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師范院校英語教學模式分析
時間:2022-12-29 10:10:49
導語:高職師范院校英語教學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職業教育改革的目標,決定了高職師范院校英語教學模式要以學生的教學應用能力為中心。而高職師范院校的固有教學模式與新時代對師范類人才培養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選取了大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案例,對該校英語教學中教學應用能力培養的現狀進行了深入調查。調查表明,現有高職師范英語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教學應用能力培養,仍然以專業知識為本位,重知識,輕技能。對現有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因,如學校過于重視專升本升學率,教師教學觀念滯后,學生教學實踐不足等。希望針對現存問題,優化課程結構,強化實踐教學,以教學應用能力為導向,改革高職師范院校英語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職師范院校;英語教學模式;教學應用能力;職業教育;能力導向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用人單位崗位和職業需要的人才,這個目標也決定了高職師范英語的教學模式要以學生的教學應用能力為中心。因此,在當前高職師范英語教學中首要的問題就是如何把高職師范英語教學與教學應用能力教育結合起來,實現高職師范英語教學的職業化目標。一方面,這有利于高職師范英語課程的完善,培養具備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技術型人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進高職師范英語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提升高職師范英語教學效率。
1高職師范院校英語教學模式現狀調查
1.1問卷的設計與實施
通過問卷的設計,以高職英語教育、小學教育(英語方向)學生為調查對象,旨在了解高職師范英語教學對學生教學應用能力培養的基本情況。問卷主要從職業信念、對教學應用能力的認知、學習英語的動機、教學對教學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生對小學英語教學法課程的認知等方面進行調查。通過SPSS26.0版本軟件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Cronbach'sAlpha=0.763。問卷面向18級英語教育專業、小學教育專業(英語方向)發放。18級學生為大三年級專科學生,已經在校修完全部課程,參加了小學教師資格證的筆試和面試。填寫調查問卷時,學生已進入小學參加為期3個月的教育實習。問卷調查共回收了411份有效問卷。
1.2高職師范院校英語教學模式調查結果分析
從問卷調查的整體情況來看,90%的學生對于畢業后從事基礎教育工作有明確的意向。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是指從心底接受教師職業,并對教師職業的各方面做出積極的感知和正面的評價。師范生對教師職業認同的程度會進一步影響今后從教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態度、處理教學問題的方式等[1]。90%的職業認同,是接下來的問卷調查客觀有效開展的前提。學生認為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教學應用能力的分別為11.68%和59.12%,對教學應用能力認知尚處于模糊狀態的有29%。鑒于有部分學生對教學應用能力的了解處于模糊狀態,問卷中第3題明確了教學應用能力的大致內容:教師溝通與表達能力、英語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教學組織管理能力、教學創新能力、教學反思和啟發式教學等思維方式運用能力等[2]。學生對于教學應用能力的重要性普遍認同,99.76%的學生認為教學應用能力重要及以上,說明高職師范院校中英語教育、小學教育(英語方向)的學生對于自身需要具備的職業能力還是很清晰的。在對教學應用能力重要性的正確認識基礎上,學生對于教學應用能力和提高就業能力之間的關系也有相對正確的認知[3]。99.52%的學生認為良好的教學應用能力能夠促進就業能力的提高。學生對于自身教學應用能力普遍感受到不足,在6項基本的教學應用能力中,學生都有選擇,選擇比例最高的講授能力多達190人選擇。說明學生目前感受最緊迫的還是課堂講授能力的不足。對于高職師范學生學習英語的目標和動機,56.45%的學生選擇了通過專升本后的英語等級考試,有4.38%選擇了應付日常的學校課程考試。一半以上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專升本考試,以及為之后的英語等級考試做準備,并沒有長遠規劃“教學應用能力”。關于現有英語課程和小學英語教學法課程對教學能力的培養作用,187人認為作用很大,204人認為有一點作用,20人認為完全沒有作用。根據學生的選擇,現有的英語課程和小教法課程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以期讓更多的學生從課程提高教學應用能力。具體到英語教學,54%的學生選擇收獲了英語知識,33%的學生選擇掌握了語法知識,以提高對未來工作有價值的教學能力。這說明高職師范學生在目前階段,關注較多的仍然是專業知識,以知識本位為主導。對教學時英語教師更注重哪些能力的培養調查中,43.8%的學生選擇了英語知識的掌握,14.36%選擇了專升本考試相關內容。只有26.28%的學生認為英語教師教學中注重培養教學應用能力。這進一步說明目前的高職師范英語教學仍然以知識本位為主導,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雖然涉及到師范生教學應用能力的技能培養,但沒有給與足夠重視,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在英語課程教學模式對于教學應用能力培養影響的調查中,38.69%的學生認為影響很大,52%的學生認為有一些影響。對于英語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教學應用能力培養的情況,31.87%的學生選擇了有很多,58.88%的學生認為有一些。現有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對于學生教學應用能力的影響和培養還遠遠不足,需要英語教師以培養師范生的技能為目的,改革現有教學模式,真正關注高職師范學生的教學應用能力,在日常英語教學中起到“教學示范”的作用。綜合院校專業課程設置、教材選用、教學手段、講授模式等方面,學生對英語教學核心目標的理解也說明目前高職師范院校的英語教學模式主要還停留在傳統意義上的傳授英語知識、英語學習方法,培養英語交際能力等。學生認為教師通過教學有意識培養英語教學應用能力的僅占31.87%。題目13-19,通過對專業課程教學情況的問卷調查,分析各專業課程對教學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口語課培養教師英語口語溝通與表達能力方面,35%的學生認為多數情況下不能熟練地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使用英語溝通表達,完全不具備課堂口語表達能力的人數占到6%。相對簡單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體態語的運用,37%的學生認為多數情況下不能運用體態語,6%的學生認為完全不能運用手勢、表情等體態語。英語教師在口語課程中,使用對話表演、討論、辯論等口語訓練形式方面,44%認為使用情況一般,25%的學生認為很少及從未使用。在口語課程教學中注重真實情景運用能力方面,12%的學生沒有明確看法,3%選擇了不同意及堅決不同意。聽力課程注重傾聽和溝通能力培養方面,91%的學生同意及非常同意。在英語閱讀課程中注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方面,92%的學生選擇同意及非常同意。說明聽力課程和英語閱讀課程結合小學英語教學情況,在課程中進行了相應的教學應用能力的培養。針對高職學生就業需求的教學應用能力的培養,英語教師需要經常變革教學方式來適應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能力需求[4]。76%的學生認同任課教師的教學方式,注意到了英語教師根據授課內容和課程目標所進行的教學方式改革。題目20-22,調查小學英語教學法的授課情況。小學英語教學法主要講授小學英語課程特點、小學英語基本理念和教學基本要求、課堂教學管理、小學英語教學技能和技巧的培訓、教學評價問題等內容。小學英語教學法是培養高職師范院校學生英語教學應用能力最系統、科學的課程。61%的學生認為小教法的授課形式,既有教師講授,也有學生的課堂實踐。26%的學生認為小教課以教師講授為主。有部分教師仍然以理論講授為主,沒有學生課堂實踐的機會。小教法教學目標調查中,只有不到半數的學生認為小教法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教學應用能力。現有小教法教學模式對教學應用能力的影響,50.85%學生認為有一些幫助,10.71%認為沒有明顯作用,3.16%認為沒有任何影響。作為培養教學應用能力最主要、最系統的課程,小教法的教學效果還有待提高。43.07%的學生認為自己當前的教學應用能力一般,14.11%認為不太好,期待通過以教學應用能力為導向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提高自身教學應用能力,做到學以致用。對于作為高職師范畢業生急需哪方面的培訓,34.55%的學生選擇了教師專業技能,其次是專業學科知識。高職師范畢業生已經非常重視教學應用能力,但有些學生還停留在通過考證證明能力的階段。這種較為功利的學習心態,也體現在應對教資考試的課程調整中。55.72%的學生選擇開設與教資考試直接對應的專門課程。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看出現有高職師范英語教學模式的弊端:忽略了高職師范學生的教學應用能力培養,忽略了社會對于高職師范外語人才的“專業+技能”的需求。這暴露了高職師范院校英語教學的一個薄弱環節,就是“為何學”[5]。現有的教學模式仍然以專業知識為本位,重視英語專業知識的習得,而忽略了技能培養。
2高職師范院校現有英語教學模式存在問題的歸因
2.1學校過于重視專升本升學率
一直以來,學校重視學生的專升本升學率。大二年級開始,學校組織專業能力最強的教師,利用晚自習及周末進行專升本學習輔導,每周16課時。學校專升本考試的報名人數和錄取人數近年來逐步攀升,而教師資格證考試的報名人數和通過率卻逐年下降,見表1、2。正是由于學校鼓勵學生參加專升本考試,強化專升本考試的專業知識培訓,重視專升本升學率的提升,日常教學中忽視了教學應用能力的培養。
2.2教師教學觀念滯后
高職英語教學,受教學條件和語言環境的限制,以知識本位為中心[6]。英語教學的核心還圍繞著如何提高英語專業能力,以詞匯量、語法知識等的掌握為教學目標,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教學技能的培養。另外,高職師范院校的教師缺乏基礎教育方面的體驗,未接觸過實際的小學英語教育,導致日常教學中的理論知識不能很好指導教學實踐的現象。
2.3學生教學實踐不足
教學應用能力是衡量一個教師自身專業能力的重要考核依據,因此,實踐環節對高職師范生來說非常必要。實踐缺乏勢必會導致學生理論與實際脫軌[7]。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實習,包括如:實際授課節數、實際聽課節數、備課節數、教學工作評價、班主任實習周數、班主任工作評價等。現實情況是學校將教育實踐安排在第6學期,參加專升本的學生不進行教育實踐。由于學生缺少教學經驗等原因,以及實習學校出于保障教學質量等多方面的考量,實習學生很少能進行真正與教學相關的崗位實踐,這也就失去了教育實習對高職師范學生的意義。
3以教學應用能力為導向的英語教學改革措施
3.1以教學應用能力為導向構建高職師范英語課程體系
高職師范院校的英語課程,在講授基本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基礎上,應根據學生的就業方向,構建以教學應用能力為導向的英語課程體系。高職師范院校應增加教師資格證筆試與面試課程、從教技能專項課程等;落實教育實習、頂崗實習等實訓環節,切實通過實訓環節提高教學應用能力。
3.2探索以教學應用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高職師范院校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從教能力。傳統的英語教學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用分離。文秋芳教授提出的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簡稱POA)是針對外語人才能力要求提出的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體系,主張一切課堂活動都以“學習發生”為最終目標。而要促成學習發生,必須改變教學實踐中的學用分離現狀,做到“學中用、用中學、學用結合”。以教學應用能力為目標,高職師范英語教學模式可根據POA理論進行探索和實踐,以期構建卓有成效的高職師范英語教學模式。
4結語
高校的連年擴招和新冠疫情的影響,使得高職師范院校學生的就業壓力急劇增加。為了提升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高職師范院校英語教學模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高職師范院校應在英語教學模式現狀調查的基礎上,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教學應用能力為目標,從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等方面深入研究,探討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這必將對提升學生的教學應用能力,提高就業率起到積極作用,對高職師范類院校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笑櫻,閆寒冰.教師職業認同感模型建構及量表編制[J].教師教育研究,2018(02):72-81.
[2]沈霞,余雪蓮.教師資格證國考背景下師范生綜合素質培養模式的反思與構建[J].吉林省教育學院,2018(04):27.
[3]鐘潤萍,孫建強.能力本位教育觀下的多層次高職英語教學[J].職業教育研究,2008(09):17-18.
[4]馬俊波.基于職業教育理念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4):101-103.
[5]郭志斌.關于將需求分析理論納入師范英語教學之探討[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07):84-86.
[6]廖茂珍.職業能力培養視角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途徑和對策[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七卷).2018:516-520.
[7]吳少懷.教師資格證國考背景下的英語師范生培養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9:31-33.
作者:杜芳 單位:大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非測繪專業工程測量課程教學研究
- 下一篇:公立醫院財務預算管理加強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