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傳統(tǒng)文化教學問題及解決辦法

時間:2022-08-24 04:34:46

導語:中學傳統(tǒng)文化教學問題及解決辦法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傳統(tǒng)文化教學問題及解決辦法

在普及素質教育的今天,社會對體育運動及競技的多元化提出了更廣泛的要求,因此在中學進行傳統(tǒng)教學、加強武傳統(tǒng)運動已勢在必行。但是長期以來因學校武術教學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至今發(fā)展緩慢,相對武術競技更是遠遠落后,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的發(fā)展要求。

一.目前學校傳統(tǒng)文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興趣不濃厚,基礎薄弱由于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傳統(tǒng)文化教學在學校教學中一直不被重視,學生接觸武術的機會少,因此學生在如柔韌、速度、力量、靈敏、協(xié)調、耐力等素質都非常差,這樣簡單的武術動作學生就不能完成,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興趣,不愛學習武術。此外經過調查,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小學階段沒有接觸過武術鍛煉,沒有武術基礎及發(fā)展武術必要的身體素質,并且由于各種因素,武術雖被列入小學教學大綱的基本教材,但各學校沒有真正按照大綱要求完成教學任務,因而造成武術教學空白,因此在中學進行體育教學就顯得難度更大。2.學生缺乏足夠的認識,對武術有偏見學生目前接觸武術最多的是武俠小說及電視劇。一些學生受到武俠人物的影響,容易哥們義氣;一些學生認為武術就是舞刀弄劍,武術是打人的,逞能的,雄霸班級的,自己說什么就是什么,必須服從,更有少數(shù)學生把武術直接與“飛天遁地”聯(lián)系起來,認為練習武術就能夠飛檐走壁,能夠刀槍不入。同時有的學生還將現(xiàn)在的武術教師等同于古代的拳師,講門派,分類別,講哥們義氣,在學生中造成不良的影響,阻礙武術在學校的順利發(fā)展。3.學校不重視,場地器材少目前體育教學不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內容,并且沒有嚴格的考試要求,因此學校不重視,這樣學校在經費、場地、器材等方面都有欠缺,使武術教學受到影響,教師難以提高工作熱情,這對武術教學質量極為不利。4.家長的偏見武術是體育課的一項,并且沒有設立考試,而家長注重語、數(shù)、外等主課也就是考試的科目,他們每天都將學生嚴加管教,除學習語、數(shù)、外等,鍛煉身體的時間已經很少,學生對武術的參與就可想而知了。

二.改變教學的策略

1.認真設計教學方案,從簡單做起要使武術教學順利開展、廣泛普及,就必須堅決貫徹《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的要求,認真完成教學大綱要求的各項任務,切合實際設計教學方案,如武術的基本功從手型:拳、掌、勾;步型:弓、馬、撲、虛、歇;腿法:彈、蹬、踹、踢等簡單的動作教學學生可操作性設計,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組合動作提供了前提條件,學生一開始就接觸較規(guī)范的動作,這不僅從小培養(yǎng)學生對武術動作的熱愛,而且是發(fā)展學生柔韌、力量等各方面身體素質的最佳時期,更有利于學生建立起正確動作概念和印象。2.充分講解武術知識,提高學生的認識要讓學生從思想上正確認識武術,教師就要加強武術基礎知識地講解,讓學生能夠充分認識武術。在武術理論中,教師可以將武術動作的要領以講解、圖解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用形象而生動的語言進行教學,是加強學生想象和記憶的一條有效方法。在武術理論學習中,尤為重要的是,要進行“武德”思想的教育,教育學生樹立良好的習武風尚,堅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讓學生真正懂得,習武是為了鍛煉身體、磨練意志、活躍課余文化生活,更好地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而非為了打架斗毆,爭強好勝,此外,還要發(fā)揚尊師重教,敬老愛幼的良好風尚,樹立公平競爭、團結合作、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范。3.進行武術動作技能學練,激發(fā)學生興趣中學階段的武術只能以少量基礎性技能的學習體驗為主,其實際教學價值是運用武術的內容和形式來增強學生的綜合身體素質,讓學生體驗武術的奧秘,進而對武術有個初步認識和體會,激發(fā)和保持學生對武術的興趣。在實際的武術教學中,可以遵循“簡單基礎、量化目標、體會攻防”的教學策略。內容方面可讓學生接觸一些武術基本功,如身體柔韌性、正踢腿、彈腿、向前的沖拳、掌法等,步型可選用相對簡單的馬步為主,內容不宜過多,練習方法可以靈活變化。再比如在教單一的沖拳手法時,讓學生基本感知沖拳動作要領的前提下,可以兩人或幾人一組,先原地擊打廢紙板、手靶等目標,再變化為左右上下不同方位移動目標的擊打。4.引導學生練習進攻性武術動作技能,提升學生的武術觀念在初級階段武術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所學技術動作朝著武術功力和初步形成武術運動技能的方向發(fā)展。如怎么使馬步沖拳更有勁,如何能運用弓步蹬腿的力量提高沖拳的力度,提膝砸拳怎么使勁,如何讓彈腿或蹬腿更有力度和速度等。這種有目的的運用過程,學生自然而然會對相關的技術動作、攻防原理進行思考和探究,通過積極的身體體驗感受動作的攻防與變化、理解武術動作的涵義。

作者:李耀華 單位:甘肅省莊浪縣水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