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理論研究方式
時間:2022-04-12 03:27:08
導語:藝術學理論研究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綜合藝術實踐經驗
如何理解“藝術學理論”,我們無法繞過它建立的初衷。張道一先生從南京藝術學院調到東南大學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藝術學”這門學科。他認為“我國的藝術研究一直停留在分類地進行,缺乏整體的宏構。”無論是從學科,還是現實藝術研究的狀況,都缺乏一個統攝藝術的理論體系和專門探討、研究這門學問的學科。基于這個現狀和認識,張道一先生提出了“應該建立藝術學”的構想策略。誠如張道一先生指出:“對于藝術的宏觀考察,整體研究,綜合地探討它的共性和規律,作為人文科學的一部分進行配列設施,在藝術教學中則一直闕如。在這種情況下,高等院校的專業目錄和國家學科目錄,就成了一個缺門。譬如說,在學科目錄中‘藝術學’屬于‘文學類’,但只是作為‘一級學科’的總名,用來概括音樂、美術、戲劇、電影、舞蹈等‘二級學科’(專業),而缺少實在的‘二級學科’的‘藝術學’。這樣,對藝術進行宏觀的、綜合的、整體的研究,就無法定位。”這里張道一先生已經把構建“藝術學”的目的講得非常明確了,并率先于1996年在東南大學開始招收全國首屆“藝術學”博士生。這就是“藝術學”建立的目的和意義,是構建“藝術學”的初衷。2011年升級為大門類的藝術學,把原來的二級學科“藝術學”更名為今天大家稱謂的“藝術學理論”,避免了與大學科門類“藝術學”名稱重復,并升為一級學科。名稱的變化并沒有改變它的性質。原來的二級學科“藝術學”,與今日的“藝術學理論”本質上完全一致,科學目的、任務沒有任何改變。
但是自從藝術學理論成為“大蛋糕”以后,全國各高校紛紛申報藝術學理論碩士點和博士點。就目前高校申報成功的博士點情況來看,藝術學理論的博士點申報成功數為18個點,居藝術學下的一級學博士點最多。為何一下增加了這么多的藝術學理論博士點,這是非常怪異的事情。我們簡單分析一下就明白其中的“奧秘”了:其他一級學科都有藝術創作實踐學科支撐,也有本學科的史論支撐。藝術實踐需要很多的優秀藝術作品,如國家級別的獎、大展、演出等藝術作品,來支撐申報碩、博學科點。這些藝術作品一時半會是弄不出來的。譬如五年一度的全國美展,誰也沒有本事馬上得一個金獎,就是早期一年一度后又改為一年二度的“梅花獎”,也不是誰想評就評得上的。這需要“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磨礪。這些有藝術實踐要求的科學,藝術作品支撐學位點的申報很重要,沒有藝術作品的支撐,學科點是拿不下來的。當然本學科的藝術史論也是很重要的理論部分。那么,唯獨不需要藝術作品而全憑藝術理論支撐申報的“藝術學理論”碩、博點,就有很大的問題了。即申報的成果材料是否屬于藝術學范圍內的理論研究成果,非常值得質疑。因為一些申報碩、博點的成果,多是文藝學和美學的研究成果。有的高校甚至就是以文學院的名義申報“藝術學理論”的博士點,居然也成功了。這種亂象就給“藝術學理論”的學科方向和研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麻煩和混亂。從學理上講,文學屬于藝術的范疇。但是從當前的學科上講,文學與藝術學各屬于兩大門類科學。而且從學科內部范疇的確認中,藝術學下屬的是美術、音樂、舞蹈、戲曲、戲劇、電影、電視、曲藝等等視聽感覺系統的藝術種類,并不把文學包含在其中。藝術學理論也是對這些“藝術種類”進行綜合、宏觀、整體的理論研究,討論藝術規律和原理性的問題。張道一先生把藝術的理論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藝術的技法理論;第二層次是藝術的創作理論;第三層次是藝術的原理性理論。
最后一個層次當屬我們今天說的“藝術學理論”了,但前面兩個理論層次才是它的基礎。沒有藝術技法理論和藝術創作理論為基礎理論,藝術的原理性理論就無法進行展開和研究。藝術技法和藝術創作直接與藝術作品關聯,藝術學理論的研究首先也要面對它的研究對象。藝術學理論不能簡單地從理論到理論,它需要自己的研究對象———藝術作品作為底層基礎。脫離藝術作品的理論,只能是空洞的烏托邦似的理論,也不可能把問題討論清楚,把理論說透。因此,從事藝術學理論的研究,應該首先是熟悉各藝術種類的藝術,知道它們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藝術家運用的什么技法,藝術家如何運用的技法,作品的結構如何,布局如何,怎樣呈現主題或母題。如果再具體一點,繪畫藝術的筆墨生成、技法與藝術原理是一種什么關系,如何去理解中國畫論中所探討的筆墨問題,什么是皴法,為什么說皴法的出現是中國山水畫成熟的重大標志。怎樣解讀范寬《溪山行旅圖》中的皴法與線條的關系問題,怎樣理解皴法與樹木山石的結構關系問題,李成、郭熙又是如何推進山水畫的進程,他們使用的蟹爪樹枝造型和卷云山石造型,對中國山水畫造成的是什么影響,又怎樣分析《清明上河圖》中出現的蟹爪樹枝的形態與李郭之間存在的關系。再譬如西方繪畫。威尼斯畫派、荷蘭畫派對“光”是如何理解和表現的,他們與印象畫對“光”的理解和表現的差異是什么,印象派的環境色是依賴什么關系構成的,環境色在畫面中是怎樣呈現的,如何看待印象畫派的寫實性質,他們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寫實是何種關系的寫實,與寫實主義又是一種什么關系,這些不從技法和創作上探討是說不清楚的。《蒙娜麗莎》畫面的焦點在什么位置,為何要出現這個焦點,面部的明暗關系和人物結構形成的是何種對位的關系,如此等等。沒有這樣的藝術技法理論和藝術創作理論為基礎,又如何做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呢,又怎么上升到理論高度呢。這里我們還僅僅是以繪畫為例———而且是順便提出幾個問題。藝術學理論是要把所有藝術種類全部打通,來探討藝術的原理性問題和藝術的規律等問題的,而所研究出來的成果,又能揭示所有不同種類藝術共性的本質特征,而不是某一藝術種類的本質特征(否則就是門類理論),還能解釋藝術總體規律,又是具有宏觀的、綜合的和整體的高度的藝術理論。試想,當下這種混亂的現象,如何做藝術學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
我們這里提出一個行之有效的簡單方法,就是從事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者,首先要真的懂得藝術,了解藝術。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者,具有一定的藝術創作實踐經驗。學習一些美術、音樂、舞蹈的基礎知識。很多的人在探討中國山水畫時,常愛用“散點透視”來理解中國的所謂“透視”問題,而且還有一些研究者,非得把郭熙、郭思父子提出的“三遠”當成西方的透視對待。這些都是常識性的錯誤。為什么我們這里把美術、音樂和舞蹈作為藝術學理論研究者需要具備藝術實踐的對象,主要在于這樣幾個方面:美術是視覺的、空間的藝術,音樂是聽覺的、時間藝術。就是說從美術和音樂各自包含了藝術存在方式和感受方式兩個方面,人類感受藝術的兩大主管精神層面的高級器官———視覺和聽覺,被美術和音樂全囊括盡了。舞蹈的載體非常特殊,它是我們人類自身,情感直接宣泄的載體———“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詩•大序》)從這個層面講,舞蹈與人類關系最直接。其他的藝術形態諸如戲曲、影視、設計、曲藝等等,都有我們說的美術、音樂和舞蹈的基本要素。除了設計外,但設計與美術相關,其他均是“時空藝術”“視聽藝術”或“綜合藝術”。
如果能夠打通美術、音樂、舞蹈這三門藝術種類,基本上就有藝術學理論的視野了。我們把藝術學理論要求打通的核心三門種類美術、音樂和舞蹈,稱為“三原色”打通論。我們這里形容的“三原色”來自繪畫色彩理論。從色彩的關系上講,擁有了紅黃藍三原色,就可以調出任何顏色來。從事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者,如果擁有美術、音樂和舞蹈這“三原色”,就有綜合的學術能力,有宏觀的學術視野和整體的駕馭能力。但是,一個從未學過繪畫的人,沒有藝術實踐經驗,他哪里會知道這里“形容”的含義。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何種顏色調在一起,變成的又是一種什么顏色來。如果是一位學過繪畫的人,這個形容對他來講,藝術學理論的困惑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知道為什么要打通各種門類藝術關系的含義,知道藝術學理論是做什么的了。很多“看熱鬧”的群體,最多知道一些類似這樣的概念,僅僅是文字表層的概念而已,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們倡導從事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者,需要掌握美術、音樂和舞蹈的一些基本技法,親自參與一點藝術實踐創作活動,并將這些實踐經驗綜合之,作為自己從事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基礎知識。
二、形下至形上歸納普遍性
基于以上的藝術實踐經驗角度,藝術學理論的研究方法需要“形下至形上”,然后歸納藝術的普遍性和原理性。張道一先生指出:“藝術學則是研究藝術實踐、藝術現象和藝術規律的專門學問,它是帶有理論性和學術性的,成為系統知識的人文學科。”不懂得藝術實踐或沒有藝術實踐的經驗,如何去研究藝術實踐,如何研究藝術現象,當然也就無法研究藝術規律了。對藝術規律的探究,首先是來自于對藝術本身諸問題研究所得出的結果。藝術理論研究如果不是針對藝術作品去研究問題,而是從一個概念到另一個概念,一種理論到另一種理論是沒有意義的。張道一先生曾借用陳之佛教誨說,“搞史論不要離開實踐,一旦與實踐脫離,許多問題不但看不出,也吃不透。”的確如此,沒有藝術實踐的人,做出來的東西,多是在被抽空的概念中繞圈子,抓不住藝術的本質性問題。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強調的是“道”與“器”的關系問題,“道”與“器”的關系正好說明了“藝”與“術”的關系問題。“道”與“藝”對應,“器”與“術”對應。中國的“藝術”這個概念就是“道器”概念的物質化具體的呈現。沒有形而下的“器”,就不可能產生形而上的“道”。藝術同樣如此,沒有形而下的“術”,就沒有形而上的“藝”。
由“器”進“道”是中國文化的基本邏輯。這里正好給我們提供了藝術學理論的研究方法,就是以藝術作品為研究對象和起點,再上升到藝術的理論高度,即由形而下至形而上的研究方法。脫離藝術作品這個研究對象的理論研究,終究是偽藝術學理論。這種偽理論的確有。有人提出藝術學理論二級學設立“應用藝術學理論”,這就是本身脫離了藝術作品和藝術實踐的人,才會提出這種奇怪的“理論”來。藝術理論不是抽象理論,不是從概念到概念。它本身就是具體的并且對藝術創作具有指導性的意義。這就是藝術學理論的“用”。怎么會再“整”一個古怪的“應用藝術學理論”來。提出這樣“理論”的研究者,估計是哲學或美學學術背景出身。因為在美學中提出了“實踐美學”,便借用這個概念略微改動,用到了藝術學的學科里來了。我們都知道,哲學和美學在西方來講本是一家。都是以邏輯的方法,用概念推演概念,概念實證概念的學科。黑格爾就是用他的絕對理念來證明他的美的概念,最終實證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的結論。所以,黑格爾的絕對理念、絕對精神和他的美是一致的,美也是抽象的概念。即使黑格爾在他的《美學》著作中談到了藝術,也是作為論證“美”的概念的,而不是以藝術為研究對象探討具體的美的本質問題。因此,西方美學中的“美”是抽象的“美”。
實質是把“美”作為一個哲學的概念,探討的依然是哲學問題。哲學的思維方式就是邏輯推論,從概念到概念的推論,不是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是解決思維本身的問題。故此,隨著西方美學發展,美學家們認識到“美”要解決實際問題,要用到社會生活實踐中去,提出了“實踐美學”,近年來也有直接提“實用美學”的。藝術學則與美學不同,藝術學的建立就是要解決藝術的問題,西方同樣如此。所以,一旦美學解決不了藝術的問題,德國的德索(1867-1947)和烏提茲(1883-1965)等西方美學家,將藝術學從美學中分離出來。中國藝術學的建立沒有遭遇西方這種“分離”情況,一開始就是針對藝術進行研究的,要解決藝術的問題。中國古代畫論、書論、樂論、舞論、曲論,甚至詩論、文論,都是直接以作品為研究對象,并直接解決藝術(也包括文學)的問題。也就是說,中國的藝術學研究是從形而下開始的,然后才提出了形而上的藝術理論來解決藝術問題。諸如氣韻論、意象論、意境論、寫神論、逸品論、一畫論,立象盡意,得意忘象,中得心源,澄懷味象,以形媚道,神與物游,大象無形……這些形而上的藝術理論,就是解決中國藝術問題的藝術理論。再提一個“實用藝術學理論”,不但缺乏起碼常識,邏輯也不通。這就是跟著西方文化邏輯跑的結果。
最近看到錢乘旦的《中國學術不能再唯“外”是從了》,我們很贊同他的觀點:現在,中國人頭腦里裝滿了“進步”“發展”“先進”“落后”“規律”“必然性”這一類西方文化特有的概念,為了不“落后”,因襲照搬西方話語,也就成了中國學術“進步”的一個標志。20世紀以來,中國學術越來越“歐化”“美化”,其原因就在這里。這不是說,中國學者不是在做中國學術,而是說,有更多的中國學術變成了西方學術的傳聲器:套用西方方法、論證西方結論、用西方語言說話,甚至直接重復西方話語……學術要求思考,思考是批評的第一步。中國學術不能再人云亦云,不能再唯“外”是從了。現在缺少的正是思考,是在思考基礎上的分析與批判,這是當前中國學術最大的障礙。現在的中國學術不是無知,而是沒有自信,中國學術應當構筑自己的話語了。這里對“唯外”的這種現象,批評得非常有道理。藝術學界這種現象也是非常突出。總以為西方人的著作、理論、概念以及表述方式,都是先進的,不用幾個西方的概念和理論,就顯得自己落后。西方美學中提出了“實踐美學”,故此改頭換面地跟風,提出了一個所謂的“應用藝術學理論”。為此,藝術學理論學科主要創始人之一,張道一先生批評到:“藝術學研究藝術理論,指導藝術實踐,它雖然也帶有思辨的成分,但不是思辨型的學科,也不可能將藝術分為理論藝術學和應用藝術學。”
藝術學理論研究方法,除了我們指出的從形而下的作品作為切入點外,還有就是最普通的一種研究方法,即歸納法。前面我們用了“三原色”原理來形容藝術學理論需要打通美術、音樂和舞蹈這三門藝術種類的道理。就是說,至少我們應該把美術、音樂和舞蹈的共性探討、研究和分析出來,從這些種類的藝術創作中,尋找到它們的規律和共同的原理。張道一先生曾經反復做過這樣的比喻,他說藝術學(即現在稱“藝術學理論”)就像水果,水果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但又存在著,經常提到它。我們常說“吃水果”。這句話對,也不對。抽象的水果怎么吃,只能吃具體的蘋果或香蕉。這就如同其他藝術的門類,如美術、音樂、舞蹈、戲曲戲劇、影視等,是具體的藝術種類。就像蘋果、香蕉、梨子、葡萄等,是具體的水果種類,它們為何叫水果,因為它們有“水果”的共性特征。藝術學理論就是要通過這些具體的藝術種類,找出它們共性的東西。為什么美術可以稱為藝術,音樂可以稱為藝術,舞蹈可以稱為藝術,戲曲戲劇、電影電視、設計等都可以稱為藝術。說明它們有共同的原理性的東西,才能被稱為“藝術”。歸納出共性的東西,研究原理性的特征,這就是藝術學理論的方法。一旦我們掌握了藝術規律和原理,就可以用這些原理性的和規律性的藝術學理論指導藝術創作實踐了。往往有的研究者,過去的學術背景可能是某一種類的藝術,如美術、音樂、設計、舞蹈、影視、戲劇或戲曲等等。在從事藝術學理論研究過程中,如果只限于自己的專業背景,就可能會成為門類藝術的理論研究。局限在美術中,就可能成為美術學的理論研究;局在音樂中,就是音樂學的理論研究,以此類推。這些都不是藝術學理論的研究。簡單地講,畢竟還有一個學科的問題。從學理上講,如果沒有打通藝術的種類,缺乏歸納的方法,沒有整體的宏觀學識視野,就做成其他的門類學科研究了。目前藝術學理論博士論文的開題,都會遭遇這個問題。有的藝術學理論博士生論文,不符合學術要求,開題報告跑到別的學科去了,做成了諸如美術學、設計學或戲劇戲曲學等等。
從這個角度講,藝術學理論對研究者來說,必然有學科的學術要求。既然是用綜合的、宏觀的和整體的學術研究方法,行之于藝術的分析、揭示和詮釋中,就要求從事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者,“打通”藝術學的各個門類的一級學科,使研究者的思維來回貫穿于各門類藝術創作實踐中,及其各自的歷史中和現象中。中國有句俗語,叫做“隔行如隔山”,意思就是一行不同一行,差異很大。譬如美術和音樂,表面上看,二者根本不搭邊。但同時,中國還有一句俗語,叫做“隔行不隔理”,意思就是說盡管各行不同,不搭邊,但是道理是相通的。某種程度上講,藝術學理論探討、研究、分析和詮釋的就是這個“隔行不隔理”中的這個“理”。研究者能夠基于幾個藝術種類,再打通這個“理”,基本上就能夠有“一通百通”的學術能力了。只有“通”了,才能歸納出“理”來。由此可知研究方法,需要看研究者的學術能力之所及。也由此而知,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研究者的要求較高。
三、對象、材料和理論結構
藝術學理論的對象、材料和理論結構問題,是研究藝術學理論研究運用方法的問題。繪畫、雕塑、設計、音樂、舞蹈、戲劇、戲曲、影視、曲藝等等,從整體、宏觀和綜合的方面說,它們是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從具體研究的角度講,它們是藝術學理論研究運用的“材料”。一定要注意,我們這里對“對象”和“材料”用法和區分的描述。我們可以說,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就是藝術,因為我們在研究雕塑或樂曲作品時,我們可以籠統地說這個研究對象是藝術。但是,當雕塑或樂曲作為具體運用的“材料”時,即在具體地如何運用這些“材料”時,卻關系到是否屬于藝術學理論的研究。換句話說,當我們運用和選取這些“材料”時的不同方法,不同用途,不同目的,是區別其是“藝術學理論”研究,還是“美術學”研究、“音樂學與舞蹈學”研究、“設計學”研究,或“戲劇戲曲影視學”研究的重要標志。有的學者認為,所用的“材料”探討的是藝術原理性的問題,規律性的問題,即使用的一個門類的“材料”,都屬于藝術學理論的研究。這種觀念大體是正確的。說大體是正確,是因為在認識藝術學理論的學理方面是正確的。但是不完整,有缺陷,關鍵點還是“材料”單一,缺乏說服力。譬如僅僅使用書法作品作為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材料,某種程度上可能只會解決書法方面的一些問題,即所探討書法藝術的規律并不具有普遍性。
如果僅僅用繪畫藝術作為材料,研究的結果,同樣只能說明繪畫的問題,可能連雕塑的問題都解決不了,也很難得出一個具有普遍性的規律來。以此類推,同理可證。雖然說研究者的主觀愿望是基于藝術學理論的宏觀、綜合和整體的把握藝術本質和規律問題,但是受其所使用的“材料”局限,很難得出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結論來。而且,單一的“材料”也容易被人質疑,或被理解為某個種類的如音樂學或美術學的理論研究。因此,對“材料”的占有、分布和運用,關系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能研究出原理性的問題來。同時也可以以此印證,是否是藝術學理論這門學科的研究。材料的全面性和典型性便是決定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基礎。藝術學理論的研究材料,盡可能涵蓋所有的藝術種類,至少要涵蓋美術、音樂和舞蹈這三方面的作品,用這三方面的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同時作為材料,歸納和印證出所研究的實質性問題。在所有被運用的材料中,為了圍繞研究的問題,研究者就不能再按照藝術的“分類”來組織材料,而是依據研究的問題“重新”組織材料。從這個角度講,美術、音樂和舞蹈的作品———材料,就是被打“亂”的,不是按藝術種類組織材料。研究者必須明白,這里沒有“種類”(“門類”)之分,唯有總體的藝術作品或藝術材料。
這里就涉及一個材料和理論結構先后的問題。即使不涉及先后問題,也涉及材料與理論結構的關系問題。應該注重的是首先掌握大量的材料,只有擁有了大量材料,才能做研究工作。但是,一些研究者卻先框定一個所謂的理論體系,然后根據需要再來補充材料。這樣“先入為主”的做法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忽視或遮蔽另一些材料的存在,或者選取材料時為我所用,容易走向片面或極端。前面我們就講到“形而下至形而上”的方法過程,這個邏輯發展下來就是以材料和對象為依據,即依據藝術創作和藝術現象,去發現和研究問題,研究藝術的規律和原理,研究藝術與人的關系,研究藝術與思想的關系等等。因為只有藝術發生了,我們才有可研究的對象和材料。所以,藝術學理論的理論結構是從藝術創作、藝術現象中去發現問題,探討藝術的規律和本質,研究藝術與社會、藝術與人的問題。同時,我們要看到的是,從事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者,對材料的掌握和運用本身是一種學術能力的表現。對于沒有藝術實踐經驗的人來講,面對研究的對象———藝術,是麻木的,掌握起來要困難一些,運用起來會吃力一些。沒有良好的藝術感受能力,對藝術材料也就沒有什么感覺。藝術作品的精奧也會因沒感覺而遮蔽,駕馭不了豐富的藝術材料。因此,我們反復強調從事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者,自身需要懂得藝術,最好具有一定的藝術實踐經驗。
四、結語
任何理論的有效性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者使用的方法正確,得出有效性的結論,并能有效地解決藝術問題;二是任何研究出來的新理論,本質上又是一種理論的方法,在于有效地對未知領域的研究運用。當然,前提是前者的有效性,再向前推,就是一個正確的研究方法。正確的研究方法來自于正確的思考。我們在探討藝術學理論的研究方法時,也涉及其他相關問題的探討。譬如學科問題,分類問題。學科的分類在于明晰制定教育方針策略和教育措施的踐行,也在于確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圍,更形而上一點,也在于教育制度的確立。“藝術學”為什么要從原來的“文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大的門類學科,下設5個一級學科(當然5個一級學科是否合理,還可以再探討),說明了這是中國教育制度和教育方針的進步,也是在學理上把“亂輩”的現象梳理了一下。從學理上講,文學應該屬于藝術的范疇之中。盡管“亂輩”現象還沒有徹底被清理,但比起“兒子”成為“老子”要好得多。既然我們已經確立了藝術學的科學范圍和對象,在學科的建立中,就需要遵守這個學科的基本要求和規范。但是,大家在分蛋糕———申報碩、博點的時候,規矩方圓被任意切割。蛋糕是拿到了,可是接下來研究的時候,成了各唱各的戲,想怎樣做就怎樣做。我們不反對交叉學科的研究,反而鼓勵交叉學科的研究。學科交叉會成為一些新的研究方向,甚至出現一些新的學科。為此,張道一在建立“藝術學”時,早就思考到了這個問題:
(一)藝術思維學———這是藝術學與思維學交叉結合的學科。
(二)藝術辯證法———這是藝術學與唯物主義辯證法交叉結合的學科。
(三)藝術倫理學———倫理學屬于哲學的一個分支,也稱“道德學”,是研究人的道德義務的科學。藝術倫理學的建立,既為藝術理論增添了道德哲學的支柱,也充實了藝術的內容。
(四)藝術社會學———社會學是以社會為統一體而進行研究的一門科學,主要研究人類的社會生活及其發展、社會的本質、社會進化的過程及其原理……藝術社會學是將藝術學當做一種重要的社會活動來研究,有于在不同的社會中對藝術進行定位,從而發揮藝術的功能。
(五)藝術心理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規律的科學。藝術心理學從藝術的角度研究各種心理活動。
(六)藝術文化學———文化是一個大概念,不論是廣義的解釋還是狹義的解釋,它所包括的內容都很廣。藝術是文化的一部分。藝術文化學是在文化的大背景、大范疇內通過比較研究,展示藝術的特點和作用的。
(七)藝術考古學———藝術考古學是藝術學和考古學的結合,它不僅為藝術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使藝術史更加充實豐富,并且也有助于考古學的發展。
(八)宗教藝術學———宗教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一種社會藝術形態,它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成為一種信仰。宗教藝術學是解釋這種歷史的現象,闡明藝術以宗教為載體、宗教利用藝術形式的社會影響及其自身的發展的科學。
(九)藝術市場學———市場學的基本概念與基礎知識,市場經濟,信息,經營與策略;票房價值與經紀人,附加價值。
(十)工業藝術學———在現代社會中,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主導地位。工業藝術學既帶有綜合的性質,又是一個新興的學科。
(十一)環境藝術學———當今世界,環境科學已成為人們共同關心的一門學問。環境藝術學是研究如何在保護環境、防止環境污染的前提下,創造優美的生活環境的學科。我們不惜篇幅引用下來,在于說明一個問題,就是無論怎樣交叉,立足點必須是藝術學,而不是其他學科。不然就不是藝術學理論的研究了,可能就變成了文學研究、哲學研究、美學研究,或經濟學研究了。學科交叉研究,本質上僅僅是一種方法,借用其他學科的方法研究藝術學,不能把方法當成學科。當前一些“摻沙子”“打擦邊球”的現象還是有的。提出來,僅希望關注,因為藝術學理論的路很長,需要同仁共同努力。
作者:李倍雷單位: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
- 上一篇:藝術學學科成果初探
- 下一篇:藝術學理論創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