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與社會保障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時間:2022-06-19 11:11:12

導語:勞動與社會保障實踐教學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與社會保障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摘要:將勞動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分為課程實踐、社會實踐、專業實踐3個一級類目,實驗教學、問題研討、課題探究等7個二級類目,以22所高校的培養方案為樣本,將其中的371項實踐課程納入二級類目。對整理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該專業社會實踐環節薄弱;問題研討、職業實踐、小社會實踐教學形式關注度低;實踐教學形式單一;實踐教學規劃有待完善。

關鍵詞:實踐教學體系;課程實踐;專業實踐;社會實踐

1998年教育部正式增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并將該專業設置為公共管理學科下的二級學科,2016年底,開設該專業的院校達160多所,其中有78所設置了碩士點。在教育創新與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國家對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高度重視,2016年教育部出臺文件強調,要推動和支持高校教育教學改革,解決實踐教學比較薄弱問題。2017年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再次強調將實踐教學作為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社會保障事業作為民生之基,其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方案是否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情況如何?正是本文探討的問題。

1文獻綜述

關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已有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分析實踐教學現狀,當前高校的實踐教學存在制度上重科研輕教學,培養方案上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還存在學分占比低,課程設置層次模糊,課程內容可操作性差、學生參與積極性低等問題;二是研究實踐教學模式構建:有學者認為依托校外基地實施自主開放型實踐教學,還有學者提出從課堂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三個方面來構建;三是實踐教學的改革探索,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導向,實施“分層次、多門類、重特色”的LMP改革策略,或者從實習的內容、地點、方式、時間等方面進行改革。已有的學者研究主要是針對某一所院校的培養方案對該專業實踐教學進行分析,而本文以區域、類型、層次不同的22所院校的本科階段的培養方案為樣本進行分析更具普遍性。

2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教學體系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前者以課堂為主,后者包括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多個活動空間,教學形式與教學目的也更多樣化。該專業的實踐教學最常見的分類方式是: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為避免此種分類方法存在內容交叉現象,本文將其實踐教學分為:實驗教學、問題研討、課題探究組成的課程實踐;專業實習、綜合性問題探究、職業實踐組成的專業實踐;小社會實踐、大社會實踐組成的社會實踐。通過全國高校信息綜合查詢系統,整理出開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160多所高校名單,通過隨機抽樣選取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吉林大學、河海大學、東南大學、中南大學、貴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濟南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安徽財經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江西師范大學、南京審計大學、甘肅政法學院、湖北經濟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2所高校。以高校官方網站為查詢平臺,收集到該專業培養方案22個,包含實踐課程371項,時間截至到2017年3月。最后將以上培養方案的實踐教學部分按照上述分類方法,將各個實踐課程進行歸類,并對其所占學分進行匯總(如表1所示)。

3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從課程實踐教學、專業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三個方面對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現狀進行分析。3.1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實踐是為了加強學生對本專業某課程的理論知識理解,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實施的有實踐特征的教學方式,包括實驗教學、問題研討、課題探究。3.1.1實驗教學實驗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依托實驗室,實施的具有設計性、綜合性的教學形式。通過對22個培養方案進行分析,發現實驗教學主要分布在第一學期至第四學期,總學分達到了154.8分,課程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類:①信息技術課,包括計算機基礎、數據庫程序設計、HTML與XML語言等;②軟件學習課,如統計分析軟件、社會保障管理軟件應用、企業資源規劃等;③素質教育課,主要是以身體素質教育為主進行的軍事訓練;東南大學對內科學、解剖學、傳染病學實施實驗教學,這可能與該校社保專業立足于醫學特色有關。22所高校中18所學校為信息技術課、軟件學習課、素質教育課安排了實驗教學,可見學校比較重視學生的信息技術處理能力和身體素質。3.1.2問題研討問題研討是圍繞學生展開的對某個問題進行研究、討論的教學形式,通過老師的引導,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鍛煉學生的思維模式。目前只有東南大學和河海大學在培養方案中安排了問題研討形式的實踐教學,該種形式教學的總學分較低,僅38.7學分,課程達37門,其中34門來源于東南大學。東南大學整個專業實踐教學達66.2學分,問題辯論形式教學31.9學分,幾乎占整個實踐教學的一半,可見東南大學比較重視此種形式的教學。對培養方案進一步分析發現,34門課程里,醫學課程9.6學分、專業課程9學分、經濟學課程6.8學分、剩于課程6.5學分,進一步體現了東南大學社保專業的醫學特色。3.1.3課題探究課題探究是指打破課內課外限制,以布置小課題的形式,讓同學們在課下自主進行課題研究的教學形式,有17所學校安排了課程探究形式的課程實踐,學分達到了119.4,思想教育、心理教育、身體素質教育類課程約占到了一半,達65.7學分,其次為專業課(33學分)。3.2專業實踐教學。3.2.1專業實習專業實習是最常見的實踐教學形式,指通過對學生進行該專業的綜合性訓練,使其更加了解該專業的社會適應范圍、適應程度及適應條件。22所高校中,有19所高校將專業實習納入到了培養方案中,主要對專業實習的學分設置、時間安排做了規定,專業實習學分設置從2分到10分不等,平均在4分左右,總學分達113分。學分較低的有武漢大學(2分)、首都師范大學(2分),學分設置較高的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10分)、東南大學(9分)。專業實習的時間安排上,以七八學期為主。其中東南大學在安排了第四學期在醫院為期8周的醫學臨床實踐和第八學期在商業保險公司及社保經辦機構為期12周的實踐;南京農業大學和貴州大學也安排了兩次實習,其他學校均只安排了一次實習。3.2.2綜合性問題探究綜合性問題探究,與課程實踐中的課題研究不同,它打破了課程限制,是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中多個課程進行的綜合性研究。幾乎所有的高校在培養方案中都設置了綜合性問題探究實踐教學,總學分達到了208.5分,從形式上來看,以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為主,學分達185.5分,其他形式為輔,科研訓練(14分)、讀書報告(6分)、創業就業教育(2分)、講座(1分)。3.2.3職業實踐職業實踐是以職業模擬或者現場參與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從事的工作崗位所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以做好入職準備。相對于專業實習側重學生對專業的理解,職業實踐更關注學生對崗位的適應。22所高校中,只有8所學校開展了職業實踐,總學分僅有19分,主要在第三學期以后開展,就其形式來看,包括認知實習、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社會保障仿真實訓、專業綜合能力測試四種形式。3.3社會實踐教學。3.3.1小社會實踐教學小社會實踐教學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類似于社團活動的形式在課外進行的跨學科交流、課題研究等活動。將小社會實踐納入培養方案并配置學分的院校只有4所,即中南大學實施的集中研學、自主選修實踐課,東南大學實施的課外實踐,貴州大學實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施的學科競賽,中南民族大學實施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學實習、社會保障教學實習。青年政治學院雖然在培養方案中將公益活動、社團活動、科技活動等納入了實踐教學計劃,但并未對其進行學分配置,目前僅有的4所學校的小社會實踐學分總計15分。3.3.2大社會實踐教學大社會實踐教學是指學生在校外,通過社區服務、實地訪談、調查研究等形式以獲取實踐經驗、了解社會現實。將大社會實踐納入培養方案的學校有16所,學分總計44.5,根據學校不同,實踐教學分布在整個大學期間,從形式上來看,以社會調查為主,兼具社會服務、創新實踐形式。

4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問題分析

4.1社會實踐環節薄弱。從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上看,總學分712.9分,課程實踐教學(312.9學分)占44%,專業實踐教學(340.5學分)占48%,社會實踐教學(59.5學分)僅占8%,課程實踐和專業實踐基本上構成了整個教學體系,課程實踐是圍繞某一課程展開的,其內容比較局限,真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是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而高校的培養方案中卻忽視了社會實踐環節的重要作用,在學分設置上還不到整個實踐體系的十分之一。4.2問題研討、職業實踐、小社會實踐教學形式關注度低。問題研討形式利于學生參與實踐教學,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22所高校中僅有兩所將其納入了培養方案。職業實踐為學生踏入社會提供一個緩沖期,此環節十分關鍵,其總學分僅有19分,占整個實踐教學體系不到3%,課外實踐形式的小社會實踐也僅占到2%,只有4所院校將其納入培養方案和學分制度。4.3實踐教學形式單一。現有的培養方案中綜合性實踐教學形式表現為論文、科研訓練、讀書報告、講座四種,整個綜合性問題探究實踐教學形式中,以論文形式實施的占到了89%,其他的形式僅占到了11%的比例,可見當前高校在實施實踐教學時,仍然以傳統的方式為主,較少運用其他形式。小社會實踐上,目前的培養方案也只體現了教學實習、學科競賽、集中研學三種形式。4.4實踐教學規劃有待完善。目前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規劃內容較少,僅對實踐教學的學分做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實踐教學持續時間上,多以學時或周為單位,社會實踐的內容、考核方式上只有南京審計大學做了相關規定。專業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涉及的知識面較廣,實踐空間復雜,制定相應的教學規劃,利于實踐教學的推行。實踐教學應當是一個由經驗到反思的過程,所以考評環節也應納入在內。

5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的完善

5.1加強社會實踐環節。適當縮小課程實踐環節,發掘各方面可用資源,盤活校內外閑置資源,促進增加課外實踐和校外實踐環節。相對于大社會實踐,小社會實踐以校內為活動空間,更利于教學的開展,高校應當予以重視,積極開展文藝匯演、演講比賽、創業設計等文化交流活動,并將其納入學分制度。5.2充分發揮各形式實踐教學優勢運用問題研討實踐教學形式的優勢,提高學生參與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職業實踐環節能夠讓同學們提前了解職場環境,明確就業方向,學校可以增加應聘技巧、職場模擬、職業規劃等課程。此外,高校還應當在立足于傳統方法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其他形式的實踐教學,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不斷的調整實踐教學模式。5.3完善實踐教學實施規劃。僅對學分和時間上的規劃難以保障實踐教學的效果,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培養方案,對實踐教學的環節、方法、支持策略、考評方式進行單獨制定,并通過官網、通知等形式讓學生們提前知曉,做好充分的準備,進一步提高實踐效果。

作者:黃瑞芹 龍雙玉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凌莉,張文健.地方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研究[J].科技視界,2016(1)

2邵文娟,馬瑄,劉媛媛.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J].中國市場,2014(6)

3季璐,李放.自主開放型實踐教學模式構建研究———以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為例[J].江蘇科技信息,2014(6)

4周慧文.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9(30)

5李文琦.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路徑選擇[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6(3)

6周蕾,李放.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教學改革研究———以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3(4)

7時偉.論大學實踐教學體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