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文化互融式教學探討

時間:2022-05-23 04:48:12

導語:高校民族文化互融式教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民族文化互融式教學探討

[摘要]互融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專業特長的教師、學生、民族文化精英組合為一個教學團隊,將課堂講授、討論與課外文化考察實踐、文化研究等多種教學方式融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方法。互融式教學適用于民族高校、民族地區高校和開設民族預科的高校。在互融式教學中,教師、學生和民族文化精英應各自發揮相應功能。互融式教學在其實施中需要有教師隊伍、實踐基地等條件的支撐,在實施過程中不能簡單化、形式化。

[關鍵詞]互融式教學;民族;文化課程

我國少數民族分布廣泛,民族8省區(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5大少數民族自治區和少數民族分布集中的貴州、云南和青海3省)所占國土面積約為全國國土總面積的2/3;2010年人口普查,少數民族人口數量約有1.137億人,占全國總人口數量的8.49%[1]684。為了發展民族教育,國家在民族地區開辦了層次完整、數量眾多、類型多樣的高等院校,據統計,2013年全國在校少數民族學生176.88萬人[1]712,2015年國家民委直屬6所高等院校招生總數即達37051人[2]661。在民族地區高校(包括民族類院校)和具有少數民族預科培養任務高校的教學過程中,民族文化類課程是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組織和實施得好,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能增強學生的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國家認同。因此,探索高校民族文化類課程的新型教學方式,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互融式教學及其特點

所謂互融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專業特長的教師、學生、民族文化精英組合為一個教學團隊,將課堂講授、討論與課外文化考察實踐、文化調查和文化研究等多種教學方式融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式的特點表現在:一方面能夠有效地發揮不同學科和文化背景高校教師的專長。一門課程分成幾個甚至更多模塊,每位教師所教均為最為擅常、知識積累最為豐富、相關研究最為專業的板塊,能夠避免傳統教學由一位教師教學,雖面面俱到,但知識不豐富、理解不透徹、講解缺乏激情的弊端;另一方面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在教學中設定在規定的時間由學生針對具體課程內容進行闡述,講述不同民族、地區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化內容,并組織探討。在實踐教學環節,將博物館、文化存列館、旅游基地的民族文化講解與課程教學結合起來。利用節假日,組織民族文化調查組深入少數民族村寨進行文化考察,然后申報挑戰杯、創新創業計劃等科學研究項目。豐富多樣、實踐性強、對學生發展具有積極影響的教學方式能夠使激發學生尋找到學習興趣,激發主動學習的熱情;再一方面是能夠有效地將民族文化傳承與高校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邀請民族文化精英進課堂進行文化展演、技藝傳習,組織學生在文化存列館講解,利用節假日赴少數民族村寨進行文化考察,能夠使少數民族的傳統原生態文化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最后,在教學工作中,多種教學手段的配合使用,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有效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互融式教學的必要性

(一)我國民族分布狀況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民族分布上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推動下,少數民族人口的流動頻率加快,民族雜居現象更加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民族聚居區的少數民族成份更為復雜,單一的由某一個民族居住在某一區域的情況已極為少見。反映在民族文化上,即某個區域的民族文化存在著多樣性。而地方高校在進行民族文化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對我國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大致梳理,另一方面要針對高校所屬區域內的少數民族文化進行重點關照。這種教學需求對民族文化類課程教師的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民族文化涉及面廣,文化內涵深厚,其學習和理解是一個長期過程,如果理解不到位、泛泛而談則可能出現偏差,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甚至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嚴重的甚至會引發民族矛盾。在這種情況下,組織一批具有不同民族背景、學科背景、研究背景的教師進行分工教學,是一種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二)民族文化多樣性在長期適應生存的自然環境、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過程中,我國的少數民族都形成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體現在生產生活、制度規范、行為方式、思想意識等方方面面,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核心要素,也是維系該民族意識的主要紐帶。在社會發展中,各民族文化存在著整合的現象,但總體上來看,其獨特性依然十分明顯。多樣性文化的現實情況決定了在進行民族文化課程教學時,必然需要對各民族的優秀或特色文化進行學習。而民族院校以及民族預科的學生以少數民族為主體,師資配備上少數民族教師也有較多的現實情況正好可以滿足文化類課程互融式教學的需求。(三)文化類課程自身性質一般情況下,民族文化類課程都被劃歸于知識拓展類課程,相對于高校其他專業必修課程來說,在教學中具有更大的機動靈活性。同時,由于民族文化與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制度規范等密切相關,其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趣味性。這些性質需要有效地將作為民族文化主體的民族文化精英、學生以及專業教師組織起來,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起來,將理論探索與現實體驗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三、互融式教學的參與主體與作用發揮

(一)教師教師是課程組織、設計、引導與研究指導的主體。在互融式教學中,需要有一位教師對所開設的課程承擔主體責任,再由責任教師將一批具有不同專業背景、民族背景和研究背景的教師組合成一個課程組。在課程內容設計中,課程組成員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別提出擬講授的一個或數個板塊內容,再由課程負責人統一協調整合成完整的課程方案。一般情況下,課程組成員是固定的,并分別承擔不同課程的主體責任,這樣不僅能構建一個相對穩定的民族文化課程團隊,而且有利于教師課程績效的核算與分配。基于以上職責,對課程組教師自身素質方面有一定要求,即要求為對某一少數民族或少數民族某類文化具有一定知識積累,比較熟悉民族學、文化學、人類學、藝術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相關理論知識。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主要負責對所設計板塊內容進行概述,引導學生對所設計板塊內容進行討論,用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對文化現象進行解釋。教師在授課同時,組織對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學生成立課題組,指導學生深化學習,并分別參與不同類型的實踐教學,利用節假日參與文化田野考察,并在此基礎上指導申報實施挑戰杯、創新創業計劃等各類課題項目。授課教師還要依據學生綜合表現對負責所指導課題組學生的課程成績給予評定,并負責收集學生對課程設計、實施過程中的信息反饋,以便隨時對課程相關環節進行修正。(二)學生學生是課程教學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還是相關課程內容講述和實踐的重要者參與者。在互融式教學中,教師組織不同民族背景、區域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學生對本民族、本地區的相關文化內容進行講述;學生圍繞授課老師提出的相關話題展開討論,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供其他同學討論和授課教師釋疑。為更好地適應課堂教學需要,學生還要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收集材料,開展對感興趣問題的研究。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按興趣組建課題組,課題組負責編制文化存列館、博物館、旅游實踐基地相關內容的講解詞和具體講解,每個課題組選擇一個課題組織相關方面的學習和研討。經過一段時間磨合和學習后,分別由相關教師帶隊利用節假日前往田野調查點進行田野考察,并在此基礎上找出研究的問題,申報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和創新創業項目。為擴大民族文化的傳承,以課題組為基礎成立校級民族文化社團,為學生自主進行文化學習和研究服務。有意繼續從事民族、文化和社會、管理等方面深造的學生則以教師科研助理的形式繼續深化學習。(三)民族文化精英民族文化精英是課程實踐教學的重要參與者。民族文化精英主要承擔兩方面的工作,其一是將所掌握的民族文化知識和技能展示和傳授給學生,并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其二是利用所掌握的社會資源輔助為師生進的文化實踐,尋找、選擇合適的田野基地。因此,對民族文化精英的選擇應綜合考慮其民族、文化知識積累、文化技能和社會資源等多項指標。在報酬方面,除頒發榮譽證書外,從課程組中支付一定的課程補助,田野文化實踐指導則由帶隊老師以生活費的方式從各自科研課題中進行結算,以利于其工作的持續性開展。

四、互融式教學的實踐效果

長江師范學院毗鄰渝東南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學生比例常年保持在30%左右。自2012年以來,學校“民族文化課程群互融式教學改革與實踐”課題組(以下簡稱“教改組”)在前期摸索和項目實施中,進行了數年的互融式教學實踐,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一)教師綜合能力提升明顯其一,課堂探討式教學對于教師理論素養和知識積累要求很高,為了適應教學需要,課程組成員必須不間斷地進行集中學習和研討,該過程也是教師知識積累的過程。其二,在教學手段上,課程組教師必須同時掌握體驗學習教學法、討論法、情景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講授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方法,因此集中觀摩學習和探討是提升課程組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手段。其三,在不斷地田野文化考察中,教師和課題組收集大量科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對于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作用顯著。互融式教學實施以來,“教改組”教師5人共獲得文化類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5項,出版《重慶世居少數民族研究》《烏江流域民族民間美術》等專著共6部;獲得校級以上科研獎勵8人次、教學成果獎3人次、教學能手2人次;2人獲得博士學位。(二)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明顯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與能力效果顯著,學生文化知識積累逐步提高;實踐教學使學生所學文化理論、文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學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和社會服務的能力增強;民族文化精英參與課程教學,使學生對文化的理解程度加深,傳承文化的意愿和能力提升;學生在田野文化實踐中體驗原生態的民族文化,收集相關資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項目研究,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及整體素質大大提高。2012年來,“教改組”教師共指導學生成功申報立項創新創業項目20余項、挑戰杯項目15項,其中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4項;指導學生民族文化類學位論文30余篇,其中校級優秀畢業論文4篇;指導14人成功考取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類研究生。(三)學生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意識提升在互融式教學中,學生不僅積累了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識、對民族文化的理解更透徹、運用文化理論看待民族文化現象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分析文化發展趨勢以及更高層面的文化整合更具合理性,而這些能力對于正確的文化認同意識、民族認同意識和國家認同意識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近3年來,“教改組”在授課學生中分層抽樣共發放問卷300份對教學效果進行測評,數據顯示,受測學生民族認同意識明顯增強的在95%以上,國家認同意識明顯增強的為100%,中華文化認同意識明顯增強的占87%。(四)社會服務能力提升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來,“教改組”指導學生共承擔文化存列館、實踐基地等的講解任務80余次,受益學生、老師和其他人員在5000人(次)以上;學生組建的社團“烏江文化研究社”組織文化展覽、文娛活動、文化講習班等各類活動合計20余次,參與者3000人(次)以上;學生參與各級各類社會調查300人次以上,提交各種社會調查20余份;組織到社會福利院、貧困小學、社區進行義務服務工作10余次。以上活動取得了積極的社會反響,2015年“烏江文化研究社”獲得校級優秀社團稱號。

五、互融式教學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互融式教學雖然存在著很多優勢,但其實施需要有一定的條件,在實施過程中也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或者簡單化、形式化,應注意以下問題。(一)互融式教學是一個復雜的教學體系,需要有一定的條件支持首先,必須要有一支在學科專業、文化背景、研究領域等方面既有區別又能互補的教師隊伍,如果不能滿足條件勉強上馬,其所能達到的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其次,必須要建立一批實踐教學基地,實踐教學基地類型最好多樣化,與民族文化有關的文化館、博物館、旅游景點、文化公司、文化產業基地等是最好的選擇,實踐教學是互融式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然后,要有一批可持續發揮作用的田野調查基地。在基地選擇上要注意代表性,不同民族、不同特色、交匯共融的文化都應有所體現;最后,課程組教師需要有一定的科學研究經費進行支撐,以教學推動科研、以科研支撐教學,最終實現良性循環。(二)互融式教學不是簡單的將教學工作分配給教師、民族文化精英或者推給學生有效的互融式教學需要師資力量與資源的整合,從而形成具有優勢競爭力的課程群,使學生接受到更豐富和專業的指導;在學生方面主要是盡可能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在社區方面是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探尋一條校地合作的新路子。因此,互融式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體系,需要教師集中學習研討下的合理分工合作;需要學生及學生社團在教師主導下配合完成相關的教學實踐任務,在某些層面甚至需要學生及學生社團圍繞教學實踐任務創設性地開展實踐活動;也需要實踐基地和田野調查基地提供一定的學習實踐環境。在互融式教學中,一定不能將其簡單化、模式化,那種將教學工作簡單分工給課程組教師、“一分了之”的做法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將教學任務簡單的推給民族文化精英和學生或“一推了之”的做法更不是題中之意,甚至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三)互融式教學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進一步拓展和完善的空間互融式教學是一項全新的探索工作,雖有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不足:一方面,在課程群進一步建構與融合方面,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課程群值得進一步探索;另一方面,學生融入互融式教學的途徑、方式方法和及其評價方面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完善;此外,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服務社會的能力方面也有待完善和提高。在以后工作中,“教改組”將在這些方面進行新的探索和總結。

作者:莫代山 單位:長江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經濟發展司,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中國民族統計年鑒(201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2]國家民委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室.中國民族年鑒(2015)[M].北京:中國民族年鑒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