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堂實驗設計策略

時間:2022-08-16 10:27:59

導語:小學科學課堂實驗設計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科學課堂實驗設計策略

【摘要】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助力器和動力,是學生高效學習的關鍵所在。小學科學教師必須注重趣味性與科學實驗的融合。在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各種趣味性的方式開展科學實驗活動,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科學知識帶來的樂趣,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本文將對小學科學課堂實驗創新設計策略進行探析。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創新

趣味性教學法是新課程背景下一種高效、有用的教學方法,它能使學生愉快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并且激發學生學習的潛在動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已獲得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小學科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課程,對學生而言至關重要,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必須從教學實際出發,致力于打造積極、活躍的小學科學課堂,促進學生學習過程高效化,不斷地使學生的學習走向深層次化,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學習,并且獲得發展。

一、立足學生,驅動激趣

教師在開展小學科學活動時,必須從學生角度出發,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科學課堂,以此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知識的探索中去。首先,教師可以有效地借助生活驅動激趣,讓學生在產生共鳴的基礎上參與到知識的探索中。其次,教師還可以有效地通過懸念的設置驅動激趣,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產生求知欲。小學科學是一門具有探究性質的自然科學,很多知識對小學生來說都非常陌生,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投入探究之中,以此鍛煉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升。例如,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蘇科版小學科學內容《物質在變化》時,在帶領學生進行科學實驗操作時,為更好地驅動學生產生興趣,教師必須立足于學生,并且分析現階段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以此制訂教學策略,以驅動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鑒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以直觀思維為主,并喜愛直觀形象的事物,所以教師可以通過鐵釘生銹、變色花、蠟燭的變化等各種生活現象,提問學生:“從這些變化中你能發現什么神奇的事物?”以此驅動學生對科學問題產生興趣。隨后,教師便可引出科學實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探索這些現象背后隱藏的科學知識是什么,從而為學生高效參與科學實驗打下基礎。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教授洗衣服的學問,即教師展示一種污染物,并相應地呈現能將此污染物清洗掉的洗滌劑,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隨后,教師再帶領學生自己動手進行科學實驗,以探究哪些污染物要用哪些洗滌劑清洗,從而使學生在興趣的激發之下產生對科學問題的關注,并且愿意參與到科學實驗之中探究真相。

二、運用方法,巧妙激趣

在教學科學實驗之時,教師事先都會準備好實驗器材和材料,但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先教授學生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完成實驗。這種教學方式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采用一些不同的方法。首先,在準備階段,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親自參與到實驗準備中去,以提升學生的實驗興趣。其次,在實驗設計環節,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商量,共同提出比較理想的方案,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濃厚。例如,蘇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內容《饅頭發霉了》涉及的現象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由此教師可以運用方法,讓學生對饅頭發霉產生探究興趣,進而主動去了解霉菌家族。首先,在準備階段,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發霉的現象?為什么會出現發霉的情況?以此讓學生初步提出關于本課實驗的假設。其次,教師還可以與學生一起設計實驗環節,在設計時,教師為保證學生有濃厚的興趣,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現“霉”的圖片和視頻,以此讓學生了解霉的顏色、種類、形狀。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一些有關霉的小故事,為學生呈現感性材料,讓學生結合感性材料進行交流,并且提出此次實驗設計的整體程序。隨后,針對學生設計的程序,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真正實現尊重學生,即當學生認為霉產生的條件和因素是單因素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思考:是否還存在其他因素呢?并且讓學生組合各因素,讓各因素搭配作為實驗條件進行操作。以此設計實驗能讓實驗過程更加豐富,也能讓學生在提出假設、設計程序的過程中產生驗證的興趣。

三、創設情境,探索激趣

良好的實驗情境是學生產生興趣的直接推動力。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實驗器材營造舒適的實驗環境,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產生求知欲望,以此推動學生理性認識的發展,使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培養理性思維。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創設適宜的生活情境,以此讓學生基于生活情境完成問題的解答,進而獲得實驗效果的提升。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蘇科版小學科學《測量物體的溫度》時,首先,在進行實驗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探索情境,讓學生想一想溫度的變化可以通過哪些方式進行測量,以此活躍學生思維,讓學生學會用感覺器官判斷溫度變化,并且能借助溫度計對溫度進行測量,以此引出此次實驗操作的主體,即引領學生運用溫度計了解溫度、認識刻度,并且學會溫度的讀法和寫法。其次,教師可呈現實驗器材杯子、溫度表、水槽、熱水盆以營造和諧的環境,讓學生自主選擇實驗器材進行初步操作,進而讓學生在試錯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再次,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原本枯燥無味的實驗操作程序變得趣味化,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呈現實驗操作視頻,讓學生在視頻的引領之下自己總結操作程序,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操作程序。隨后,教師再借助問題,詢問學生這些操作程序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性,從而讓學生在討論情境中獲得實驗操作的正確步驟,并且愿意去驗證。最后,教師可呈現生活情境:小明幫媽媽打水,他知道媽媽想要的水溫,如此需要你們幫助小明測一測盆中的水,看看是否是媽媽想要的水溫。這有利于讓學生將生活問題融入科學實驗中,進而使其知道科學實驗與生活的關系。

四、模仿示范,漸進激趣

對小學生而言,他們極少有時間能完整地完成科學實驗的操作,因此他們在操作過程中通常會存在操作不熟練、不科學的情況,有時還會出現操作困難的問題。面對此種狀況,教師必須做好示范作用,通過指導與自主操作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逐步了解實驗的操作程序。在引導過程中,教師要保證實驗操作程序的簡單化,這樣才能讓學生根據教師的示范學會正確的操作方法。在示范過程中,教師要保證循序漸進,逐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此才能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使學生獲得知識,并且獲得成長。例如,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蘇科版小學五年級上冊內容《照鏡子》時,在帶領學生進行小學科學實驗之前,教師必須讓學生了解到鏡子的危害性。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呈現鏡子破碎帶來的各種問題,以此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用正確的方式進行操作。同時,教師在叮囑學生的過程中,也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教師再對學生操作不當的地方進行糾正。本課教學通過三個環節讓學生明白鏡子的作用,并且學會制作萬花筒和潛望鏡。第一個環節是讓學生照一面鏡子,比一比自己在鏡子中的樣子與生活中的樣子的差異性;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通過照兩面鏡子,并且改變鏡子的角度,讓學生觀察鏡中物體的變化;第三個環節是通過讓學生照多面鏡子,開展目光接力打靶實驗,從而讓學生知道目光怎樣匯聚到一個中心點,進而為學生制作萬花筒和潛望鏡打下基礎。但每一個操作環節中,教師都需事先做好示范,這樣才能讓學生掌握要領,并且體會到操作的快樂。

五、及時評價,反饋激趣

評價是獲得學生參與反饋,并且了解教學方法有效性的主要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課堂的及時反饋,評價學生接受程度。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中還要通過多種方式創造多次反饋機會,以更好、更科學地評價學生。教師在獲得反饋時針對的對象應是全班學生,這樣才能使教學真正公平化。最后,教師要有效地利用反饋,通過反饋,教師要肯定學生的參與態度,并且對學生存在的不足進行糾正,如此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參與效率,促進學生發展。例如,蘇科版小學科學《測量呼吸和心跳》一課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對呼吸心跳問題進行關注,并且通過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完成科學實驗探究過程。為了及時獲得學生的反饋,教師需在時間維度上做四次以上的評價,以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反饋。另外,為了保證反饋的有效性,教師要保證反饋之間具有連接性,并且走向深層次化。首先,在實驗準備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對呼吸和心跳次數,以及測量方法的了解做初步反饋,以了解學生是否會測量心跳和呼吸,從而為判定科學實驗的操作難度提供依據。其次,在實驗操作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操作流暢度以及測量正確與否方面做第二次反饋。再次,在數據整理環節,教師可以學生數據的記錄和分析做第三次反饋。然后,在學生完成科學實驗后,做科學結論之時,教師可以做第四次反饋,以了解學生是否掌握脈搏心跳的測量。最后,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反饋,設置相互測量環節,以此為鞏固學生技能、推動學生成長服務。簡而言之,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激發學生對科學實驗的興趣,讓學生能夠融入科學實驗中進行探索,以發揮學生的潛能。但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科學實驗的實驗操作訓練,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操作能力標準化、科學化,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樹立學生的科學態度,讓學生在科學實驗中獲得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涂玉國.小學科學課堂實驗教學的探究[J].華夏教師,2020(11).

[2]施中華.創造性地開展小學科學課堂實驗活動[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2).

[3]鐘天文.小學科學實驗高效課堂的構建[J].西部素質教育,2019(3).

[4]胡鳳霞.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實驗教學的創新設計探索[J].進展:教學與科研,2020(2).

[5]于攀.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期待創新設計[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8(4).

[6]蕭順歡.基于小學科學實驗的創新設計[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6(12).

作者:毛燕娟 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魏村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