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
時間:2022-12-14 08:32:41
導語: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體解剖學是護理專業學生入校后學習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由于其名詞繁多,結構復雜,描述性語言多,護理學專業學生普遍反映學習非常吃力。由于護理專業有較強的專業特點,這也要求人體解剖學課程設置凸顯專業特點。本校自1999年開展護理本科專業開始,到現在已有近20年的歷史。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迅猛發展,各種診療手段不斷推陳出新,對護理專業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適應時展的需求,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我們結合專業特點和多年師生座談會意見,以學生為中心進行了教學改革,獲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每學期在開展人體解剖學的過程中,教研室會召集護理學專業各個班級學生召開師生座談會,座談會中學生反映的關于人體解剖學的相關問題主要集中如下:課時少,進度太快,難以消化;大班教學效果不好;進度太快,希望重難點能突出一些;課時壓縮過多;理論課枯燥,學生學習興趣差;不知道學習方法,不知道如何學習解剖,希望老師多教學習方法;希望多設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希望老師多結合病例講解;書上圖片及理論課PPT圖片,不知如何在實驗課標本模型上轉化;模型不夠用,應給學生施加壓力,促進同學多看標本模型;希望實驗課老師能舉貼近生活的實例;希望有更多完整的模型,希望實驗室開放時間延長。總結起來主要問題是:進度太快抓不住重點;找不到有效的學習方法;希望老師結合病例及生活實例講解并引導學生學習;希望標本模型充足。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采取的解決方案如下:
1學時及教學重難點的改變
雖然近年來醫療衛生事業迅猛發展,護理專業人員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導致高等護理教育發展迅速。但適合護理專業的人體解剖學教材到目前為止沒有一致意見,教學課時也不一致,各大院校眾說紛紜。不像臨床醫學專業,經過幾十年的長足發展,教材、教學進度、重難點,及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比例都很合理和完善。我校的護理專業經過將近20年的發展,一直在探索內容如何凸顯專業特色,盡管在側重點上做了很大改動,學生還是反映內容繁多,教學進度太快,抓不住重點。經過多年的努力逐漸擺脫了系統解剖學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盡管護理專業學生用的人體解剖學教材仍是濃縮版的系解,但我們在課時安排上面有了較大的改變,首先在課時緊張的情況下加大了實驗課時與理論課時的比例,根據護理專業特點,本著學以致用的宗旨,把一半的學時放在了內臟和脈管,運動系統只要求學生掌握重要的體表標志,而對于內容多且難以理解的神經系統,我們只要求學生掌握神經系統各部的構成,腦神經核所組成的6大機能柱及腦神經的纖維成分變成了了解內容,這種改變更好地體現了專業特點也極大地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2實驗教學方法和考核模式的改變
由于人體解剖學是一門較難的專業基礎課程,內容多,結構復雜,很多學生反映理論課跟不上老師的節奏,聽不太懂。理論課是大班教學,每一次理論內容都設置有相應的實驗課,而實驗課是小班教學,一個班才二十多人,學生和老師的距離更近,且每次的實驗課時比理論課時長,所以把握好實驗課非常重要,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先進行示教,接下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模型和標本,最后考核。我們發現對于護理專業的學生而言,盡管我們降低了難度,重點內容進行了調整,但學生依然覺得學習困難。究其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學習,沒有找到好的學習方法,特別是部分文科畢業的學生,她們習慣死記硬背,到了實驗室,老師示教后就坐在那里一直看書背書,還是延續了高中時期的學習習慣,這對學習人體解剖學極其不利。所以我們在第一次實驗課時,就強調解剖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要求學生做好預習工作,并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臨床及生活實例的思考題告訴學生,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預習,這樣極大地提高了預習的積極性,這些問題在下次實驗課示教前讓學生回答,并計入實驗成績,這也促使學生理論課的聽課效率大大提高,學習也變得積極主動了。在示教過程中,不再局限于局部結構知識點的講解,而是將重點放在學習方法的引導和思考模式的轉變上,如何看標本和如何思考問題上。引導學生如何去看標本模型,看什么,多問學生問題,多問學生為什么,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及求證,積極督促學生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被動接受。學生有了壓力才會有動力,才會學著去思考,這樣也就有了學習樂趣。學生都無暇在實驗室看書,而是自發地以小組為單位積極討論,我們教師在每堂實驗課結束前針對模型及標本考核學生,不讓實驗課流于形式。實驗課總分為30分,實驗課成績不及格的學生不能參加理論考試,課程結業成績為實驗成績與期末卷面乘以百分之七十的總和。近幾年發現實驗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課程結業成績明顯優于往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實驗教學設備的改善
由于護理專業不同于臨床醫學專業,最初實驗課一直沿用的是系解標本,但隨著護理專業招數人數的日益增多,教研室結合護理專業特點和臨床實際應用,參照護士執照考試內容,購置了一批適合護理專業的模型。在聽取附屬醫院臨床上護理教師的建議后,實驗室教師也制作了一些適合護理專業特點的標本。另外由于大體老師來源的局限性,及部分結構不能在大體老師身上完整地立體地顯示,如淋巴系統,實驗課上可供示教及學習的標本很少,故學校引入了數字人系統,數字人可以更立體、系統地展示各局部的結構,每個局部還可以按需求剝離或剔除,示教時教師也可以結合數字人進行講解,每個學生在實驗課上也可以根據自己需求,自己操作,自己求證,把自己不懂的知識點弄明白。數字人的優點諸多但數字人還是不能取代大體老師的作用,如脈管系統實驗課上,教師引導學生親自觸摸,比較動脈、靜脈及神經的差異,這種通過親身體驗所獲得的知識會使學生掌握得更牢固。完全依賴數字人而放棄大體老師也是不對的。我們教研室把數字人當作大體老師的極佳補充,該用大體老師示教時絕不偷懶,也不會因為甲醛的刺鼻氣味而放棄大體老師的教學。總之近幾年在實驗教學設備上的不斷投入,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也明顯提升。
4將生活實例及臨床病例引入教學
人體解剖學講的就是活生生人的各部分結構,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及功能,讓學生養成習慣,任何基礎課程的學習都是為解決生活實際及臨床服務的,所以整個解剖學教學都要始終以應用為主線,而不是單純地學習知識點,任何知識點只要和生活實例及臨床病例聯系起來,學習就變得容易。學生剛剛接觸人體解剖學課程,自己結合生活實例很有難度,所以就要求教師多動腦,多結合生活實例及臨床病例,多思考,多問為什么,學生才會在老師的引導下跟著動腦、思考,思考為什么,解釋為什么。這樣動腦思考也會成為一種習慣,學生也會體驗到解剖學的極大樂趣。如在上動脈實驗課時我們會把以下問題留給學生:分組討論通過以下四種給藥方式如手背靜脈網、足背靜脈網、臀大肌注射及口服藥物,藥物如何到達病變部位,疾病按系統分組:一組為胃炎、肝炎、闌尾炎;二組為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三組為腎炎、膀胱炎、尿道炎;四組為子宮內膜炎、前列腺炎及卵巢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預習靜脈淋巴的內容,實驗課時請同學上臺分組討論,這樣既可將整個脈管系統的內容貫穿起來,來個大梳理,讓學生積極動腦思考,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收獲了較好的效果。如何在每次課上將生活實例及臨床病例引入課堂是我們每個老師的責任,這也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也會變得輕松,我們教師不做留聲機,力爭做教會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去學習的引路人。
總之,盡管近幾年經過不斷探索和改進,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質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但還是存在不足的地方,教研室還要多多開展教研活動,積極和醫院護理專業人員交流,和全國其它醫學院校交流探討,取長補短。不斷學習、不斷交流,才能不斷提高。
作者:賀細菊 王配軍 唐 杰 姚淞元 李文春 單位:湖北醫藥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
- 上一篇:病理生理學教學效果評價
- 下一篇:解剖學案例教學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