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學生器樂課學習教學策略分析

時間:2022-03-04 03:27:57

導語:視障學生器樂課學習教學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視障學生器樂課學習教學策略分析

【摘要】本文將討論教師在私人器樂課上促進視障學生學習的潛在的可行性策略。教學策略分為兩個主要的方面:言語和聽覺交流方面以及觸覺交流方面。將適當的教學方法納入課程中,不僅可以幫助各個年齡段的VI學生(視障學生)在獨立練習中制定有效的策略,還可以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技能支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VI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是,VI學生的視障程度各不相同,并不是所有的教學策略都適合每位VI學生,這進一步強調了教師找出學生最佳學習方式的重要性。

【關鍵字】VI學生;教學策略;一對一

一、做好對視障學生進行特殊教學的準備

隨著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音樂教育逐漸普及,同時特殊群體也逐漸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視障群體有約1700萬人。音樂教育作為面向大眾的一種藝術教育,將其應用于特殊群體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視障(visually-impaired或VI)學生的音樂學習中,老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從未與VI學生一起學習生活過的老師可能無法意識到VI學生在學習器樂時將要面臨的挑戰,并且可能不清楚如何有效地進行教學。因此,教師在給正常的學生上課時所使用的有效策略可能對VI學生的幫助非常有限。對于器樂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從以前的教學經驗中總結規律,以最大程度上實現對不同需求學生的因材施教,盡可能地使他們的學習方法適應他們的實際情況。此外,對于許多器樂老師來說,“VI學生教學”可能是一個比較令人生畏的概念。之所以出現這種心態,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許多音樂老師沒有經過專門的對VI學生進行教學的培訓,在音樂教育課程中很少結合VI學生的學習情況系統地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即便是類似問題在老師們的討論中得到了暫時的認可,但也并未進行深入的交流。其次,Baker和Green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器樂老師不清楚如何滿足“視障學習者的需求”,音樂老師通常沒有適當的資源和相對應的教學方法來迎合VI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不確定如何有效地去教授這些特殊學生[1]。又或是盡管在很多地方教師可以接觸到相關資源,但獲取與使用相關資源非常昂貴且耗時。此外,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教師通常也不會遇到VI學生,這就使得教師對此并不重視,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對VI學生的教學也就更加具有挑戰性。器樂老師在為普通的學生上課前會準備好授課教材,而對于VI學生來說,老師還需要進行額外的準備,以便于利用好上課時間教給他們更多的內容。多項研究還指出,部分教師對視力障礙學生持有歧視態度,因為他們的視力完全或部分喪失,無法正常學習,教師對他們的期待通常也低于正常的學生。對于教師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意識到視覺“損害”與“殘疾”二者之間的區別,視覺“損害”廣泛地指視力有所損傷,而“殘疾”則將損害轉化為一種社會問題,通常具有負面含義。這意味著不能僅僅因為學生完全或部分失明就不給這些學生各種學習機會,從而導致他們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

二、言語和聽覺交流

言語和聽覺交流在任何的一對一課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對于老師來說,與VI學生之間的言語和聽覺交流更為重要。與正常的學生相比,有視覺障礙的學生通常更依賴聽覺。研究表明,正是因為VI學生的視覺缺陷,使其接收外界信息和感知世界的主要途徑便是對外界聲音的獲取,這也是由于人體具有“生理代償”的功能,即身體某一器官受損時,其他健全的器官則會最大程度發揮各自的功能以彌補受損器官的功能缺失。例如,在與VI學生一起聽音樂并進行分析時,會發現他們能更加輕松地掌握,包括音符、和弦、節拍。因此,VI學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揚長避短”,充分利用他們在聽覺方面的靈敏性,從而創造“補償教育環境”。此外,教師在向VI學生介紹概念時建議使用音樂隱喻和意象。在教學中,教師會對普通學生使用抽象語言,但對VI學生來說,抽象語言傳達的含義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Siligo的案例研究中,老師向一群VI學生演唱一首歌曲時,其中有一個學生由于發音相似而誤將名詞“chili”(辣椒)當成了形容詞“chilly”(寒冷的)[2]。這是由于他們的視覺表象不完整,在理解語言含義方面有所欠缺,同時缺乏抽象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師必須找到恰當的音樂隱喻和意象作為代替,以幫助VI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含義。教師除了和VI學生進行有效的口頭交流外,充分利用VI學生的聽覺能力也非常重要。例如,通過Abramo和Pierce的案例研究可知,搖滾樂隊的老師在帶領學生進行表演時會提供相關的聽覺提示,以表明過渡到了新的部分[3]。這對VI學生的學習起到了顯著的作用,他們通過有效的聽覺提示,能感受到不同的音樂變化,并積極配合。在一對一器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類似的教學方法。比如老師和學生一起演奏音階時,老師可以更改音階中的一個元素,以便VI學生及時做出反應。對于VI學生而言,傾聽和辨識不同的音樂是一項寶貴的技能,特別是對于那些想要參加合奏表演和音樂制作的學生而言[4]。許多研究還發現,VI學生與“絕對音高”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這可能是因為許多VI學生都更喜歡通過聽錄音來學習曲目。

三、用創造性描述刺激學生的學習

實現教學目標的另一種方法是使用能夠刺激學生其他感官的創造性描述。例如,對于弦樂器,老師可以建議讓VI學生演奏時想象“好像琴鍵著火了”或“琴鍵像仙人掌一樣有刺”,這會引起VI學生對他們的肢體感覺的關注。此外,學生會受益于與不同身體動作有關的隱喻,以描述樂曲的聲音特征并在演奏時發出正確的聲音。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從已經熟悉的想象中創造自己的隱喻,尤其是與他們的身體和所處環境密切相關的隱喻。與使用很多的抽象隱喻進行表達相比,從現有知識出發進行創造性描述,在此基礎上創造隱喻,可以使VI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的概念。此外,教師要鼓勵VI學生獨立思考,使其更加自主,從而獨立承擔更多的學習任務。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強調過自主學習的重要性,無論學生是否有視覺障礙,教師都應致力于提高學生的獨立性。

四、增加觸覺式的探索學習

如果VI學生正在上第一堂課,那么讓VI學生熟悉教室是很有必要的,老師可以通過鼓勵他們觸摸封閉空間內的物體來實現這一點。這些物品可能包括音樂架、椅子、凳子,以及他們將要學習的樂器。盡管這種觸覺任務與課程內容本身無關,但它能使VI學生在開始學習之前就熟悉課程環境,從而在學習中感到更加舒適。在Baker和Green的研究中,一位有遠見的老師將VI學生描述為“觸摸的探索者”(explorersthroughtouch)。由此可見,在幫助VI學生進行器樂學習之前,老師首先應讓VI學生學會探索周邊的環境。根據諸多研究可知,VI學生最難培養的是樂器演奏方面的空間意識,例如鋼琴包括白鍵和黑鍵,不同鍵位之間的距離和不同鍵位的大小都不同。其他樂器也經常存在相似問題。因此,對于教師來說,找到能夠幫助VI學生更舒適地彈奏樂器的方法非常重要。例如,當老師展示一個陌生的概念時,學生鋼琴的VI學生可以將他們的手放在老師的手上作為“觸覺建模”。老師在物理感覺上對學生進行指導,這種方法能使VI學生更好地把握手指的形態,緩解陌生感。另一方面,“觸覺建模”還可以幫助VI學生從長遠出發提高他們的“手指技能”,包括手部協調能力和手指的靈巧度,從而使VI學生在演奏中逐漸變得更加獨立,并對自己更加充滿信心。教師還可以用雙手拍打學生的手或身體其他部位,充當物理節拍器。這種策略能使VI學生感覺到音樂的脈搏,從而幫助他們增強節奏感。無論他們是站立還是坐在凳子上,教師都可以將這種方法用于VI學生的器樂學習,教師可以在學生表演時站在學生身后,并相應地指導他們的表演動作。但這些觸覺式教學方法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因此,教師、學生以及父母或監護人必須達成共識,教師在與學生進行任何肢體接觸之前都要先告知學生,而且還應該向他們解釋這種觸覺方法可以使他們的學習受益。

五、結論

本文探討了教師在一對一器樂課中促進視障學生學習的教學策略。這些教學策略不僅能對有視力障礙的學生發揮作用,對普通的學生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要鼓勵教師在今后的課程教學中找到更多創新的教學方法。盡管在給VI學生上課時教師會遇到潛在的挑戰,但教師應該對這些學生的潛力持樂觀態度;教師可以在對VI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學到很多創造性的教學方式,同時獲得有益的經驗,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

參考文獻:

[1]Baker,D.,Green,L.Insightsinsound:Visuallyimpairedmusicians’livesandlearning.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017.

[2]Siligo,W.Adaptivetechniquesforteachingmusictovisuallyimpairedstudents.AmericanMusicTeacher,2001,50(5):20-23.

[3]Abramo,J,M,Pierce,A.E.Anethnographiccasestudyofmusiclearningataschoolfortheblind.BulletinoftheCouncilforResearchinMusicEducation,2013,(195):9-24.

[4]劉麗杉.關于VI學生鋼琴音樂教育之初探[J].藝術教育,2014,000(002):99.

作者:劉陽 單位:約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