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葫蘆絲教學技巧與情感表現

時間:2022-01-15 08:52:42

導語:小學葫蘆絲教學技巧與情感表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葫蘆絲教學技巧與情感表現

[摘要]作為一種吹奏類樂器,葫蘆絲演奏過程當中既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應用,也應該有充分的情感表現,這既是提升葫蘆絲演奏水平的本質要求,也是小學葫蘆絲進階教學過程當中所必須有效解決的核心問題。對此,本文結合自身的教學及演奏經歷,在分別論述葫蘆絲演奏當中的氣息、舌頭及指法技巧的基礎之上,針對各自技巧下的情感表現方式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究與總結,旨在為今后的教學調整與改進積累更多的經驗并獲得更多更具有效性的指導。

[關鍵詞]小學;葫蘆絲;技巧應用;情感表現

小學葫蘆絲的最終教學目標不應僅僅是能夠演奏一些曲目,為了能夠為學生打下一個扎實的基礎,就需要通過教學為其提供一個更具適用性、專業性的指導。在器樂演奏過程當中,技巧應用與情感表現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兩大重要演奏要件。失去情感而單純追求技巧,就如音樂作品喪失靈魂般變得索然無味。失去技巧也就大大降低了音樂作品情感的表現力,甚至可以說即使情感已內化于心,但也無法外化于聲[1]。所以,在小學葫蘆絲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善于引導與培養學生能夠準確感知作品情感的基礎之上,基于作品情感的需求應用技巧,基于技巧的應用來做以不同的情感表達。

一、教學現狀及反思

新時期,在素質教育觀念及模式的指導之下,小學音樂的內容與形式也逐步向著多元化、人性化方向發展。其中,在小學音樂教學當中開展器樂類教學,比如葫蘆絲教學,既有助于豐富教學的發展內涵,也有助于滿足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發展的需求。與此同時,結合現階段小學葫蘆絲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對于葫蘆絲這項器樂懷有較為濃厚的興趣,課堂學習氛圍也較為活躍,大部分學生通過學習初步具備了對技巧的初步應用能力。但是,就大多數小學音樂教學而言,由于起步較晚,相關研究不夠深入,相關實踐不夠成熟,導致器樂教學在具體推進過程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學生在進行葫蘆絲曲目吹奏的過程當中,尤其是在技巧應用與情感表現的融合上還存在較大不足,單純從技巧應用角度來看或許已經達到基本的操作要求,但是情感表現還較為欠缺。對此,教師往往寄希望于通過多練習以實現情感表現力的提升。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卻不夠,也并未進行科學化、系統化設計,致使學生即使反復練習,但由于未能接受到更為專業、及時的指導,結果也往往是事倍功半[2]。

二、小學葫蘆絲教學中技巧的應用與情感表現

(一)氣息技巧與情感表現。1.合理應用呼吸技巧。掌握氣息運用技巧,是葫蘆絲演奏的基礎能力。一般情況下,一個成年人呼吸頻率在16~18次/分,而此時的空氣吞吐量也不是很大。然而,在葫蘆絲演奏過程當中,由于需要對樂曲情感加以表現,一般情況下的呼吸節奏及空氣吞吐量此時發生了變化。人體在一般情況下是通過鼻腔來完成吸氣與吐氣,而在包括葫蘆絲在內的諸多器樂吹奏過程當中,伴隨著或快速或悠揚的旋律,單純依靠鼻腔并不能夠有效達到氣息運行要求。于是乎,吹奏者就需要口鼻同時來完成。對此,教師需要基于有效的訓練來培養學生掌握并使用正確的呼吸方法,以此來提升氣息運用技巧并最終實現情感的傳達。具體來講,常見的三種呼吸方法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法。其中,就胸式呼吸而言,是一種主要在胸部完成呼吸的模式;就腹式呼吸而言,是一種主要在腹部完成的呼吸模式,其中也會有橫膈膜的參與,所以腹部呼吸又被稱之為橫膈膜式,這種呼吸方法運用于人體自由呼吸和睡眠狀態中;就胸腹式呼吸而言,是胸式與腹式呼吸模式的結合,也綜合了二者的優點,極大提升了吹奏者對于氣息的存儲量,該方法也是包括葫蘆絲等在內的管樂器吹奏過程當中所極力推薦的一種呼吸方法,尤其適用于樂句不太長、音量不太高的吹奏過程[1]。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葫蘆絲氣息的運用與其他吹奏樂器比較不同的是,葫蘆絲吹奏過程中,越是高音氣流就越弱,其中尤其是“5”“6”兩個高音,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合理的力度和強度,運用較短和較輕緩的氣息來吹奏。2.靈活運用氣震音。氣震音,即腹震音,是葫蘆絲吹奏當中一個較為常見且重要的應用技巧。通過氣震音的有效應用,能夠極大程度上實現音樂作品情感表現力與感染力的提升。該技巧主要是通過收縮腹部來形成顫動的氣流,當然也有大、小、快、慢之分。需要注意的是,氣震音的使用需要建立在足夠音準的前提條件之下,同時還需要結合樂曲情感需要來靈活應用。一般情況下,氣震音應用于長音的基礎之上,講究均勻流暢。比如在《金色的孔雀》這首樂曲當中,曲譜當中的“tr”表示顫音,顫音的演奏方法并不難,一般情況下是在本音上方二度音反復演奏,而當上方標記為3,那么就是在本音上方三度音反復。然而,其中需要注意的是,“3”的顫音要演奏成“35353”而非“34343”,一方面因為“4”這個音的指法較為復雜不易變換,而且通過葫蘆絲吹奏出來聽上去會有些不夠實在。3.嘗試循環吸氣。雖然說小學生年齡尚幼,身體發展尚不成熟,但是基于培養學生應用技巧認知及提升未來器樂演奏能力的角度出發來考慮,需要引導學生掌握循環吸氣的技巧原理并進行有效嘗試。所謂循環吸氣,指的就是在吹奏的過程當中,用掉三分之二的氣,將口腔中所存在的氣作為補充,通過腮幫將之逼進吹孔以實現繼續吹奏,而此時鼻腔要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吸氣補充,以此來循環進行。當然,在此過程當中,需要注意的是,循環吸氣雖然能夠實現音響的連綿不絕與長久不息,能夠更好地滿足一些急于用一口氣來表達音樂情感及內涵的樂句吹奏需要,能夠給人一種余音繚繞且不絕于耳的聽覺美感,但是在使用頻率與節點上一定要注重合理,既不能從頭到尾不間斷地使用該技巧,也不能在相關適宜的節點上發生不平順過渡的現象。前種情況會讓整首樂曲缺乏情感起伏變化,后種情況會給人一種突兀感,讓人不自覺脫離樂器所描述的情感意境。教材當中的《趕擺》《牧歌》等歌曲都采用了循環吸氣這一技法,對于初學者而言,在進行曲目練習過程當中,起初可以基于自身的感覺來練習循環吸氣,之后再按曲中標明處換氣,待今后練習熟練掌握之后再按照曲譜來進行。(二)舌頭技巧與情感表現。舌頭技巧在器樂吹奏過程當中可謂是點睛之筆,舌頭技巧的有效應用,能夠將音樂的風格及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相反,如果缺乏舌頭技巧,那么將會大大降低樂曲吹奏過程當中的情感表現力。一般情況下,在進行樂曲吹奏過程當中,比如形成于近代的單吐、雙吐等,在抒情樂句的每個音開頭,會用舌頭輕輕吐出。在李春華編著的《葫蘆絲巴烏使用教程》第155頁的練習八和練習四就可做雙吐速度練習,教師可以先組織引導學生來進行單吐的學習,因為吐單音相對來講技巧更為簡單,便于學生理解與掌握。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可以基于樂句吹奏的需要,組織引導學生進行雙吐音的學習,以更好地滿足樂句吹奏的速度及情感需求。(三)指法技巧與情感表現。指法技巧是學生進行葫蘆絲吹奏學習過程當中所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之一,全面、嫻熟的指法,搭配上文所提到的對“氣與舌”的有效應用,能夠全面提升學生對樂曲的演奏能力,同時也更具及情感表現力[2]。舉例來講,比如倚音,在很多樂曲演奏當中都有所應用,常以裝飾音存在,能夠提升樂曲的味道。再比如滑音,有“指滑音”與“氣滑音”之分,其中就“指滑音”而言,是通過手指在音孔上漸按或漸開放的一種指法技巧,而“氣息音”則是通過控制與調節氣息(比如口風的強弱急緩等)吹奏來發出的滑音效果。在具體吹奏過程當中,“指滑音”與“氣滑音”一般以相互結合的方式共同存在,“指滑音”進行時,配合“氣滑音”,由此能夠使樂曲變得更加柔和,也有助于其情感內涵的表現。

總而言之,在器樂演奏過程當中,技巧應用與情感表現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兩大重要演奏要件。失去情感而單純追求技巧,就如音樂作品喪失靈魂般變得索然無味。相應來講,失去技巧也就大大降低了音樂作品情感的表現力。對此,在小學葫蘆絲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著重于學生的技巧提升與情感表現。當然,氣息、舌頭以及指法技巧最終都是要為音樂內容和其所營造的意象而服務的。換言之,音樂是以一種非物質形態而存在,而音樂所繼承和傳遞的情感更是其核心所在。所以說,在小學葫蘆絲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一方面要讓學生充分掌握演奏的技巧,另一方面還要使學生所學技巧可為情感表現而服務,使學生的作品演奏動聽、傳神。

作者:阮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