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鋼琴作品《再會》的藝術特征
時間:2022-10-11 08:59:07
導語:淺談鋼琴作品《再會》的藝術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鋼琴是西洋“樂器之王”,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各國涌現出了具有當時時代特色的鋼琴音樂家,其中繼承古典傳統又帶有浪漫氣息德國作曲家布格繆勒的作品,嚴謹中還不失優美和抒情,一直以來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和追捧,故此本文主要以《再會》為出發點,對其藝術特征進行了全面探析,以期為后期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布格繆勒;鋼琴作品;《再會》;藝術特征
一、布格繆勒鋼琴作品《再會》的結構特色
根據相關數據調查可知,布格繆勒鋼琴作品《再會》采用了鋼琴節奏形式中最常見的四四拍,在一定程度上不僅體現了鋼琴曲之間的句子關系,通過借助演奏技巧還能充分地表達作品情感,為后期作品情感的發揮營造了良好條件。圖1《再會》的結構特色通過上圖分析可知,《再會》為帶有引子和結尾的單三部曲式,調性從引子部分a和聲小調轉至B部分的C自然大調,最后在轉到a和聲小調,其中A部分為主旋律,通常右手為三連音形式的伴奏,在情感方面能帶給人無盡的想象,至于B部分則與之相反,其主要是左手轉而為三連音伴奏,兩者在交互中體現了“Allergomoltoagitato”的表情術語,給人一種嚴謹中又不失優美和抒情的感覺。
二、布格繆勒鋼琴作品《再會》的情感內涵
(一)相聚時的激動。經大量數據分析可知,在當前城市化、工業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的產業時代背景下,人們生活在一個高度緊張的社會環境中,音樂作為舒緩人們心情的重要藝術門類,加緊對其的研究是極為重要的,其中布格繆勒鋼琴作品《再會》A部分剛開始時,聆聽者可感受到作者的快樂激動,而后到第六小節以后,此時再去聆聽音樂則有一種緊張的小情緒,能充分體現那種見到老友的激動心情。A部分的主旋律采用的是右手三連音演奏方式,并且在演奏過程中三連音聯系不斷,在一定程度上不僅給人一種緊張的情緒,將作者惴惴不安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外其左手通常為單音,其與右手三連音的首音相呼應,并且在第九小節時,通過屬七和弦連接三度音程的表現方式,不僅掀起了另一股小高潮,與此同時還能將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酣暢淋漓得表現出來,給作品增添一種其它的藝術魅力。此外通過借助強音演奏,著重突出重點音節,則可有效地將情緒融入到音樂中,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二)離別時的留念。與A部分不同的是,《再會》中的B部分表現的是一種離別時的場景,即從第十八小節進入,作品由最初的a和聲小調開始慢慢轉變為C自然大調,此時右手由最初的三連音轉換為單音,左手由單音變為三連音,在表演效果方面,這種轉換在彈奏時不僅更加具有表現力,同時也顯著地提高了作品的藝術魅力,進而為后期人文內涵的熏陶創造了良好條件,同時這種轉換方式也充分體現了在離別時兩個人的留念情感,因此在彈奏方面,這部分其更加松弛且自然,還具有一定的回憶性。通常來講,在表情術語方面,B部分術語由“p”到“sf”,有效地增強表現出了一種不愿意與友人分離之情,然后從二十四節到二十五節,曲調由C自然大調重新轉變為a和聲小調,這種轉化也強調了作者內心的依依不舍之情。(三)分別時的思念。在尾聲部分,其主要是由第三十四小節第二個音開始到曲子最后部分,通過賞析分析可知光第三十五小節,《再會》找那個就用了兩個“sf”,這種應用從某方面來講不僅表現出了作者在分別時的那種依依不舍、情緒的高漲,此外再通過右手的分解和弦,表現出了相見的盡頭就是離別。“p”這種狐妖是在第三十八小節中出現的,而后在《再會》樂章的后半部分,其主要是左右兩只手在交替中完成演奏的,這種反復交替不僅體現了作者對于此次相會的無限回味,也是一種對于未來的無限憧憬。
三、布格繆勒鋼琴作品《再會》的演奏藝術
(一)《再會》節奏的把控。《再會》這首作品,從最初的A部分,到B部分在轉回A部分,其全部采用了三連音的彈奏方式,但兩者不同的是,A部分三連音的彈奏主要是右手,B部分三連音的彈奏則主要是左手,通過不同的三連音彈奏從某方面來講不僅能打破原有節奏的均衡感,同時在拓寬樂曲發展空間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通常來講,三連音的演奏需要放松地彈奏,且在表現時手型要保持圓弧形,且在彈奏時不能光抬手指手腕也要跟著動,進而為確保音色的順暢圓潤創造良好條件。但在實際彈奏過程中,由于人們習慣右手,因此在B部門演奏時,為突出《再會》的情感寄托,演奏者需專門學習一些左手三連音的彈奏方式,以確保演奏的順利。(二)《再會》弱奏的處理。從某方面來講,弱奏相比強奏,不僅具有顯著的鍛煉性,且在后期的演奏過程中,其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只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確保后期在演奏過程中作品情感的抒發和表達。就像與人輕語一般,就個人而言弱奏并不是沒有聲音,而是“弱而不虛”,換言之,就是在演奏過程中其表現的量較小但卻也存在,為從根本上表現出上述的演奏效果,在弱奏時演奏者不僅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時還要投入一定的想象和情緒,確保后期聆聽者能夠體會《再會》所要表達的情感,為人們藝術文化素養水平的不斷提高奠定良好基礎。通篇而言,《再會》引子部分其主要采用的是“弱起小節”,具體來講就是在演奏過程中,其最初是由弱部分開始的,而這種曲子也被稱之為“弱起樂曲”。經大量科研數據分析可知,“弱起”的存在主要目的是為了突出樂曲的情感,即演奏者在“弱起”一段時間后,其通過轉換強音,從而給人一種強烈的聽覺沖擊,在激起人們聆聽興趣的同時也為后期彈奏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采用“弱起”的方式還能為后面主題部分做好鋪墊,而后為作者在作品創作時情感的抒發奠定良好基礎。(三)《再會》細膩的彈奏。在進行基礎演奏過程中,鋼琴的彈法主要有三類,即連奏、斷奏和跳奏,其中布格繆勒鋼琴作品的《再會》中,其主要用的演奏手法就是連奏,為從根本上提高演奏質量和演奏效率,演奏者需從根本上提高對“落滾”的重視,而作為的“滾落”,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在進行鋼琴彈奏過程中,演奏者將注意力集中于一個手指上,朝著一個方向自然滾動到琴鍵的過程。在《再會》的演奏過程中,通常來講為,從根本上提高彈奏效果,當遇到帶連線的一整串音符時,演奏者可采取這種“滾落”的演奏方式,從而增強音樂的感染力。此外,在B部分左手三連音彈奏時,為確保“落滾”目的的實現,除了與右手“第一個音手臂輕柔落下、中間音帶動手腕動作彈奏”之外,還要加大練習頻率,讓避免“滾”的輕巧“跳音”問題的產生。
四、結語
總而言之,作為著名的德國音樂學家,布格繆勒的作品大多以鋼琴為主,在創作風格方面不僅繼承了古典傳統,還帶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其中作為出名的就是《再會》,故此對其藝術特征進行全面探析,這是大家學習布格繆勒作品的重要基礎和根本前提。
參考文獻
[1]吳宗奎,張建東,李敏.布格繆勒《鋼琴進階練習25首》的藝術特色與教學價值探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12(23):103-105.
[2]曹暉,侯媛,韓志遠.布格繆勒《鋼琴進階25曲》彈奏技法淺析[J].貴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22):111-114.
[3]張帆,李衛華,周媛.布格繆勒《鋼琴進階25曲》彈奏技法淺析[J].北方音樂,2015,12(21):111-112.
[4]蘇鳳,李美華,趙宇.布格繆勒《二十五首練習曲OP.100》作品分析[J].黃河之聲,2015,25(11):114-116.
[5]陳茜,周曉曉,李華.布格繆勒《簡易練習曲25首》Op.100No.24作品分析[J].大眾文藝,2013,12(22):158-159.
作者:蘇靜波 單位:海口經濟學院
- 上一篇:樂理視唱練耳課程教學探索
- 下一篇:薩克斯管樂曲藝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