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態律動在音樂教學的運用
時間:2022-05-08 11:33:23
導語:體態律動在音樂教學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概述
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學習、理解和研究體態律動,并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進行廣泛而深入的運用和發展,使體態律動的教學成果遍地開花。
二、體態律動的運用
1.激發孩子音樂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當孩子對一種事物很感興趣的時候,他就能夠把所學事物高效地學會和掌握。體態律動具有很多優點,例如“,動”這個優點,在學習音樂中,讓孩子動起來,使其對音樂產生興趣,并且對接下來的活動保持渴望和迫切,這樣孩子們會比未動的情況下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正是由于課堂上引入體態律動,才將課堂的整個氣氛調動起來,使孩子們全部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孩子們在感受快樂的同時學到了知識。
2.提高孩子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力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體態律動教學法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力。在孩子用肢體去表達思想的時候,正是孩子對思想的理解最強的時候。在孩子們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準備一些音符,讓孩子進行理解,并將自己的理解表演出來。每個孩子的想法不同,如果給他們每個人一個高音,他們就會表演出不同的音效,就會譜出一曲美妙的樂曲。在孩子們進行思考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得到了發展和創新,想象力得到了提高。(1)表演力小學階段是孩子們最活潑的時期,也是想象力最豐富的時期。在傳統的教育體系里,孩子往往會缺失這些一生中最珍貴的東西。如果在課堂中引入體態律動,孩子們就可以通過肢體的律動去表達自己用心感受的東西,表演自己所想表演的東西,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調動自己與生俱來的表演能力,進而加深對歌曲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在學習《粉刷匠》的時候,孩子們在唱歌的同時,教師引導孩子將自己的理解用肢體表達出來,孩子們就可以把這首歌的歌詞和旋律牢記于心,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音樂節奏的理解。(2)反應能力在課堂中,如果教師教給孩子的歌曲是通過孩子的表演反映出來的,并且大多情況下是即興表演,這樣,就會鍛煉和培養孩子的反應力,久而久之,對培養孩子的反應力是大有裨益的。
3.建立孩子的音樂節奏感和情緒表達
節奏感是音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律動運動則可以增強音樂節奏感,提高樂感。引導孩子們通過肢體運動來表達對音樂節奏、旋律等要素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音來進行訓練。例如,在聽到四分音符的時候讓孩子們做出下蹲或是拍手的動作,在聽到八分音符的時候做出蹦跳的動作。同時,孩子們還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當聽到歡快音樂的時候就會表現出快樂的情緒,當聽到悲傷音樂的時候就會表現出傷感的表情。
4.提高學生對音準的認識
傳統的教育方法很難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運用體態律動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將孩子們帶到操場、舞蹈房,畫上旋律,先給每個孩子發歌譜,讓孩子們進行熟悉,然后帶領孩子邊走邊唱。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對孩子們提高音準方面的認識會有很大幫助。
三、體態律動的作用
1.提高孩子的創新能力
在課堂中,讓孩子通過一些表演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個過程中會提高孩子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
2.提高孩子的表演能力
動的過程中讓孩子自己進行表演,在一種放松的狀態下用身體運動表達內心情感,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的表演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3.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
一首歌曲里會有不同的角色,不同角色的配合中,孩子的團結與合作意識得到了考驗和培養。另外,一首歌曲可能需要幾種樂器共同演奏而成,此時也需要孩子們的相互配合。
總之,隨著體態律動教學法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國內外的諸多學者出版了許多結合本國實際情況、體現具體教學內容、展現不同特色的相關書籍,也發表了相關文獻。然而,國內對其研究的文獻資料并不豐富也較陳舊,對于如何教授音樂教學法的研究也很不充分,更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態律動將身體與音樂融合在一起,使孩子們在表演的同時找到了音樂的樂趣。因此,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是每一個小學音樂教育者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文作者:潘虹工作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
- 上一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激趣教學
- 下一篇: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