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醫學教育項目評估體系創建思考
時間:2022-04-07 04:21:30
導語:繼續醫學教育項目評估體系創建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項目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1.1評價原則
本評估指標體系遵循科學性、導向性、可操作性及強化實施過程和控制質量為重點的原則,采取過程評估與結果評估、定量評估與定性評估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估。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文獻分析法、專家咨詢法(Delphi法[5])初步建立一套繼續教育項目評估指標體系,進一步采用現場調查法對指標體系進行修訂。
1.3指標權重確定方法
采用Delphi專家咨詢法初步擬定的評價指標體系向20位長期從事教學、繼續教育管理專家和一線工作人員下發《繼續醫學教育項目評估指標體系》。20位專家平均年齡46.7±7.9歲,男性8位,女性12位,正高10位,副高10位。在整合專家意見基礎上,再次召開繼續教育項目評價指標征求意見會作二次修訂形成目前版本。兩次問卷全部收回,有效問卷100%。
1.4《繼續醫學教育項目評估指標體系》框架構成
本項目評估屬于選優性評價,同時又兼具水平性評價和鑒定性評價的特征[6]。根據《“十一五”繼續醫學教育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十一五”繼續醫學教育評估指南》、《2008年北京市三級醫院科教工作檢查指標體系》、《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指標體系(理工農醫門類)》、《衛生部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總結匯報表》等要求,圍繞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全過程所涉及的要素,借鑒國內外相關評估指標體系的評價等級和部分評價內容的成果[2~4,6,7],構建了繼續醫學教育項目評估的基本框架,包含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9個,三級指標42個。其中一級指標分別是師資隊伍(20分)、項目實施(45分)、項目聲譽(25分)、項目改進和創新(10分)。師資隊伍和項目實施為客觀評分,項目聲譽、項目改進和創新為主觀評分。二級指標依次是項目負責人(8分)、項目組(12分)、項目組織(20分)、人才培養(20分)、檔案管理(5分)、學員評價(16分)、社會貢獻(5分)、國際/國內領先(4分)、項目改進和創新(10分)。三級指標針對每一項指標又進一步細化內涵,分為5個等級:A、B、C、D和E,分別代表1.0、0.8、0.7、0.6和0權重系數。繼續醫學教育項目評估指標體系見附錄。
2討論
人、過程、檔案材料和效果及改進為影響繼續醫學教育項目質量的四大主要因素[7]。依據強化實施過程和控制質量為重點的原則,項目實施過程權重為0.45,項目改進和創新權重為0.10。醫院舉辦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的數量和項目質量是衡量醫院質量,展示醫院醫療、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而國家級項目又是科室學科地位的晴雨表[9]。CME項目評價是實現項目管理科學化、規范化,保證項目質量的前提。通過應用本指標體系定期評價繼教項目,選拔和樹立優秀典型示范國家級繼教項目,推廣其先進的設計理念、科學的內容設置、有效的教學手段等,使繼教項目朝著科學化、規范化、信息化和高內涵水平發展。師資隊伍是繼教項目的主要承擔者,是保證其質量的首要因素,權重為0.20。主要由本院專家、教授和國內知名專家共同授課,部分項目會聘請國外專家,以提升項目水平。因此在國內專家隊伍基礎上,國外知名專家則另加1人次×0.1分,可突破本指標上限。選取的評價指標更加強調師資隊伍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成果,如是否擔任研究生導師以及是否獲得過相應的教學成果獎勵。項目實施過程是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包括項目組織過程、培訓內容質量和培訓對象情況。本指標體系強調過程管理,賦權重為0.45。通過對項目申報時的策劃、專家資質審核、授課題目確定以及實施與計劃的符合程度、教材編印、學員評估等環節進行有效把控,其中檔案管理是反映項目終末質量的重要途徑。檔案材料包括項目申請表、舉辦前的通知、培訓課程安排,到舉辦過程中的學員通訊錄、學員考卷、滿意度調查表、學分證書等,以及項目舉辦后的總結、項目執行情況匯總表、學員考試成績單等,能夠真實反映項目執行全過程的實際情況,尤其對于回顧性評價,檔案是評價的主要依據,因此檔案評價設權重為0.05。本指標體系具有較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項目效果的評價可分為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應。長期效應可滲透到醫生的臨床、科研能力或思維、態度的改變,從而對未來工作中遇到的不確定情況做出明智的判斷。但是長期效應是很難獨立評價的。因此我們根據可操作性原則僅對短期效應做出評價。學員評價按照衛生部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評估要求進行,其中第8項根據選擇項目數量劃分等級。社會貢獻、國際/國內領先地位由自評和他評分別評估,各占50%。評價導向可促進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注重實效性,強調臨床/科研成果應用、學術成果推廣或/和人才培養等重要貢獻。項目的國際/國內領先地位依據項目的影響力等級劃分為國際性、全國性或省市級。項目效果評價方法也是本評價指標的特點之一,采用了學員評價、自評和他評三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一方面避免了項目效果評價的不可操作性和評價結果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避免了由于感情或隨意性造成的偏差,增加了一定的科學性。項目改進和創新是項目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保證。項目如果能夠在原有基礎上在項目內容、授課形式、科學研究、新技術、人才培養、教材等方面有所突破和提高,將會進一步提升辦班質量。目前國際上成熟的繼續教育項目的成功經驗提示,在項目評價中應該更加關注培訓項目設計理念的先進性、內容設置的科學性、教學手段的有效性[8]的考核。本指標體系初步達到強化繼教項目過程管理和質量控制、促進繼教項目創新和改進的目的,但仍需要進一步細化項目內容,如增加針對課程內容設計先進性的考核,實踐教學的成功經驗和實用教學技巧運用的考核,參訓者是否達到項目設計的臨床實踐能力要求[9]的考核等指標。此外,由于評價指標數據覆蓋項目管理全過程,數據量大,持續時間長,工作繁瑣,因此,加強繼續教育項目管理信息化建設刻不容緩。
作者:周彩虹張永明工作單位: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 上一篇:醫學教學管理改革研究
- 下一篇:醫學教育PBL中的利與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