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教學應遵循的規律探討
時間:2022-03-31 09:54:02
導語:小學生作文教學應遵循的規律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可循,小學生作文教學也不例外。這就像農民種地,要遵天道,守地理,把握規律。既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貽誤農時,否則就會帶來歉收或顆粒無收的結果。小學生作文教學要實現真正的突破,就必須認真研究并自覺遵循規律,否則,我們的作文教學就像盲人生活的世界永將看不到光明。小學生作文教學中應遵循哪些規律呢?筆者在長期的作文教學探索和實踐中,歸納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順應兒童的天性
魯迅先生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指出:“要教育孩子,開宗第一,便是理解。因為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不同,倘若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談及怎樣教育孩子時也曾指出:“是魚就把它放進水里,它的尾和鰭都能得其所哉;是鳥我們就把它放進樹林里,它一定會盡其所能,前進不己。”話外之意是說凡事都要順其天性。兒童有哪些天性呢?老一代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把兒童的天性歸結為七個方面:活潑好動、好奇好問、好模仿、喜探究、愛幻想、愛表現、喜歡群體活動等。我們的作文教學活動設計只有順應兒童的這些天性,才能有效促進兒童快樂學、快樂寫。我們在教學中設計的童話故事法、活動法、游戲法、想象法、模仿法等作文教學法順應了兒童的天性,同時也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教學效果。順應兒童天性,這是作文教學適應青少年一代身心發展規律的具體體現,同時也實實在在地實踐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二、遵循作文的自然順序
作文的自然順序是什么呢?老一代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告訴我們:“作文的自然順序是我認識客觀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瀾沖擊著我,我有說話的欲望,便想傾吐,于是作文誕生了。”古人寫文章講究“心有所感,而后有所作”,強調“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就是很好的例子。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中有語曰:“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況清風與明月同夜,白日與春林共朝哉!”這段話明確告訴我們一定的情境激發、興起、影響著作者的情感,作者心中有了情致,自然而然要借助文辭來抒發。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贊可夫也曾經說過:“應該打開教室的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象,納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表達的沖動。”這些都說明了學生作文應該是由“景”生“情”,情動而辭發的主動表達,而不是教師“定音”,學生“彈琴”,教師“鑄模”,學生“作文”的被動生成。要改變教師“要我寫”的學生作文的被動局面,變學生作文“要我寫”為“我要寫”,就必須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傾吐的情景或氛圍,只有這樣學生作文才能易于表達,樂于表達。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倡導的“創設情景法”,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規律。
三、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
寫作是一種書面語言的學習,理應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語言學習的規律是什么?是模仿。世界上任何民族語言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無論是你小時候模仿成人的發音咿呀學語;還是小學時模仿英語老師的發音口型拼讀單詞;或者是音樂課上模仿音樂老師的聲調、唱腔學習唱歌;習字課上仿照語文老師寫在黑板上的示范字學習寫字等等都離不開模仿。就像學習書法入門時的臨摹、描紅一樣,模仿是必不可少的起始環節。其實,模仿也是古人學習寫作的成功經驗。我們常說的“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作也會謅”,就是古人行之有效地運用模仿學習寫作的經驗總結。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朱熹曾經說過:“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即久,自然純熟。”清代吳增祺也曾說:“文章之體,往往古是有作,而后人則仿而為之,雖通人不以為病。”這些都說明了古人學習習作也都是從模仿起步的。學生學習寫作自然屬于語言學習的范疇,同樣離不開模仿。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具體結合語文課文的學習,以課文作例子,或者精選一些篇章結構很典型的文章做樣子,對學生進行句仿、段仿和篇仿的寫作訓練指導,把寫文章的章法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起到“現身說法”的效果,學生就可以依照課文作樣子,借著作者寫文章的成功技法,敘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寫自己的文章,輕易就能習得作文的本領,體驗成功作文的快樂。
四、遵循能力的形成規律
作文是一種技能,指導學生寫作,提升學生寫作技能,就必須遵循能力形成的規律。世上任何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都是通過后天反復練習而習得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能力形成的規律。在能力的培養方面,古人很早就有“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說法,意思是講要掌握某種技能技巧,必須堅持不懈地練習。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可能在每周僅僅兩節的作文課堂上讓學生練出妙筆生花的功夫來。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十分注意結合語文課文的學習,讓學生仿寫、續寫、擴寫、縮寫、補寫、改寫,寫讀后感、寫學習心得等,讓學生勤寫、多練。教學實踐證明:作文的本領是學生自己寫會的,而不是教師課堂上教會的,只有動手多寫才能真正學會寫。就如學習游泳,總是聽教練在岸上指手劃腳,空談技巧,永遠學不會游泳。只有下得水去,勤游多練,熟能生巧,才能游出不同的花樣來。
五、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
學生作文屬于語文學習的范疇,指導學生學習寫作同樣要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語文學習的規律是什么?我國青年語文教學專家韓軍在對語文教學的研究中指出:語文學習和數理化學習截然不同,數理化學習的規律是“舉一反三”,即在學習中用一個公式或“例子”能夠解決一大堆問題;語文學習的規律是“舉三反一”。即語言的學習是在成年累月,無限量的大量積累的情況下,才能點點滴滴“說出來”。古人作詩作文中強調“厚積薄發”“腹有詩書氣自華”,以及當今語文教學中,很多優秀的語文老師要求學生多讀、多背、多記、多聽就是這個道理。
六、遵循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研究表明:7-12歲的學齡期兒童的認知發展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發展的過渡期,直觀形象思維仍占據明顯優勢,思維的形式和內容仍以具體事物為依據,仍擺脫不掉具體事物或形象的支持。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學齡期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制約著教學。作文教學要適應兒童認知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在方法和內容等方面充分體現兒童認知的特點。
七、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
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科教學中的四位好兄弟,就像我們的各個指頭一樣,相互配合,密切協作,彼此不可缺少。密切語文學科聽說讀寫之間的關系,發揮其整體效應,才能綜合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語文教學的規律。作文教學要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就是要求在作文教學中做到以聽促寫,以說助寫,以讀蓄寫,以寫練寫,讓寫作能力與聽、說、讀的能力協調發展、共同提高。
八、遵循語言創新的規律
作文創新其實就是一種語言創新,指導學生寫創新作文必須遵循語言創新的規律。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在基礎。語言不能離開思維而單獨存在。用言語表情達意的作文創新一定離不開思維的創新。即思維新則語言新。這就點明語言創新的規律。因此,要讓學生寫出獨特而富有新意的文章,作文教學中一定要把作文的創新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否則,離開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而空談作文的創新最終只是一句空話。總之,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只有認真研究規律,自覺遵循規律,才能實現作文教學的真正突破,才能看到學生在課堂上笑靨如花,才能從根本上治愈學生作文難的“頑疾”。
作者:楊克順 單位:河南省項城市教師進修學校
- 上一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生本教育研究
- 下一篇:初中六年級作文教學設想和實施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