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

時間:2022-01-15 08:48:57

導語:論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

【摘要】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對“文本”和“解讀”進行重新界定,提出應堅持“立足學情,學生主體”和“多元有度,文本中心”的解讀原則,在文學文本的“兩個系統”和閱讀教學的“三個語境”中展開文本解讀。

【關鍵詞】閱讀教學;文本解讀;文學作品;語境

文本解讀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在新課標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指導下,教師們對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解讀進行努力探索,提出了“創意閱讀”、“批判性閱讀”和“多元解讀”等新范式。[1]但在這樣一股創新熱潮中,筆者發現當下的閱讀教學中存在著濫用文學批評理論、濫擲文學批評成果和誤解“多元化解讀”等問題。必須明確,閱讀教學中的“文本”指向的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文學性作品,其解讀也區別于一般的社會性閱讀或者學術性的文學批評。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解讀具有“學生主體”、“文本中心”的指向性。筆者提出,應堅持“立足學情,學生主體”和“多元有度,文本中心”的解讀原則,在“兩個系統”、“三個語境”中展開文本解讀。

一、“兩個系統”:文本的內部系統與泛文本系統

在當下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往往從“作家”這一主體展開,立足的是作家的生平、思想人格以及創作背景。這樣的外部解讀,遮蔽了文學自身的本體價值,同時也難以讓學生在閱讀中得到更多的審美體驗。因而,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更應該側重于以文本為核心的文學的“內部研究”。[2]而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效果,使學生的閱讀既有“點”的深度,又有“面”的廣度,不僅要關注核心文本的“這一個”的內部系統,還要關注到拓展閱讀的“這一些”的泛文本系統。對于文本的內部系統,童慶炳在其《文學理論教程》中將文學文本分成了文學言語、文學形象、文學意蘊這三個層面。[3]在言語層面,要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語言建構與運用,探究作者的言語技法和語言風格,以把握文學語言的特點、增強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形象層面,要讓學生充分發揮形象思維,感知獨特的“這一個”和典型的“這一類”。在意蘊層面,要充分認識到意蘊層次的有機系統性和豐富性,促使學生在積極參與和主動建構的學習中,體會作品的審美情韻和哲學意味。對于泛文本系統,在材料的選取上要有助于學生對核心文本的解讀和認知思維能力的發展。首先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互文性補充閱讀。如杜甫的《望岳》和《春望》,在內容上都以“望”字統領全篇,但“望春”和“望岳”的情感內涵和詩歌的風格意蘊卻大相徑庭。這樣的補充閱讀,有利于增進學生對作品情節內容、思想情感的理解,也有助于讓學生在作者的歷時性“作品流”中去感知作者創作風格技法的特色和變化。其次,是同一題材不同文本的對比性閱讀。如杜牧的《題烏江亭》和王安石的《疊題烏江亭》,表達了對歷史事件的截然不同的觀點,教師可以以此吸引學生興趣,并引導他們在對比中進行批判性思維。

二、“三個語境”:上下文語境、現實語境與歷史語境

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從重視教師的知識傳授轉向重視學生的主動建構和能力發展。在語文課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兼有讀者和教者的雙重身份,學生的閱讀是一種特殊的“文學接受”。因此,教師在文本解讀中面對的是有著內在邏輯的復合型的“教學語境”。其一,立足文本的文學自足的“上下文語境”。學生在閱讀中首先直接觸碰到的,就是單純的、獨立的作品文本,其自主閱讀的過程不摻雜除文本以外的其他因素。這種指向文本的、不依附于任何憑借的閱讀,能夠使文本的形式得到更多的關注,由此可以幫助學生分析和把握作品的敘事視角、行文脈絡、篇章結構等等,使學生充分體會文學的“有意味的形式”。[4]此外,還能使學生在咬文嚼字中從內容上充分品味文學語言的表達效果,在抽絲剝繭的文本細讀中提升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力。其二,立足學生的閱讀接受的“現實語境”。新課標提出,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寫作經歷”來理解作品,“力求有自己的發現”。[5]為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發展需要,創設讀書會、閱讀報告等廣泛的深度參與的學習情境;還要將文學作品視作“審美性文本”,注重學生個體的閱讀感受,鼓勵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6]同時,應將對“真善美”的價值引導融貫其中,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和鑒賞能力,讓語文教學發揮其育人功能。其三,立足作者的文學創作的“歷史語境”。如果說“現實語境”要求教師學會“放手”,那么“歷史語境”就決定了“放”必須有的放矢,要盡量使學生在個性化解讀的基礎上能夠形成對文本的共性認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將作品當成一種“表達性文本”,以作者中心、追本溯源的視角,從創作時作者的境況和心態出發,引導學生“知人論世”,盡可能使對作品的解讀接近于作者的原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1.

[2][美]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著.劉象愚,刑培明,陳圣生,李哲明,譯.文學理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11.

[3]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6.

[4]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6.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1.

[6]姜莉.基于紐馬克語言學的文本分類模式研究[J].語文建設,2015(8Z):87-89.

作者:何紅梅 徐孝菊 單位:西華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