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引導學生多悟
時間:2022-02-11 04:04:00
導語:作文教學引導學生多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說起作文,學生和教師都有難以言說的痛,學生覺得作文難寫,教師覺得作文難教,甚至有人還編了順口溜:“高中語文有三難,一是文言文,二是周樹人,三是寫作文。”雖是調侃,但也的確道出了實情。寫好作文不僅難,而且沒有什么捷徑可走,唯有長期閱讀,細心觀察,用心感悟,才能有所收獲和成就。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多悟。
關鍵詞:閱讀;觀察;感悟;作文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前者勸誡我們要盡量多讀書,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后者告訴我們應廣泛接觸生活,豐富自己的閱歷。美國教育家科勒涅斯說:“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說明,死抱書本,對生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做法,難以提高寫作水平。以筆者之見,要提高寫作水平,必須在“悟”字上下功夫。
一、熟讀精思,悟他人文章之得失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道出了多讀的重要性。多讀,可以增強語感,豐富語言,積累寫作素材。如果說結構是文章的骨骼,那么語言就是文章的血肉,一篇詞匯貧乏、言不達意、敘述單調呆板、議論單薄無力、抒情無病呻吟的文章,是不可能引起閱讀者的興趣的。從客觀角度來看,目前,由于中學生的課業較多,主要靠多讀、多看、多聽來獲得知識,如從教材、刊物、中外名著、廣播電視等媒介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所以,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善于閱讀的習慣,讀得多了,讀得熟了,提起筆來自然也就順手多了。例如,筆者讓學生寫一篇《學會寬容》的議論文,在批改作文時發現,不少學生能夠按議論文的要求去寫,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們所用的論據大多是發生在身邊的小事,缺少典型性和說服力。在講評作文后,筆者利用閱讀課的機會,讓學生重點去尋找名人、名著、歷史故事中有關“寬容”的例子,然后讓他們重新寫同題作文,這次,學生作文中論據的使用有了明顯的改觀:姚明寬容“大鯊魚”奧尼爾的挑釁;富蘭克林•羅斯福寬容德里斯的不友善;《史記》中藺相如寬容揚言要羞辱他的廉頗;《巴黎圣母院》中愛斯梅拉達寬容曾經對她不尊的卡西莫多等。有的學生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紀伯倫)”等名言運用到文章中,可謂精彩紛呈。培根在《論讀書》中說:“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讀書的方法有很多,不管采取哪種方式,目的都在于獲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因此,在多讀的同時,更應多思多悟,多“咀嚼消化”,思考他人文章的謀篇布局,感悟他人文章的得與失。例如,學生在剛剛開始寫議論文時,普遍感到無所適從。議論文的結構也好,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也罷,每一次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可在學生實際寫作時,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筆者認為,教師與其一遍遍進行空洞的說教,不如引導學生找一些經典的議論文進行揣摩、領會。例如,蘇教版高一語文教材中蘇軾的《六國論》和魯迅的《拿來主義》堪稱議論文的典范,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論點鮮明、論據精練、論證充分、結構謹嚴。讓高一學生寫議論文之前,筆者要求學生反復朗讀這兩篇課文,一段時間后,學生有了一定的啟發和收獲。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注重對學生作文的講評。在作文講評時,可以從學生的作文中找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讓學生去討論評析這些文章的成功與不足之處。學生自己感悟出的方法,比教師的灌輸效果要好得多[1]。
二、常悟多寫,錄生活感悟之要義
從別人文章中獲取寫作源泉固然必要,但要寫出能體現個性、富有時代氣息的作品,就得把目光投向豐富多彩、萬紫千紅的大千世界。葉圣陶先生曾說:“作文這件事情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作成什么樣的文字。”生活是寫作的真正源頭活水,然而我們的學生卻常常感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精彩的世界之所以不能激發出學生的情感,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對生活熟視無睹、熟視無思。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抒寫生活[2]。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盡量擴大學生的觀察面,如班級的、學校的、家庭的、社會的等,讓他們把平時經歷的平凡的小事或瞬間隨時記錄下來。另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周圍的人、事、景物,捕捉寫作素材,如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校園晨曲、食堂風波、課堂趣聞、運動剪影等。在觀察的時候,既要讓學生關注事物的共性,更要鼓勵他們善于捕捉細節、發現個性。筆者相信,經過不斷的訓練和積累,學生寫作文時不再是無米下鍋,而是文思泉涌。學生要會觀察,更要會感悟,感悟是觀察的升華,是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到理性的變化過程。史鐵生在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失魂落魄,每天就像上班下班一樣,搖著輪椅到地壇去,因為“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可以說,地壇的每棵樹下,每平方米的草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車輪印,也就是在那里,他看到了影響他一生的景象:“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會兒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不觀察,怎么會有這些細膩傳神而又生動真實的記錄。“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不感悟,又怎么能從荒蕪但并不衰敗的園子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貴與偉大,從此一掃內心的頹廢。所以,如果把學生的寫作看作一種創作、一門藝術,那么,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不是對生活簡單的寫實,而是有更多的思考、領悟、加工,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但是,只有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還不夠,還應讓學生養成常動筆的習慣,因為生活中的人和事都是不斷變化的,對生活的認識和感受也是稍縱即逝的。手頭要經常有一支筆、一個小本或一些卡片,有一些想法或見到了有趣的事情便馬上記下來,有時哪怕是一句話,甚至只是幾個詞,也要記下來。勤動筆,既可積累生活素材,又可借機練習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基本功,一舉多得。
綜上所述,在高中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閱讀、多觀察、多感悟、多動筆。多閱讀,能使學生拓寬知識面;多觀察,能幫助學生捕捉生活素材;多感悟,能使學生錘煉自身思想;多動筆,能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永康.讓學生與作文共同成長——評王保兵的“小敘事真性情”作文教學[J].教育科學論壇,2018(31):48-52+2.
[2]程一凡.植根課堂的真性情作文訓練體系[J].教育科學論壇,2018(31):53-54.
作者:朱曉波 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樂余高級中學
- 上一篇:學生信息技術課教學策略
- 下一篇:信息技術個性化教學平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