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人文課程的改革
時間:2022-04-12 02:52:08
導語:醫學人文課程的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摒棄冗長枯燥的文字,代之具體生動的案例
目前我們的醫學法學圖書注重對法律條目的羅列,使得醫學生在學習中重視死記硬背,過后就拋之于腦后。這些年很多醫療糾紛與醫學工作者的法律觀念缺失有關,教訓相當慘痛。我們的醫學法學課程可以以典型案例為章節展開,利用多媒體將事件起因、經過及結果,法庭的辯論過程和宣判結果展現給大家,甚至直接參與到法院的庭審,使大家具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將充分意識到工作的重要性和潛在風險。而后,可以設計許多問題,采用課堂討論,PBL等教學模式或以寫個人心得的方式加以展開,甚至將患者和家屬的觀點進行對比分析,學生才能充分思考并借鑒前車之鑒,在工作中知法懂法,養成縝密周到、謹言慎行的工作作風,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而在醫學倫理學的學習中,更是注重患者作為自然人和社會人的價值、尊嚴、隱私的全面的保護。在醫學生今后的工作中,難免會碰到傳染患者、垂危患者、隱私羞于啟齒的患者。而我們的醫學生社會經歷有限,有些情況是很難駕馭的。只有通過先期的情景體驗,他們才能從中獲得經驗。
2減少膚淺的說教,增加與醫學生的互動
醫生和患者是醫療工作的兩個主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影響。醫學心理學的側重點在于分析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治療方式。但在臨床工作中,醫生在超負荷的緊張工作中,非常容易產生焦慮、急躁、悲觀、抑郁的不良心理狀態。這時候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調適和疏導的辦法,在繁重的工作壓力和不良的刺激中難于自拔或情緒失控,將直接影響醫生的工作態度、工作質量和身心健康。我們也發現,一些心理狀態好的醫生,臨床工作效率高,失誤少,醫患關系相對融洽。所以建議在臨床心理學中應增加對醫學生本人的心理素質測試和性格分析,建立學生檔案,并定期隨訪,有針對性的對醫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調試。同時,可以充分列舉各種心理障礙的患者,不同醫生不同的交談和處理方式,以及最終不同的結果。醫學生可以從中加以比較,學會與患者溝通的技巧,變得善解人意,心胸開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積極影響患者,促進患者的身心康復。同時,還可以增加一些換位思考的實踐內容。醫學生模擬患者身份完成掛號、就診、取藥、檢查等整個就醫過程,使大家懂得患者就醫的急切和艱辛,這樣可以從多角度啟發醫學生,使他們有切身的感受。
3增加對目前國情和新醫改的進程的論述
目前的醫學人文課程的設置偏重于意識形態的教育,而我們的很多醫學生基礎知識很好,但經常是把自己封閉在象牙之塔里,對國情和將來的工作狀態所知甚少。一旦進入臨床工作后,難免有相當的落差。所以在醫學人文課本中,將我國的醫療基礎、近年來所取得的進展、面臨的問題、解決的措施進行詳細的論述。這樣,醫學生將深入了解新醫改的難度和希望所在。如果能鼓勵醫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比如下社區,下鄉,下邊疆,進行力所能及的醫學知識普及和流行病調研,并撰寫相應的心得或論文,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醫療資源相對缺乏地區的需求,也能在實踐中產生真知,鞏固中國新醫改的群眾基礎。相信其中定會有思想敏銳的同學提出有利于醫改的真知灼見,并成為它的身體力行者。總之,目前醫學人文教育任重而道遠。在社會不同階段,它將不斷的改革以發揮相應的作用,而改革過程需要國家、社會、醫務工作者和患者多方的配合才能完成。應鼓勵醫學生主動的參與醫療和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鍛煉自己并茁壯成長。
作者:劉燕李淵單位: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
- 上一篇:醫師培訓對醫學教育的啟示
- 下一篇:醫學人文教育研討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