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生物學認知度及教學滿意度研究

時間:2022-03-04 02:53:39

導語:放射生物學認知度及教學滿意度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放射生物學認知度及教學滿意度研究

[摘要]為了了解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對放射生物學課程的認知度教學滿意度,以便給教學改革提供依據,并對其他準備開設本課程的專業或院校提供參考,該研究對南華大學預防醫學專業3個年級的學生展開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現,66.7%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相關實驗課。學生對電離輻射產生影響的相關實驗內容興趣較濃,其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對其學習興趣有所影響。相較于課堂提問、小組討論,學生更喜歡板書和采用PPT、視頻教學和案例教學。教學改革有效提升了放射生物學理論課教學質量,學生的課程認知度有所提高。學生仍偏向于被動接受式學習,其學習主動性還有待提高。此外,為了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的認可度,其課時安排和考核方式等還需進一步優化。

[關鍵詞]預防醫學;放射生物學;課程認知度;教學滿意度;教學改革

放射生物學主要研究放射線對生物體的作用,觀察不同性質的射線照射后的各種生物效應以及不同內外因素對生物效應的影響[1]。學生學好放射生物學課程(下文也稱“本課程”)有利于其日后做好預防醫學工作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中核災害、核事故和輻射事故等的應急處理,以及對周圍環境輻射安全的檢測、輻射風險評估的工作。由于課程開設時間較短,其教學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這門課程目前國內外仍沿用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1]。為了解預防醫學專業(下文也稱“本專業”)放射生物學課程教學現狀,為本課程在其他專業或院校的開展和改革提供依據,我們對本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其對本專業、本課程的認知情況以及對本課程的教學滿意度。

一、研究對象與調查方法

(一)研究對象。我們選擇了南華大學預防醫學專業2017級、2016級、2015級3個年級(下文分別簡稱為17級、16級、15級)的學生作為調查研究對象進行比較。當時,17級學生剛剛完成放射生物學課程的理論學習,16級學生在上個學期完成了本課程的學習,而15級學生已完成專業課的學習即將進入實習階段。本調查共發放并回收問卷394份,其中,17級119份,16級202份,15級73份。(二)調查方法。參考相關文獻設計“放射生物學調查問卷”[2-3],了解學生對預防醫學專業相關課程的認知情況、對專業課程的認知情況及其對教學滿意度、教學設置和教學方式的相關評價,按年級回收問卷后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先用Epidata3.1雙軌錄入數據,再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χ2檢驗與秩和檢驗。Ρ<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二、研究結果

(一)學生對預防醫學專業的認知情況與態度。調查結果表明,252人(64.0%)認為自己畢業以后肯定從事跟預防醫學有關的工作,有265人(67.3%)表示了解預防醫學專業的工作內容,有221人(56.1%)表示喜歡預防醫學專業。(二)學學生對放射生物學課程的認知情況。根據南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課程安排,放射生物學的本科課程開設于第四學期,與輻射防護基礎同時開課。73人(18.5%)認為本專業非常有必要開設放射生物學課程,235人(59.6%)認為本專業有必要開設本課程。經秩和檢驗,3個年級對本課程開設情況認知度有明顯的差異(χ2=14.255,Ρ=0.001),見表1。10.4%(41人)的學生對放射生物學非常感興趣,31.5%(124人)的學生比較感興趣,47.0%(185人)的學生表示興趣一般,11.2%(44人)的學生對本課程不感興趣。3個年級對課程的興趣大小有明顯差異(χ2=13.585,Ρ=0.001),見表2。調查結果顯示,21.8%(86人)的學生表示熟悉本課程的內容,超過一半的學生(251人,占63.7%)認為自己對本課程的知識掌握一般,14.5%(57人)的學生表示不熟悉本課程的內容。相關數據分析表明,學生對放射生物學課程興趣大小與其課程熟悉度呈正相關(χ2=101.429,Ρ<0.001)。學生對“電離輻射對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作用”“電離輻射對造血系統的作用”“電離輻射對免疫系統的作用”這個章節的重要性認知度較高(χ2=30.100,Ρ=0.001)。其中,17級學生對“電離輻射生物劑量計”這一章的認知度要明顯高于16級、15級的學生(χ2=11.465,Ρ=0.003),見表3。對本課程實驗課開設的必要性調查結果顯示,67人(17.0%)認為本課程非常有必要開設實驗課,196人(49.7%)認為有必要開設實驗課,91人(23.1%)表示不清楚開設實驗課的必要性,僅40人(10.2%)表示沒有必要開設實驗課,3個年級對本課程開設實驗課必要性認知程度有明顯差異(χ2=18.950,Ρ<0.004),見表4。學生對于電離輻射致染色體畸變觀察和電離輻射對細胞克隆形成的影響這兩個實驗較感興趣,而對放射生物學實驗基本知識與技術和電離輻射對淋巴細胞HPRT基因突變率的影響這兩個實驗感興趣程度相對較低(χ2=44.624,Ρ<0.001)。17級學生對電離輻射致人體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測定的興趣明顯大于15級、16級的學生(χ2=7.731,Ρ=0.021),見表5。(三)學生對放射生物學課程的評價與建議。對于課時設置,204人(51.8%)認為放射生物學課程各章節的課時安排合理,164人(41.6%)表示其課時安排合理性一般。部分學生提出課時安排應與課本內容相符合,適當增加課時和實驗課,給重要內容安排更多的課時等。本課程采用筆試和平時考核相結合的方式,二者的比例為7∶3。236人(59.9%)對這種考核方式持肯定態度,35人(8.9%)認為這種考核方式不合理,對此3個年級之間有明顯差異(χ2=21.193,Ρ<0.001)。大部分學生提出應將筆試與平時考核的比例改為6∶4,平時考核的方式應該多樣化,比如增加課后自主思考題和進行課堂互動答題等。在對教學儀器設備的調查中,15級學生對教學儀器設備的滿意度最高(36人/49.3%),16級學生對此的滿意度最低(71人/35.1%),3個年級對此有顯著性差異(χ2=18.331,Ρ=0.005)。學生對目前使用的圖書資料及教材科學性的評價結果表明,27人(6.9%)認為目前使用的教材是非常科學的,對此3個年級間的差異不明顯(χ2=1.505,Ρ=0.959)。在關于放射生物學是否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調查中我們發現,15級、16級、17級這3個年級對目前放射生物學課程教學能滿足今后學習與就業需求持肯定態度分別為2人(2.7%)、79人(39.1%)、57人(47.9%),不同年級之間有顯著性差異(χ2=40.863,Ρ<0.001)。有學生提出應安排更深層次的課程,并隨著時展增加一些相關先進理論和高新技術的學習,加強操作訓練。(四)學生對授課教師的評價與建議調查結果顯示,77.9%(307人)的學生對教師的授課態度、專業態度持滿意態度??墒悄壳芭c教師進行交流的學生還較少,今后有必要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學生更傾向于與老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或者使用微信、QQ等社交軟件來與老師進行課后交流,對此各年級之間無明顯差異,見表6。對于教學方式,學生對案例教學的支持率最高,達到71.3%(281人),對課堂提問和小組討論的支持率較低,見表7。

三、討論

為社會培養優秀的高層次醫務專業人才是每一個醫學院校的重要使命,為此,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并建立新型人才培養體制既是時代的需求,同時也可為培養優秀預防醫學專業人才作出貢獻。放射生物學研究電離輻射對個體、組織、細胞、分子等多維度產生的生物學作用[4],是一門涉及多領域、多學科的交叉邊緣性新興學科,更需要注重學生理論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綜合培養。放射生物學集合了放射醫學、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等的多學科理論系統,且它們之間的關系互相滲透,交織成網,這就使得該課程學科交叉性強,理論知識抽象難懂[1]。傳統理論授課模式并不能滿足本學科的教學需求。因此,探索創新型教學模式對于放射生物學課程教學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了解學生對于本課程教學現狀的態度將有助于更靈活的教學模式的實施。(一)學生對放射生物學課程各章節重要性的認知度。在調查中發現,與15級、16級的學生相比,17級學生對理論課各章節重要性的認知度都有所提升,這說明南華大學近幾年的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的放射生物學課程教學仍然是“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5],這使得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參與的程度十分有限。對此,教師可以開展啟發式教學,通過問題式教學、視頻和案例式教學啟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提出新的看法或思路,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6]。同時,改變傳統的以“教師-教材-教室”為中心的教學模式[7],將學習地點轉移到課堂之外的地方。教師可以某一知識點作為研究性課題,讓學生主動探索,通過查閱文獻提出自己的見解。此外,放射生物學與輻射防護基礎于本科第四學期同時開展,有半數學生認為本課程設置的合理性還有待提升。放射生物學涉及學科多且理論知識抽象難懂,而17級學生對于知識的涉獵有限,導致本課程有些章節內容對于他們來說較為復雜,難以理解。這也是學生對這些章節的興趣較小和對其重要性認知度不高的原因之一。教師可以通過適當調整教學課時或推后開設課程來給學生更多時間接納本門課程。教師在講課時也可以突出章節重點,以更淺顯易懂的方式進行授課。另外,由于放射生物學課程教學歷來存在著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8],因此,教師可以對其教學內容進行精心選擇,增加所教知識的實用性。(二)學生對放射生物技術實驗的態度。放射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理論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最終應用于實踐。而放射生物技術實驗教學對于提高放射生物學課程教學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此次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放射生物學課程,并且對該課程的實驗內容表示感興趣。因此,學校在完善其理論教學體系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學??梢赃m當開展放射生物學相關實驗課程,并針對感興趣的學生安排更深層次的課程。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也可以適當增加新興理論和技術的學習內容。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預防醫學專業人才今后的就業奠定良好的實踐基礎。(三)學生對放射生物學課程考核的看法。在本次調查中,絕大部分學生認為本課程考核體系中終結性評估權重過高,對學生認可和參與度、相互協作及學習完成情況等方面考核較少。如果僅僅改變教學模式而評估方式仍沿襲舊體系,則很難在教學改革上取得真正的突破[9]。為此,學??梢赃m當調低終結性評估結果的權重,調高過程性評估結果的權重。通過布置自主完成的作業和課堂互動答題等方式使得考核方式更加多樣化并力求做到評估的全面客觀。(四)學生與授課教師間的溝通情況。因材施教是切實提高教學實際效果的有效辦法[10]。然而在調查中絕大多數學生表示與老師之間的交流過少,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夠,嚴重影響了因材施教的效果。針對這類情況,學??梢詷嫿ń虒W信息動態反應機制。通過搭建第三方信息交流平臺,以便于教師及時知曉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優化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通過此次問卷調查發現,實驗在放射生物學課程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學生對實驗也有需求。所以,對于還未開設放射生物學實驗課程的院校,可以開設學生感興趣的相關實驗,這樣能在幫助學生鞏固課本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教學改革的推動下,學生對放射生物學理論課程的認知度有了一定的改變,但是學生對于其內容的掌握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此外,本課程在教學滿意度、課程設置和考核方式方面存在的問題還亟待解決。因此,學校應該了解學生目前對放射生物學的學習需求與現狀,根據實際積極進行教學改革,以提高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

作者:陽文燕 鄒敏 陳欣 張瓊 黃波 單位:南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