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生臨床決策能力提升探討

時間:2022-04-17 03:20:46

導語:護生臨床決策能力提升探討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護生臨床決策能力提升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工作坊教學模式是否有助于提高在校護生臨床決策能力。方法在錦州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2016級26、27班中隨機抽取27班作為對照組,以常態(tài)化教學模式進行《臨床護理綜合實訓》課程教學;26班作為實驗組,以工作坊教學模式進行《臨床護理綜合實訓》課程教學。結果開展《臨床護理綜合實訓》課程前兩組護生臨床決策能力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不同教學模式開展《臨床護理綜合實訓》課程后兩組護生臨床決策能力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工作坊教學模式有助于改善教學效果,提高在校護生臨床決策能力。

【關鍵詞】:本科護生;臨床決策能力;工作坊;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臨床決策能力是一名合格護士必備的崗位勝任能力之一[1]。然而,作為臨床護士的主要后備力量—在校護生,其在校期間主要以理論知識學習和單純的操作訓練為主,尚缺少綜合應用理論知識指導臨床護理工作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臨床決策能力較低[2]。因此,為增強護生的崗位勝任力,提高在校護生臨床護理思維及臨床決策能力至關重要。工作坊教學模式是一種協(xié)作的、建構的教學組織形式,參與者在導師的適度指導下,積極調動現(xiàn)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并通過與同伴交流形成自己的觀點,促進自身知識的建構[3]。該研究將該教學組織形式融入到護理教育過程中,希望能夠吸引護生參與教學、引發(fā)其思考、促進互動、推動成長,從而有效鍛煉和提升護生臨床思維能力及臨床決策能力[4]。現(xiàn)將錦州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工作坊教學模式在《臨床護理綜合實訓》課程中的應用做如下介紹。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錦州醫(yī)科大學大三護理本科生,即2016級26、27班學生。在學生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通過抽簽決定27班30名護生為對照組,26班31名護生為實驗組。1.2方法。實驗組采用工作坊教學模式進行《臨床護理綜合實訓》課程教學。工作坊教學模式分為準備、實施、評價三個階段。準備階段教師須在課前確定教學主題及教學內容,并將學生分為5~6人一組,每組選一位組長,負責組內成員的組織及分工。每次上課先由教師介紹教學案例,并結合案例選取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如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虛擬仿真、集體分享、團體討論、頭腦風暴等[5]。實施階段各組結合相應的教學組織形式,按照護理程序首先對案例或情景進行分析,并在得出成員一致認可護理診斷的基礎上,制定護理計劃,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同時,為每組安排一位指導教師負責指導學生。評價階段包括小組匯報和指導教師點評,其中指導教師點評包括對小組匯報點評及工作坊教學模式過程中小組的整個護理過程及團隊協(xié)作過程中存在問題的點評。對照組則采用常態(tài)化教學模式進行《臨床護理綜合實訓》課程教學,即將理論和實踐完全分開進行練習:首先學生各自完成教師提供的案例分析題目,然后由任課教師為大家講解案例并提供參考答案;實踐課則是根據(jù)課表安排,到實訓室練習靜脈輸液技術、心肺復蘇術等臨床常用護理技術。對照組及實驗組護生分別于開展《臨床護理綜合實訓》課程前、后進行護生臨床決策能力現(xiàn)狀調查。調查前向學生講解問卷測量的目的,請學生按要求自行完成問卷。問卷調查采取集中發(fā)放,匿名填寫,問卷填寫時間不超過60min,當場回收。兩次共發(fā)放問卷122份,回收有效問卷122份,有效回收率100%。1.3問卷調查。護生臨床決策能力測量問卷:采用由葉旭春[6]編制的護理專業(yè)本科生臨床決策能力測量問卷,其包含A、B兩套測試題,其中A、B兩套測試題在題量、測量目標、題型分布、記分方法等方面完全一致,該研究應用A套測試題進行測試。該問卷包括4個病例和5個臨床情境,通過模擬病例或臨床情境測量護生的臨床決策能力。問卷總分125分,共五個維度,分別是發(fā)現(xiàn)問題能力37分、確定目標能力10分、決斷方案能力42分、實施決策能力25分、評價反饋能力11分。該研究中,將問卷總分及各維度滿分均標準化為100分,進而按此標準化比值分別對學生問卷總分及各維度得分進行標準化。問卷復本信度為0.89,內容效度為0.94。1.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先分別比較以不同教學模式開展《臨床護理綜合實訓》課程前、后兩組護生臨床決策能力的差異,進而探索應用工作坊教學模式進行《臨床護理綜合實訓》課程教學對護生臨床決策能力的影響。其中學生年齡、成績及臨床決策能力得分均為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學生性別、生源地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資料。對照組27班共30人,其中女生28人,男生2人;其生源地為城鎮(zhèn)的20人,農村的10人;年齡22~24歲,平均年齡(22.37±0.61)歲;在校期間平均成績(78.62±8.24)分。實驗組2016級26班共31人,其中女生30人,男生1人;其生源地為城鎮(zhèn)的17人,農村的14人;年齡21~24歲,平均年齡(22.19±0.60)歲;在校期間平均成績(75.73±6.56)分。具體如表1所示。2.2開展《臨床護理綜合實訓》課程前、后兩組護生臨床決策能力比較。對照組與實驗組開展《臨床護理綜合實訓》課程前、后臨床決策能力及各維度得分比較,如表2所示。

3討論

3.1工作坊教學模式有效提高了護生臨床決策能力。兩組護生平均年齡、在校期間平均成績、性別、生源地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開展《臨床護理綜合實訓》課程前兩組護生臨床決策能力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以不同教學模式開展《臨床護理綜合實訓》課程后兩組護生臨床決策能力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工作坊教學模式有效提高了護生的臨床決策能力。①兩組護生發(fā)現(xiàn)問題能力、確定目標能力、決斷方案能力、實施決策能力、評價反饋能力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工作坊教學模式密不可分。工作坊教學模式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教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小組成員積極參與其中:首先,分別根據(jù)自身思考的角度提出問題,并在小組成員集思廣益、共同探討的基礎上確定護理診斷及其輕重緩急,同時有針對性地提出護理措施;其次,為及時提供有效的護理,小組成員在密切配合的基礎上,分別執(zhí)行相應的護理措施;最后,小組成員在對護理措施進行評價的同時對整個護理過程進行反思,進而為以后的護理工作總結經(jīng)驗。因此,工作坊教學模式為站在不同立場的護生提供了共同探討、交流的平臺;鍛煉了護生多角度綜合運用知識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及臨床決策能力,有效提高了護生發(fā)現(xiàn)問題能力、確定目標能力、決斷方案能力、實施決策能力及評價反饋能力。同時,在開展工作坊教學模式過程中,護生表達個人觀點的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亦得到了有效地鍛煉和提升。②工作坊教學模式通過將護理理論知識與護理技能綜合融合到臨床案例或臨床情景中,在有效調動護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護生在工作坊教學模式中,結合護理程序通過激烈的小組討論,綜合運用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為患者解決問題。該教學模式給護生帶來一種真正在為臨床患者解決問題的體驗,使護生不遺余力地加入到解決患者問題的過程中,有效提高了護生在面臨各種綜合性問題時高效提出決策的能力。同時,結合課后座談反饋,90%的護生表示喜歡工作坊教學模式的課堂氣氛,認為通過工作坊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有效增加了護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并在成功解決問題后感受到到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進而為不斷提升自身的護理理論知識和技能水平,提高崗位勝任能力增加了動力。因此,工作坊教學模式在避免了以講授式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枯燥及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同時,有效提高了護生的臨床決策能力。3.2工作坊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在進行工作坊教學模式過程中有以下不足:①在進行工作坊教學模式過程中,指導教師準備不充分,各小組進度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在教學過程中各小組指導教師對小組各環(huán)節(jié)時間分配及進度應起到一定的監(jiān)督和指導作用。因此,工作坊教學模式對指導教師要求較高,在授課過程中,為達到統(tǒng)一要求及一定的教學效果,要求各位指導教師在有豐富理論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每次授課前需通過集體備課的形式,共同做好案例分析、授課方式選擇及各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分配等前期準備工作,從而有效避免授課過程中各小組進度不一致等現(xiàn)象出現(xiàn)[7]。故與常規(guī)教學模式相比,要求教師在時間和精力上付出更多。同時,要求各位指導教師有一定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及隨機應變能力。建議學院將開展工作坊教學模式的教師派往國內工作坊教學模式開展較早、經(jīng)驗較豐富的高校進行交流學習,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②工作坊教學模式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該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較高。教學過程中各小組進度參差不齊的原因與護生課前準備情況亦息息相關,對于準備不充分的小組,勢必會在各環(huán)節(jié)耗費更多的時間。故開課前教師應首先向護生介紹工作坊教學模式,使護生對工作坊教學模式及各環(huán)節(jié)有所了解,同時,護生應根據(jù)下一節(jié)課要講授的內容提前做好相關知識的復習、資料收集及參考書借閱等準備工作。我們發(fā)現(xiàn)在授課過程中,仍有個別護生未加入到小組活動中或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因此,各組小組長需要保證小組全體成員參與其中,這就要求小組長要有一定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及溝通交流能力,從而有效保證工作坊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朱婷,高遠,張珍琪,等.護生臨床決策能力現(xiàn)狀及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9,17(11):1315-1317

[2]潘太健,嚴文英,朱瑩,等.“項目驅動”教學法對護生評判性思維和臨床決策能力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7(27):117-120

[3]李林芬,林映蓮,周玉華.護理工作坊在護士崗前培訓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6):100-101

[4]MosalanejadL,SaniMS,HosseiniY,etal.Implementa-tionofSerialWorkshopbyStudentsEducationalNeed:TrendtoAccountabilityinMedicalEducation[J].Bang-ladeshJofMedSci,2018,17(1):78-83

[5]樊松,馮星亮,王繼年,等.工作坊模式在醫(yī)學教育中的應用現(xiàn)狀[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17(6):111-113

[6]葉旭春,姜安麗.護理專業(yè)本科生臨床決策能力測量工具的研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5(4):12-13,18

[7]熊明怡.基于工作坊模式的專科層次護理研究課程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2018(8):3552

作者:張穎 李紅玉 單位:錦州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