據立體口譯教學模式,我們以文化主題為線索開展為期一學年的大學通用英語課程。將同一專業水平接近的兩個班級(各50人),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實證研究。由同一老師使用統一教材進行等量課時的教學,對實驗組采用立體化口譯教學模式,對控制組實施常規模式教學,通過對實驗前后綜合能力測試成績變化的比較,檢驗新模式下學生綜合交際能力是否得到顯著提高。

(二)結果分析

經過一學年的對比試驗,我們運用SPSS軟件來統計分析數據,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分別進行測試前后配對樣本T檢驗。

四教學反饋與啟示

(一)教學反饋

絕大多數學生比較喜歡新模式,并認為各環節的設置科學有效。最受肯定的是問題1,表明新模式調動了學習積極性。較受爭議的是新的評估方式,學生對它是既愛又怕,雖然多數肯定它的測評更全面,但同時也使得個體壓力倍增。這也體現了學生對新模式的適應過程。總體而言,寫、說、譯的輸出挑戰能激發學習熱情,提升綜合交際能力,符合社會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

(二)實證研究的啟示

第一,學生要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變成在語言文化交際過程中的主動者。立體模式教學執行的前提是各種形式輸出任務的預設,使學生先明確學習輸入材料的目的。學生須在輸入模塊的自主學習中吸收、內化相關內容,并自覺補充以保證完成預設的輸出任務。同單元進行的實踐活動仍應以學生為主體,并注意縮短輸入學習與輸出運用之間的距離,以提高學生的自學水平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第二,當代外語教師機遇與挑戰并存,專業能力亟需拓展和深化;微課、網絡課堂、自主學習等多模態互動式教學對教學技能及理論修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師資隊伍學科素質建設的穩步提升。第三,口譯模式與立體教學的融合突破了學究式的語言教學,將知識傳授和能力素質的培養融為一體,改變了外語學習的僵化現象。教學內容側重于以中西文化為主線,使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更弘揚了傳統文明,全面提升了學生跨文化交際的綜合能力。

作者:黃淑萍 單位:集美大學誠毅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