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象管理思想的信息技術教學探討

時間:2022-02-23 11:16:01

導語:對象管理思想的信息技術教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象管理思想的信息技術教學探討

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對象管理,指的是關于數字化對象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對象是構成信息世界的基本單位,但對象并非孤立存在的,每個對象均有其特定的時空屬性,并由此形成了對象間的各種強弱關系,進而構成了具有一定結構特征的組合體。對象可能是數字化設備,也可能是計算機文件,還可能是文件中的構成元素。任何對象又總是處在某一特定的時空環境中,并可能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有關對象的管理總離不開對象所處的軟硬件環境。[1][2]信息技術課程中強調對象管理思想[3],其目的是在認識信息世界、學習使用信息技術工具指導實踐生活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系統性地管理學習或社會生活中的知識與經驗,形成對知識、技能、經驗等的管理意識,學習更多的管理方法并明確管理目的,構建管理思維將其運用到各門學科的學習活動及日常生活中。

小學階段對象管理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管理的觀念和能力,是學生理解信息世界,暢游信息社會的基礎。學生通過學習,具有了管理思維,才能夠將信息世界中的存在物作為對象化的存在加以觀察和管理,具備理解和管理對象世界的基本觀念和基本方法,并從對象管理中獲益。具體到小學階段,對象管理部分的教學目標可以從核心素養的三個層面加以關注。在知識與技能層面:了解不同操作系統和不同文件中的對象,以及對象的時空屬性和相互關系;掌握信息獲取和簡單數據統計的基本方法;知道對象的常見存儲方式與查找方法。在問題解決層面:能根據需要,從文件的時空屬性出發提取分類管理的線索,能做好個人數字設備中的信息管理;能根據需要利用搜索工具獲取有效信息。在學科思維層面:能夠將信息社會中的現象置于對象、關系之中加以觀察和管理。[4]

宏觀:基于對象管理思想的教材內容組織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對象管理思想可以在多個模塊內容中予以體現。本文中筆者嘗試面向三年級學生,以管理為主題,將知識模塊進行梳理統整,構筑信息技術教材內容體系,根據內容相互之間的關系形成桌面管理、網絡瀏覽與下載、文件(夾)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等五個單元的內容編排。

微觀:基于對象管理的“文件管理”教學設計

筆者具體以第三單元文件(夾)管理中整理文件、管理文件兩課的教學為例進行介紹。1.整理文件:利用對象屬性進行分類整理文件是第三單元文件管理單元的初始課,學生在第一單元“桌面管理”和第二單元“網絡瀏覽與下載”中已經學習了在計算機中下載音樂、圖片、文檔等文件,產生了管理這些文件的需求。本節課讓學生先認識文件的屬性,從而了解文件的類型,進而對文件夾進行分類管理。重點在于讓學生有“類”及分類管理的意識,并掌握整理文件的基本操作。對此部分內容教學時,教師的慣常做法是,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物品進行分類。例如,對衣物進行分類,一般來說可以根據衣物的顏色、式樣、適合的性別等進行分類,在學生有了分類的概念后再遷移到文件的分類,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來進行文件分類。但是,生活中物品和文件的屬性不同,文件是什么?文件又有哪些屬性?對不認識的文件怎么處理?學生只有在了解文件的屬性后才能準確地確定分類的依據,更好地根據實際的需要對文件進行更加適合的分類?;谶@樣的考慮,筆者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認識不同的文件,如圖1所示。學生通過練習,了解到文件的類型和用途不同,圖標也不同,知道通過文件的圖標可直觀判斷文件的類型和用途,如音樂文件、圖片文件、文本文件等。學生還可以通過查看文件的詳細信息了解文件的類型。筆者設計了“查看多個文件的文件類型”的活動,讓學生打開本地磁盤,選擇圖標顯示方式為“詳細信息”,以列表的方式同時查看多個文件的類型(如圖2)。筆者讓學生觀察文件類型的同時,引導學生發現文件存放雜亂無章,從而引出分類及分類存放的思想,即先認識文件的屬性,從而了解文件的類型,進而對文件夾進行分類。分類操作的學習,先通過對文件和文件夾的介紹讓學生學會新建文件夾,并能夠根據實際的分類需要建好分類所需的多個文件夾,再通過文件(文件夾)的操作:選中文件(文件夾)、復制文件(文件夾)、移動文件(文件夾),把計算機中的圖片、音樂、文本等文件存放到對應的文件夾中。這樣設計之后,本課實際上體現了技術的三層內涵:管理的具體操作,即對文件及文件夾的復制、移動等操作,屬于動手做的技術;管理的方法,強調分類管理,屬于如何做的技術;管理的目的及作用,屬于為何做的技術。2.管理文件:對象關系與管理結構在整理文件一課中,學生已經把文件分類存放了,那么怎么查找呢?在管理文件一課中,學生了解了文件和文件夾的存儲結構;學會了使用文件排序、文件分組、文件搜索的方法查找文件;學會了刪除文件;學會了使用回收站來更好地管理文件。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管理文件也是一門藝術。內容設計上,教師先引導學生了解文件和文件夾的存儲結構(如圖3)。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這個文件結構圖倒過來看像什么?像是一棵樹,一般稱其為樹形結構。為了分類保存文件,在計算機上建立了多個文件夾及子文件夾,多層文件夾就構成了樹形結構,計算機中的文件就是按照樹形結構來存放的。遷移到生活中,超市的貨品、圖書館的圖書,都是采用樹形結構進行管理的,圖4是學校年級管理的樹形結構圖。教師借助生活中的應用實例促進學生理解用樹形結構對對象進行管理的現象非常普遍。學生明確了文件的存放特點之后,就可以根據樹形結構逐級打開文件夾找到文件。但如果文件夾中的文件太多,學生很難快速找到,就需要使用文件查找方法,教師自然引入計算機內部文件快速查找的三種方式:排序、分組和搜索。文件分組是根據文件的屬性將文件分類,從而縮小查找范圍,以便快捷地查找到文件。教學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觀察同一文件按照不同方式進行分組的結果。這一設計的目的在于,所管理的對象(文件)之間以不同分組形成關系,同時使得文件處于不同的關系圈中,不同的關系圈之間又形成了一種網狀的結構關系。例如,同一個文件(《蟲兒飛》音樂文件)因為不同的分組方式造成其與周圍文件的關系發生變化,但文件屬性并沒有變化。即有屬性就有關系,有關系就有結構,依據不同的關系,可以給出不同的結構。這個練習的目的就在于讓學生對對象、屬性、關系、結構等概念形成初步的認知。

文件搜索部分,基礎操作是在“計算機”窗口右上角搜索欄中輸入文件名來查找文件,進而讓學生思考并探索除了文件名還可以根據哪些屬性查找文件,讓學生通過嘗試發現搜索欄涉及的文件屬性,并進一步讓學生了解到,文件的查找屬于本地文件搜索,與之前學習的網絡文件搜索共同組成文件搜索。因此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將本地文件查找與網絡中的搜索進行比較,發現共性。學生的學習及社會生活中的“事”“物”都需要系統性地管理,因而培養學生的管理思維意味著需要從學習中的管理出發延伸至對學生自我“事”“物”管理方法及意識的培養。學生對自我“事”“物”進行管理的意識的形成、管理目的的明晰、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是對象管理思想的應用價值,也是其終極追求。

作者:徐婷 單位:江蘇省南京夫子廟小學

參考文獻:

[1][3]李藝,朱彩蘭.信息技術課程思想梳理思路簡議[J].電化教育研究,201(44):5-10.

[2]朱彩蘭,李藝.信息技術課程思想結構及思維品質討論[J].電化教育研究,2014(5):76-81.

[4]李藝,鐘柏昌.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建設三元本質說[J].課程•教材•教法,2011(2):74-79.

[5]李藝,鐘柏昌.重構信息技術課程——從經驗選擇走向思想投射[J].電化教育研究,2014(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