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醫學教學改革策略探討
時間:2022-03-28 04:15:50
導語:民族醫學教學改革策略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醫學是我國傳統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和疾病斗爭的歷史長河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促進著本民族人民身體健康和社會的發展。民族醫學是民族地區重要的醫藥衛生資源,文化瑰寶,部分醫學經驗缺少文字記錄,為口口相傳。隨著高科技的發展,民族醫學傳承和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機遇,科技產品的創新使用、交通便利優勢、民族對民族醫學認可度上升都為民族醫學發展壯大提供了機遇。2018年7月27日國中醫藥醫政發[2018]15號文件《關于加強新時代少數民族醫藥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到:提高少數民族醫藥防病治病能力、藥事服務能力、加強少數民族醫藥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少數民族醫藥院校教育。政策的可極大推動民族醫學發展。在高科技發展中,傳統優勢。未來教育中,人才是教育核心,民族醫藥事業是否能蓬勃發展,民族醫學高等教育工作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教學改革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占據著重要作用,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改革切實提升大學生能力是教育者面臨的挑戰。
2.課堂教育的重點思維和應用能力的培養
醫學是一門兼具理論和實踐的綜合性學科,醫學生不僅需要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還要求其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等綜合素質。而這些品質的培養是醫學課題教育的重點和難度,因此探索尋求大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方法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培養意識思維和增強應用能力這兩方面為應用型人才培養迎來了機遇和挑戰[1]。2.1思維的培養。創新思維是人腦運用已有的思維形式,組合新的思維形式的思維活動。從形式上看,創新思維是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方式,更是人腦將已經輸入的信息組合成新信息的形式優化思維培養。大學生具有獨立思維能力,有創新、突破、開拓、靈活的思維特點,因此做好民族教學傳承創新相結合是可行的。民族醫學目前招生規模不大,課堂人數較少,因此非常適合開展思維訓練模式,且大學生思維活躍、心理健康、獨立性較強,創新人格基礎良好[2],思維能力鍛煉預期收效較明顯。比如以問題為導向的PBL教學模式成為了風靡全球的醫學教育模式[3],對思維的發散有很大幫助。PBL教育在教學實施的過程,大多將學生分為10人左右的小團隊,每個團隊配備1位教師,20~30個小團隊同時進行授課,對普通院校來說,師資力量無法滿足,因此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能照搬,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和條件,做好頂層設計,可以借鑒好的教學模式的精髓,進行教學改革的實施,達到高校教育改革、開闊大學生思維的目的。2.2應用能力培養。民族醫學中的技法,傳承下來的多為臨床使用率較高的技法,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例如瑤族技法:針法(竹筒梅花針療法、火針、燒針、刺血療法、油針療法、杉剌療法);灸法(火攻療法、神火灸、藥灸);手法療法(梳乳療法、滾蛋療法、刮痧療法、攝痧療法、挑痧療法),非藥物外治療法(佩藥療法、握藥療法、臍藥療法、鼻藥療法)。這些療法操作性很強,影響因素較多,如針刺的力道、角度、手法,藥灸、火攻療法對燒灸的火候有要求,熟練掌握技術要求比較高。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播放相關操作的視頻內容,達到直觀了解目的;增加實訓課,讓每個學生都有操作的機會,掌握常用技法的操作,達到臨床上能直接操作的標準。
目前,民族醫學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高校教育是民族醫學人才發展的基石。在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科技成果日益更新讓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日益增多,如何引導學生利用好現代科技技術,不僅獲得知識和專業技能,也要從思維意識去培養,激發挖掘思維的深度,才能促進民族醫學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康毓秀,李彭博,徐艷.應用型醫學人才培養中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與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18):9-11.
[2]張建,陳書.大學生創新思維及其培養途徑[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23(04):14-16+22.
[3]陳英華,胡國棟,張琳,董為人.PBL教學法在我國基礎醫學教育中的應用及存在問題[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8):7-8.
作者:杜俊芳 李甜 李莉 張曼 單位:廣西中醫藥大學
- 上一篇:全科醫學教學策略研究
- 下一篇:循證醫學教學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