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學與英語內分層教學模式

時間:2022-07-26 08:52:37

導語:信息化教學與英語內分層教學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化教學與英語內分層教學模式

摘要:高職生源層次的變化對高職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當前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教學領域里的運用日趨成熟,也對高職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實施高職英語自然班內分層教學具有可行性,并從分層方式、教學目標及要求、課程結構、教學計劃、教學方法、教學管理和課程評價等方面探討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實施自然班內分層教學,以期做到因材施教,提高高職英語教學水平。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高職英語;分層教學

近年來高職院校生源層次發生了多元化的改變。高職生的英語水平差異性越來越大,同樣的授課內容,同一種授課計劃和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此外,隨著高校擴招,大學英語課程班級人數越來越多,這些都給高職英語教師實施有效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因材施教思想的分層教學主張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根據教學大綱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提出不同層次的學習要求,對于不同層次學生給予不同輔導,進行不同的測試,使不同層次學生能夠在各自的起點上選擇不同的學習進度,獲取不同數量、層次的知識信息;其目的就是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能培養各自的興趣,學有所獲,并且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教學領域里運用的日趨成熟,將其運用到高職英語分層教學中無疑是一種新的嘗試。信息化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構建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完成了從知識的傳播者、灌輸者到成為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幫助者、促進者的轉變;而學生則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教學過程中教師用以講解演示的視頻、網絡等信息化工具也轉變為學生用來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意義構建、解決實際問題的認知工具;學生用這些工具來查詢資料和信息,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以學生為中心信息化教學模式強調對學習環境進行設計,強調利用信息資源來支持“學”,并強調協作學習的重要性。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些特點,教師才能更好地勝任信息化教學。因此,筆者認為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在高職英語自然班內進行分層教學將會是一次有重大意義的嘗試。

1基于信息化教學的高職英語自然班內分層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1.1學生英語基礎差異性是分層教學實施的前提條件

高職院校生源復雜,學生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既有來自技校、中職的學生,他們英語學習時間較短,普遍基礎薄弱;又有來自普高的畢業生,他們有接近十年的英語學習經歷,基礎相對較好。而這部分學生里面也有嚴重偏科的情況,有的偏英語學科,成績優秀;有的偏其他學科,英語成績較差。針對這些英語基礎參差不齊的學生,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實施因材施教一直是高職英語教師不斷探討的問題,而分層教學無疑是一種很好的解決辦法。

1.2信息化教學手段為實現自然班內分層教學

提供了客觀條件移動4G、5G網絡的普及打破了時空界限,使學生能夠低成本隨時隨地上網,同時也為自然班內分層教學提供了網絡環境和硬件支持;藍墨云班課、微助教、學習通、批改網等教學APP為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提供了必備的客觀條件,使得自然班內分層教學成為可能。學生坐在同一個教室內,但是他們的課堂活動可以通過這些信息化教學APP進行分層分類實施和管理,不論學生人數眾寡,可真正實現分班不離班。學生在同一課堂時間,同一教室通過智能手機登錄相關教學APP,就可以參與不同層次英語教學活動,完成對應教學任務和考核。

2基于信息化教學的高職英語自然班內分層教學的實施

2.1自然班內學生分層管理

由于生源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高職自然班內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為了實現因材施教,新生入學后可以利用學習通APP進行自然班內英語水平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將本班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A為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層次,B為英語水平中等的學生層次,C為英語水平較弱的學生層次。利用信息化教學應用軟件藍墨云班課或學習通將每個層次的學生再進行分班管理,分別列為A班、B班、C班。以人數約為90左右的20級軟件專業自然班合班為例,在藍墨云班課中新建20軟件A班、軟件B班、軟件C班,三個班分別有對應的班號,要求學生根據入學英語水平測試成績,通過對應班號加入相應的班級。該任務可以在同一教室、同一上課時段、同一授課老師的指導下快速完成。

2.2確定教學目標和要求

根據學生實際英語水平、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崗位需求和《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確定A、B、C班各自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各目標之間有梯度、有連續性,要使學生夠得著、夠用、且符合學生可持續發展要求;教學要求切合實際,不同級別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上傳至藍墨云班課APP,使每位同學知曉自己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并對比該目標和要求隨時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以《大學英語》中第一單元公司簡介為例:在制定教學目標和要求時,要求A班學生通過學習能夠設計公司的組織結構圖并運用PPT做口頭和書面公司介紹;B班學生通過學習能夠閱讀英語公司簡介,能簡單進行書面的公司簡介;C班學生能夠讀懂英語公司簡介,能做簡單問答題,并掌握核心詞匯。

2.3實施彈性課程結構和教學計劃

課程結構和教學計劃的實施要具有靈活性,A、B、C三個班可共用一本教程,課程結構均包含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的訓練;但針對不同班級學生,在五項基本技能的訓練時圍繞教材每個單元主題制定不同的授課計劃和要求。對于A班同學,在完成教材教學內容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可適當補充課外相對較難內容,比如增加四、六級考試訓練項目;對于B班同學可以要求基本掌握教材內容;對于C班同學可適當刪減教材內容,降低難度和要求。教學任務也可以設計為必做和選做內容,最大限度保證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提升空間。

2.4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根據不同英語水平學生,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針對A班學生英語基礎好,學習能力較強的特點,注重引導啟發,培養其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針對B班學生有一定基礎,但是不夠扎實,學習習慣和方法有待改進的特點,將英語基礎相關知識,英語單詞記憶、聽說讀寫技能相關學習方法資源推送到藍墨云班課APP的“資源”欄目里,并督促該部分學生課外學習;針對C班英語基礎薄弱,學習態度和方法有待改進的同學,改變他們不重視英語學習的想法,注重其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監督。

3基于信息化教學建立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評價與反饋

3.1建立多維度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運用藍墨云班課APP、批改網等建立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課程評價體系。針對A.B.C班不同教學計劃和要求,制定不同的課程評價體系。檢測教學是否達到目標可實施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評價方式可分為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將量性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這些均可以運用藍墨云班課APP、批改網、excel表格、問卷星等信息化手段得以快速、準確地實現。

3.2運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實施教學動態管理

通過藍墨云班課APP的考勤、課堂活動、作業、資源查看、參與課堂活動等經驗值獲取情況對每位學生學習狀態實施動態管理,及時提醒學習不在狀態的學生,和他們交流并找出他們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及時給予幫助。對于普遍完成不太理想的任務適當調整、降低難度,對于絕大部分同學完成比較好的項目適當增加難度。對于任務完成很出色的B班學生,在征得個人同意后調到A班進行學習、管理。對于在A班學習感到吃力的同學,也可以根據個人意愿調到B班進行學習。此辦法也同樣適用于C班同學。實施動態管理和實時調整能夠引導并促進每位學生的英語學習,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4結語

時代在變,學生在變,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應該做到與時俱進。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進行自然班內分層教學是因材施教,提升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效果的一次有意義的嘗試,其經驗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實踐并加以總結。

參考文獻

1林春玲.高職非英語專業班內英語分層教學可行性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8:173-174.

2李萍.高職高專院校英語分層教學可行性分析[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2:85-87.

3翁翠.高職院校大學英語分層教學的可行性分析[J].科教導刊,2019.3:95-96.

4張一春.如何理解信息化教學與教學信息化[EB/OL].

作者:代小玲 單位: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