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分析

時間:2022-12-04 08:40:49

導語: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分析

摘要:目前,高校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專注于課程知識,等級考試內容的講授,存在嚴重的人文教育不足現象,而注重人文精神的通識教育恰恰可以彌補其不足。在此,需要通過認識通識教育與非專業大學英語的關系,發現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及措施:以通識教育為指導,完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科學的非專業大學英語考試和教學評價體系、加強人文教育,以促進高校非專業大學英語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通識教育;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課程體系;評價體系;人文教育

1概述

信息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國家間的競爭需要具有全球視野且掌握國際交流最主要通行用語“英語”的高素質人才。英語水平的高低是當今衡量人才標準的一項重要指標。是否具備精通英語的高素質人才,直接關系到全球化語境下國家間信息的交流溝通,關系到一個國家的文化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關系到國家在全球的競爭力。因此,必須加快培養精通英語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此類人才,必須開展通識教育。對于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己任的高等院校來說,必須加快建立以通識教育為主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既精通英語又掌握專門知識且具有較高素養的高級人才。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具備英語能力的重要載體,也承擔著高素質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等綜合素質提升的培養任務,但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目前,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以四、六級考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過多地強調學生基本應試知識的獲取,卻忽視了非英語專業教學中承擔的綜合素質培養功能,忽略了通識教育的開展。

2通識教育與非專業大學英語的關系

2.1通識教育的界定。通識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是大學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主要關注健全人格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養成。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1]。通識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熏陶,強化人文社會科學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是帶有普遍性意義的人生教育[2]。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和全面發展的社會人;就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3]。2.2通識教育與非專業大學英語的關系。根據學者們的研究,通識教育一般要求在高等學校全體學生中開設人文、自然、科學學科等若干門課程,供其選修,培養其人文和科學素養,為其打牢寬而厚的知識基礎,為其專業發展助力,使其將來成為具有較高道德情操、深厚人文素養和專業能力強的高級人才。非專業大學英語是一門以訓練學生語言文化交際能力為主的課程,目的是使學生具有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可以利用外來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知識為我服務,也可以利用所掌握的外語交際能力擴大中華文明和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傳播范圍,弘揚中華文明。非專業大學英語的教學材料包含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是了解當今世界的一扇窗口,更是開展通識教育的絕佳材料。作為非專業大學英語課堂,完成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必須利用教學材料和其他參考資料,除完成語言能力培養之外,積極開展人文科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成為開展通識教育的重要手段。課堂是開展通識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而通識教育應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作為大學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因其具有開闊學生國際視野和培養學生對外交際能力的重任,自然成為開展通識教育的絕佳場地。總而言之,通識教育是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而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是進行通識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手段,其教學目標達成與通識教育具有一致性。

3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目前,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在貫徹通識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欠缺,教學目的功利性強,缺乏一定的教學規劃,過分強調教學與英語四六級等考試過關的相關性,忽略了英語語言學習的真正目的。這些特征在占據我國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新建本科院校中體現尤其明顯。寧德師范學院是2010年從專科升格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其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征,是分析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的典型樣本,因此,以下就以寧德師范學院為例來剖析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3.1課程體系不健全。寧德師范學院主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特別是要培養適合地方發展需要的人才。英語作為地方企業對外交流的重要的工具,是地方發展需要的人才必須掌握的。并且,《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教學指南》)指出“大學英語是大多數非英語專業學生在本科教育階段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4]。2013年,學校根據《教學指南》中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分為基礎、提高和發展三個等級,對非專業大學英語學生實施分級教學。”根據不同目標規定對學生入學時英語水平的要求不同而制定了學生英語水平的培養目標,且根據目標要求在全校范圍內實行分類教學,共分A、B、C三級教學班教學。A級班對應的教學群體是入學英語成績水平最高的學生,對他們的教學是根據人才培養的特別要求進行的個性化教學;B級班對應的教學群體是入學時英語水平高于一般學生而低于A級班的學生,對他們的教學采取課本結合較多課外知識拓展進行的教學,力爭提高他們的英語交流能力和四、六級過級率;C級班對應的教學群體是入學英語成績合格的學生,對他們的教學多采取依教材而教。三個班級的教學均采取以統一訂購的教材為主要教學材料,其他材料輔助為要。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兼顧全體學生,做到分類分級教學。三級教學的最終目的都是提高四六級的通過率。目的決定手段。最終的教學目的以考試通過率為準必然損害教學過程,特別是課程體系建設。在課程體系方面,因課程改革和教學目的等原因影響,從2014級開始,學校對非專業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作了大的調整。學校開始調整通識課程所占學時比例,所以將大學英語總學時調為128學時,將之前的16學分減為8個學分,學生在大一兩個學期內修完該學分,完成本科階段的英語學習。對于學有余力且渴望繼續學習英語的學生,可參加教師開設的英語選修課,也稱為英語拓展課程。本選修課沒有一定的規劃,隨意性強,相當一部分選修課與英語考試技巧有關,這對本課程承擔的通識教育功能發揮具有較大的影響。教材的選擇和實用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也是課程體系建設的關鍵。非專業大學英語的教材選擇單一,所有三個級別的班級都選用同一套教材,僅在講授時的速度和深度有區別,對教師則是要求統一的按教學進度進行課堂安排,還未做到因材施教。對于課堂拓展材料,因教師個人能力和興趣而不同,有的教師課堂拓展非常少,總體上還處在低水平的初放階段。3.2“應試化”傾向嚴重。在課程授課方式上,非大學英語基礎課程主要采取課堂授課和網絡自主學習的授課方式。授課內容主要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為基礎,四、六級考試內容為導向,利用5:3的時間來完成。按照教學計劃,一個學期總計64學時,40學時可完成統一教材的教學任務,另外24學時會按照四、六級考試的題型分模塊來進行授課。網絡自主學習主要是學生通過網絡平臺自主學習,教師可通過平臺進行監督與輔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學習內容。學生考試成績的評定由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部分組成,主要考核內容:四、六級詞匯,段落翻譯,話題作文,都是圍繞四、六級考試項目來進行。這種過于實際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導致許多學生在英語學習上花費時間較長,精力過多,但最后考試通過率總是不令人滿意。有些學生甚至要經過三、四次考試才能夠拿到四、六級合格證書,這樣他們耗費的時間精力則更多。關于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更是空談。3.3人文教育缺失。《教學指南》明確提出: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5]。人文教育在大學英語課程中的落地生根需要一系列的條件。首先,必須在教學理念上實現從四、六級考試通過率的教學理念到知識學習和綜合能力提升上的轉變,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能力的提升一定可以促進四、六級的通過率,這是由所有知識學習的內在特點和規律決定的,也是目前四、六級考題設計的方向。其次,必須在教學目的上實現從以簡單的四、六級通過率要求過渡到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培養競爭力人才的轉變上來。目的是風向標,目的會產生倒逼機制,逼迫教學做出改變,當通識教育的要求成為明確要求和目的,必然會使課堂教學轉移到人文教育上來。最后,必須在教學內容上實現從教材一統天下和教師隨意補充過渡到以課本為基且統一規劃的教學補充材料的轉變上來。課本為基不是只上課本,而是將課本作為基礎材料,根據不同授課對象進行選擇性處理教材內容;統一規劃教學補充材料是指補足單純課本教學上材料的單一性,但此補充材料應該在學校形成一種規劃,且根據不同的英語班級和專業而運用不同的材料,此材料應在學校層面形成一定的規劃,做出一定的質量和水平要求,且能按學期進行必要的更新,滿足人文教育的需要。但目前,以考試通過率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既應試教育模式,必然致使語言知識的輸入在該校非專業大學英語課程教育中占據主導地位,而忽視文化、人文素養等方面知識的輸入,最終出現“重工具,輕人文”的現象,結果忽視對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4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方向及措施

以四、六級通過率為主要教學目的教學模式的弊端已經在寧德師范學院顯現出來。學生的四、六級通過率提升有限,甚至呈一定下降趨勢,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滿意度多年沒有提高,教師對教學的疲憊感十分明顯。因此,必須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結合大學英語教育的本來目的,在英語教學課堂中實行通識教育,“將英語教學置于通識教育大背景下,培養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通過教授人文知識、傳播國際文化,深化學生思想觀點表達的內容和深度,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新路徑[6]。”4.1完善非專業大學英語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根據各專業培養目標,作為通識教育課程中的公共基礎課,非專業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繼續延續基礎課程和拓展課程兩種類型。基礎課程內容要體現英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提高學生基本語言技能的同時了解并推廣世界多元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在基礎課程教學中,必須繼續堅持分級化教學。在分級化教學中,要注意基本教材的使用和補充材料的使用關系問題。對于A級班可以視野更廣闊一些,選擇一些難度較高,質量較好,符合教學要求和大學生培養目標實現的英語原文材料進行教學補充;對于B級班和C級班,一定要立足基礎教材,在教材之外進行教學材料的合理補充,要符合學生的英語能力。補充材料的選擇必須按照學校要求進行,可以采取全體非專業英語教學人員集體討論決定的形式來完成,并按學期進行及時更新,將世界大勢、國內形勢、立德樹人等內容貫穿于教學材料中,使得材料具有時代性。拓展課程要大幅度增加通識教育要求的課程內容,將四、六級考試相關選修課程進行壓縮,拓展課程要以中國文化、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等內容為主,有利于增加學生人文科學知識和陶冶學生情操。拓展課的開設形式可以采取新的互聯網形式開展,為學生隨時隨地學習提供方便。4.2增強人文教育。非專業大學英語通識教育體系的建立,人文知識教育的內容是支柱。高校教師在人文教育方面肩負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有教師具有較強的人文教育知識,才能在課堂上進行有效地人文教學。大學英語教師除了自我專業發展,還應加強自我人文教育,增加人文方面的知識。一個優秀的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師,應對世界及中國的歷史、科技、藝術、政治、經濟、社會等知識都有所了解和涉獵,應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老師。他還應當對世界發展趨勢和中國發展形勢有一定的了解,能滿足通識教育需要。每個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師應當建設具備自身特色的知識結構,只有如此,才能讓課堂“放光發彩”,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人文知識的搭建,可以采取外出培訓、跨學科學術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在非專業大學英語具體的授課過程中,要遵循潤物細無聲的原則,將人文教育熔鑄在知識的傳播中,實現語言知識傳授和人文知識熏陶的雙向目標。具體來說,可以在進行教材課文的講授中,將文化背景知識介紹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陣地,將外國優秀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先進文化等告知學生,擴寬其眼界,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通過作業的形式,要求學生利用圖書館的資源,通過各種英文電子期刊,書籍等了解世界各地風俗、文化,積累更多文化知識。4.3構建科學的非專業大學英語考試和教學評價體系。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不以考試通過率為目的,不代表不進行考試,不代表不需要科學的考試和評價體系。科學的考試和評價體系可以檢驗教學效果,并對教學過程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據。因此,設計出合理的考試和評價體系是大學英語教學的必然要求。目前,在考核方式上,寧德師范學院和全國其他高校一樣,非專業大學英語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寧德師范學院大學英語考試成績是按平時成績40%、期末成績60%進行計算。這種評價方式是比較科學的。但在評價內容上還存在偏重語言知識的考查,而忽略人文知識等的掌握情況。因此,必須對評價內容進行再設計,增加對學生包括人文知識掌握等綜合能力的考查,達到通識教育的目的。當然,考試評價的設計必須以教學課程體系的再設計為基礎,否則就是無本植物、無源之水。實際上,近年來四、六級考試的內容在對人文通識教育的考查上有了一定傾向,單純語言知識的掌握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四、六級考試的要求,企圖單純地依靠題海戰術提高四、六級通過率也已經過時。因此,四、六級考試通過率一直無法突破瓶頸的解決,其最根本的方案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通識教學,在課程考核中加強通識知識的考查。

5結束語

通識教育旨在突破專業教育的桎梏,擴大大學生的學識,塑造完整人格。主要通過人文精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來體現。非專業大學英語是高校公共基礎課程,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推動大學英語教育發展,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突破口[7]。因此,加強非專業大學英語中的通識教育成為建設高素質人才的必然選項。具體來講,在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中,采用多元化方式來增強人文教育,開展分級化和多樣化課程完善課程體系,采取多樣化考核方式,加強人文教育,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在通識教育的啟發下,非專業大學英語教育可以為全面的大學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劉新穎 童艷麗 單位:寧德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