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提升策略
時間:2022-08-16 10:26:21
導語: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提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小學科學這門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從而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教師在科學實驗的教學過程中,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和形式直接影響著科學實驗教學的效果。為此,本文圍繞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探討,通過在教學實踐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幫助小學生提高科學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科學實驗;小學;教學有效性
方法是探究過程中的一種重要行為方式,是人類為了達到探究目標,用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也具有同樣的功用,探究科學的方法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研究內容。本文以小學科學這一學科為例,對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進行了思考和論述,以更好地幫助小學生認識科學、理解科學并在實踐生活中學著應用科學。
一、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原則及目標
實驗教學是科學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理論、性質、規律等內容的重要載體。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科學性原則。實驗方法必須是科學的,符合科學教學的基本規律,與學生的基礎學情相符合。二是主體性原則。實驗教學在教學方法或方式上應該有利于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引導學生更加生動、活潑、主動地思考和探究。三是活動性原則。實驗教學方式方法能夠為學生的科學探究進行指導,幫助和促進學生進行各種探究活動的開展。四是過程性原則。實驗教學活動能夠促進學生親身經歷活動過程,讓學生們能夠在活動中獲得更多豐富深刻的體驗。五是創新性原則。實驗教學方式方法立足于傳統經驗,同時不斷創新,突破傳統教學方法方式的瓶頸,完善科學實驗教學策略,提升實驗教學有效性。科學實驗教學的目標分為多個層面,最淺的層面是明確實驗目的,完成實驗任務。深層的目標是讓學生們在科學實驗活動過程中觀察和思考,理解并掌握科學知識或規律。再深一層的目標是讓學生們能夠掌握科學實驗基本的設計實施路徑,具備獨立設計科學實驗并進行實驗驗證的技能。在上述科學實驗教學多層次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小學生們科學思維體系得到構建,科學實驗能力得到訓練,科學核心素養得到提升。
二、精心設計安排實驗,激發實驗活動趣味,增強學生參與興趣
對于小學生整個群體來說,貪玩、好動、自律性較弱是突出的特征,如何讓學們對科學實驗感到好玩、有趣是增強小學生參與科學實驗活動興趣的關鍵所在。順應小學生的群體特征,教師在設計和安裝科學實驗活動時,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有任務,都能夠得到收獲和體驗,從而激發出學生們內在的探究熱情和欲望,獲得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對于科學課程來說,實驗課課時較少,而且課堂時間有限,如果實驗活動設計安排不科學就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活動任務,反而對實驗效果帶來負面影響。為此,在實驗活動設計和安排環節花心思是必要且重要的。結合科學教材中的內容,抓住實驗探究的核心內容,在實驗開始前進行合理分組并安排每個小組的任務。通過精心設計,使科學實驗活動從過去的做做停停變為現在的連續實驗,從過去任務集中變為現在的任務分散,形成每個小組有任務、每個組內的成員都有事干的狀況,有效解決學生們對實驗活動興趣度低、思想開小差、實驗活動效率低的問題。例如,在“食鹽溶解”這部分內容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中的活動進行了實驗設計和安排。對第一部分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教師安排了如下實驗活動:分別在兩個盛水的杯子里放入食鹽和沙子,讓學生們觀察兩個水杯中分別有什么樣的現象發生?學生們通過對兩個杯子的觀察,得到結論:食鹽在水里能夠溶解,沙子在水里不能夠溶解。上述實驗中,學生們能夠很明顯地觀察到現象,因此對于“溶解”這一概念很容易形成初步感知。接著,教師安排了第二項實驗:將溶解物換成面粉,讓學生們觀察面粉在水杯里會發生什么樣的現象?在水杯中加入面粉后,教師讓學生們觀察面粉在水里的變化情況。很多學生開始猜測面粉溶解的情況。開始的時候,面粉加入到水杯中,清澈的水變成乳白色的渾濁溶液,此時,猜測面粉能夠溶解于水的同學似乎顯得更有底氣了,大聲回答出自己的答案。隨著面粉不斷加入到水杯中,水杯底部開始積聚面粉,此時,同學們開始懷疑剛才的答案,有的給出面粉不能夠溶于水的答案。為了更好地驗證同學們給出的答案,教師對面粉和水溶液進行攪拌,驗證是否是因為攪拌不充分導致的渾濁。結果發現停止加面粉后,攪拌一會后,水杯中的溶液仍舊渾濁,而且一旦停止攪拌,一會以后水杯底部又出現積聚的面粉。之后,教師對面粉和水的混合液進行過濾實驗,當過濾出面粉時,答案已經明顯了。面粉在水中沒有溶解。在一步一步的實驗中,學生們的好奇心被激發起來,更加認真地觀察實驗現象變化,實驗教學效率得到提升。
三、在做中學,實現手腦并用,注重學生在科學實驗中的主體地位
科學實驗不是教師的實驗,而是學生的實驗。教師在科學實驗中的角色應該進行轉變,將自己定位在引導者和幫助者的角色上,注重學生在科學實驗中的主體地位。正如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指出的:科學是通過腦和手認識世界,技術是用腦和手改造世界。科學與技術是分不開的,手腦并用是科學技術融合的重要途徑。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們手腦協作,在做中學,促進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發展。在科學實驗中,鼓勵學生自己設計是提高學生演繹推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科學實驗設計的過程中,學生們完成了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推演,而這一過程需要以科學理論為基礎,才能設計出具有生命力的實驗作品。例如,在“橋梁”這部分教學中,圍繞科學理論讓學生們用紙造一座橋。如何設計并實現理想的效果這需要學生們進行細致的考慮,只有運用科學的理論演繹設計,才能造好一座橋。為了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們順利完成設計實驗,教師提出了如下問題:“紙的特性是什么?”“怎樣才能增強橋面的抗彎曲能力?”“選擇什么樣橋面形狀或結構?”通過問題的引導,讓學生們能夠在橋面力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設計實驗。學生們根據“增加厚度比增加寬度能夠使橋面的抗彎曲能力更強”這一理論知識,在造橋設計和實驗過程中實際演繹,實現了手腦并用。一些同學運用“拱形抗彎曲能力更強”的理論設計,將橋面設計成拱形,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驗設計中,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親自動手實驗,得到較理想的實驗效果。又如,在制作計時器的實驗中,教師將“計時器擺線越長擺動越快、擺線越短擺動越慢”這一理論規律融入到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們動手制作計時器。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們不斷調整擺線的長度,觀察不同長度擺線條件下擺動速度的差異,使科學理論知識能夠在學生們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得到靈活運用,實現了在做中學,促進學生加深對科學知識規律的理解和記憶。從實驗設計,到動手操作實驗,再到改進和優化實驗,這一過程是學生們實現手腦并用的過程,是應用實踐演繹法完成實驗操作技術的過程。通過注重學生在科學實驗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師的引導性問題指引下,學生們積極思考,運用科學知識規律完成科學實驗。
四、從生活中選取實驗素材,鼓勵學生大膽設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科學來源于生活,因此從生活中選取科學實驗的素材是遵循科學學科本質的途徑,這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把學生帶出教室走向自然和社會,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是相符合的。例如,教師以自然中最常見的土壤為素材設計并開展了科學實驗。讓學生們準備不同類型的土壤,包括沙土、黏土、腐殖土,然后圍繞這些土壤設計科學實驗。對于土壤這種常見的物品來說,大多數學生都有一定的經驗,因此教師給學生們營造開放性實驗環境,鼓勵學生們大膽設計,除了提供學生們不容易找到的土壤樣品或實驗材料外,教師不做過多的指導,從而給學生留下自由設計的空間,讓學生們從實驗設計,到實驗觀察、思考,到實驗條件或步驟的優化過程獨立進行。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們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們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法來認識土壤。實驗過程中,教師提如下問題:首先是外觀方面,“沙子看上去像什么?”“黏土看上去像什么?”然后是顏色方面,“每一種土的顏色是什么?”再從觸覺方面,“黏土和沙子的感覺是什么樣的?”再從氣味方面,“每一種土的氣味是相同的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然后從聲音方面,“土壤在水杯中會發生什么樣的聲音?”最后從來源方面,“黏土和沙子來自哪里?”“它們為什么不同?”學生們開始設計簡單的實驗,如用肉眼觀察、用放大鏡觀察、用手指觸摸、用鼻子聞氣味、將土樣放入水杯中攪拌等等。通過這些簡單的實踐操作,學生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操作驗證自己的想法,得出問題答案。對于這樣的實驗素材,與學生們的日常生活距離很近,給予學生們更多的空間,讓學生們自己思考、設計、操作,讓學生們感到自己在進行科學研究,在得到答案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從而激發出學生們科學實驗的興趣。長此以往,獨立設計和獨立操作對于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很有效。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必須把握好實驗教學的原則及目標,通過精心設計安排實驗,激發實驗活動趣味,增強學生參與興趣;在做中學,實現手腦并用,注重學生在科學實驗中的主體地位;從生活中選取實驗素材,鼓勵學生大膽設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使學生們對科學實驗產生更多的興趣和熱情,提升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楊先通.韓慧.王娟.郭明.王強.新課程標準視域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探討[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0(3):90-95.
[2]張艷芳.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J].現代農村科技,2018(1):71-71.
[3]蔣波.“管控”“放手”,還是“互動”——淺議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20(04):89-91.
[4]金怡婷.開展生成式學習的研究——以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為例[J].當代家庭教育,2019(36):131-131.
作者:繆杏菊 單位:福州市倉山區實驗小學
- 上一篇:小學科學探究式教學法研究
- 下一篇:生物標本在小學科學教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