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實踐教學現狀及可行性分析
時間:2022-01-16 09:10:53
導語:寫作實踐教學現狀及可行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當前高師院校寫作教學研究現狀
(一)教材、專著多重寫作理論的建構。當前出版的寫作教材及專著,更多偏重寫作理論的探討及研究。如,《現作教程》、《大學寫作》、《文學寫作教程》、《基礎寫作概論》、《寫作基礎教程》、《新聞寫作教程》、《公文寫作》等等,這些書大多重在寫作理論的言說,相應實例雖能與理論緊密結合,但與大學生生活及寫作實際存在脫節現象,致使大多數學生長期以來對寫作興趣缺失,更多只是為應對考試,而不是真正提高自身的寫作實踐能力,以致大學畢業后仍不能熟練地運用所學理論指導自身的寫作實踐,沒能作為真正的寫作主體在寫作理論與實踐間架一座適當的橋梁,由此,便不能很好地提高學生自主寫作的能力,不能對學生的寫作實踐起到很好的訓練及相應的指導作用。(二)相關學術論文大多以寫作基礎理論研究為主。近年來,有關寫作的論文亦不在少數,但是縱觀全局,更多論文寫作者是從理論生成及教師的主體性角度入手的,如,《略論大學寫作課中的基礎理論教學》、《論大學寫作教學的人文意識觀》、《大學寫作課教學的取向問題分析》、《大學寫作:由應試向社會寫作的轉變》等,這類論文篇目很多,相對真正從寫作教學對象———大學生角度出發的很少。多數還是停留在理論性及課堂教學改革上,而忽視了大學寫作課上真正的寫作主體,即大學生真正的實際情況,這樣就不能使其與課堂及學生有效地結合起來?;旧鲜?,理論是理論,實踐是實踐,二者不僅脫節,更多學生是為考試而學。而且實踐性嚴重不足,特別是專業性較強的實踐寫作訓練,基本不夠。(三)教學主體的研究主導性不足。目前,從事寫作課的教師,大多數除了停留在簡單的理論講解及指導層面,自身仍然缺少足夠的寫作能力,或對這個學科的科學研究意識及能力。特別是針對學生實際的寫作實踐性訓練更是不足。這樣就使長期以來教師自身不夠積極主動,學生也往往是學了寫作理論只是為了應試,從而不能提高寫作的實際能力。大多數研究者仍停留于過去簡單的理論研究中,而較少從當前的學生實際及新世紀的機遇下去做有針對性的確實可行的研究,由此使更多研究只停在理論層面,并沒有很好地去指導教學及學生寫作的實踐,以使很多學生畢業后寫作能力仍然是個很大的問題,不能自如地寫作。(四)高師院校寫作實踐研究相對不足。在相關研究中,研究對象多停留于當代大學生,范圍較大,如,馬玉環的《關于大學寫作課教學個性化的實踐研究》、邢海珍的《大學寫作的尷尬身份與教學突破》、王平的《論大學寫作課的教學改革》、劉紅的《中職學校應用文寫作教學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等,很多不能完全適應現實的需要。特別是高師院校的寫作課程研究明顯不夠,而我們知道,高師院校主要是以培養教師為目標的,特別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為語文教師之準備,寫作課直接指向了語文的作文教學,由此,就需要有針對性地寫作實際引導,使學生打下堅實的寫作實踐創作基礎,不僅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而且為未來的作文教學打下良好根基。(五)寫作課實踐研究針對性不夠。目前,人們已較以往重視寫作課的實踐,并不斷地意識到了實踐在寫作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主要不能切中現實,不能非常有針對性地實施寫作實踐計劃。如,陸濤的《西方創意寫作與我國大學寫作教學》、沈冬娜的《網絡環境下應用寫作教學改革分析》、喻國偉的《論高校寫作課的立體化教學模式》、謝仁敏的《大學寫作課常見問題及教改策略》等,雖有創新意識,但是針對群體過于普泛化,不能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不能夠普遍指導學生的寫作實踐,不能較好地與實際的教學結合,所以仍不能很好地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從而真正推動寫作課的發展和改革。綜上,目前對于寫作課的研究主要在理論的建設及研究上,即使有一些實踐性的研究,也是以大的范圍意義為著眼點的,也是更偏重與理論的建構與創新上。而不是針對某類高校,某個專業的基礎研究及應用。而對于真正需要寫作,需要寫作的實際應用訓練,提升寫作能力的高師院校的研究卻相對不夠充分,或者沒有落到真正的實處,從而指導相應的教學實際工作。由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必須要深入調查研究高師院校的大學生學習寫作,寫作實踐訓練的現狀,通過實際的調查,以更好地結合具體的教學特點,真正有的放矢地將寫作教學落到實處,真正地讓寫作成為學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和不可割舍的興趣愛好,更多著眼于有針對性的高師院校學生的寫作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和積累相應的經驗。
二.高師院校寫作實踐教學深入研究的意義及可行性策略分析
“高校務必徹底去除以往重理論教學而輕實踐教學的思想,真正重視實踐教學,明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是寫作課教學的最終目的。”[1]而對于以培養未來語文教師為主要目標的高師院校的寫作教學,打破固有模式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狀態,有效地將寫作理論轉化為課堂及課外實踐訓練,真正讓學生學有所得,能夠有的放矢,自覺寫作,加強成品意識;有效地整合現有寫作資源,重經典,亦不忽視身邊優秀作品;在原有課程基礎上,盡力加大實踐教學環節,增強學生對寫作客體的感性認識,使寫作課更加靈動、實用。(一)高師院校寫作實踐教學深入研究的意義。1.有利于緊密結合當前高師院校特點及《寫作》課程改革的實際,為學生未來從事教學工作,特別是作文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做好有效地銜接;2.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寫作課的實際興趣,行之有效地提升寫作能力及水平,根據學生特點,使每個學生至少能熟練把握一至兩種,甚至多種文類;3.有利于將固有的寫作理論真正化為學生寫作的源泉,與實踐有力地結合在一起;4.有利于查找學生寫作中的偏差,找出對應項,以利于在實際教學中因材施教。而作為以實踐為主的寫作課,也必須真正回歸到寫作本身,使相關理論能夠與實踐較好地融合,即使不為培養專門的寫作人才,也應該做好未來準語文教師作文教學及自身寫作水平很好的預備。(二)高師院校寫作實踐教學。深入研究的可行性策略分析我們應該針對以往高師院校寫作教學中的實際,打破固有以教師講理論為主,學生偶爾練習為輔的教學模式,建構一種重感性認識,強化寫作實踐教學的應用型模式,注重培養實用型人才,為學生未來在教學崗位發揮主體作用打下堅實基礎。具體而言,高師院校寫作教學,更要著眼于鍛煉培養學生運用相應理論,技巧、方法,進行寫作實踐訓練,真正具備應有的寫作能力。重在將具體的寫作理論化為實際能力的提升。除必備的寫作理論,將重點放在文學寫作,即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影視文學等的實際練筆,以及應用文寫作即包括通知、介紹信、證明信、申請書、倡議書、條據、請柬、海報、啟事等具體格式及實際訓練,此外,還將加入簡歷、畢業論文中學作文教學等對學生有現實意義的實踐操練及指導上,既立足于當前學習,又為未來的教學工作打下堅實而有力的基礎,起到應有的指導性作用,可有如下應對策略:1.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寫作是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的交往能力和表達能力,更是高層次職位中所要求的基本的工作能力。”[2]針對國內相關研究情況,我們應在以往理論研究基礎上,更加關注教學的實踐性研究,立足大學寫作主體———學生的實際,旨在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寫作觀念,并在潛移默化中激起學生寫作的主體意識及應有的興趣,而不是處于一種長期被動接受及寫作的狀態。大膽進行課堂改革,將理論有效地與寫作實際融合在一起,必須真正地對學生的寫作有指導性作用。2.名家作品與學生優秀作品相結合選用名家經典范例之余,必須選取學生同齡人的習作,讓學生在品賞優秀經典的作品同時,還能感受其他同學,即同齡人的作品,這種近距離寫作感覺的建立,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寫作興趣,并成為推動學生寫作的巨大動力,改變以往課堂教學,學生不愛聽,教師自身也不愛講的局面,讓寫作課堂成為學生喜愛的,自身成為主人翁的課堂。3.教師指導與學生寫作實踐相結合注重提升學生的真正寫作能力,教師有效地指導,特別是融入到中學作文教學的實際工作中,緊密結合中學語文教材中對作文的要求,既是提高學生自身的寫作能力,又是為未來學生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打下堅實基礎。突出寫作教學的實踐性,以學生寫作為主,輔之以教師的適時指導,特別要加強學生真正的感性認識的提高,只有有了對寫作客體的感性認識,寫作能力才能真正上一個臺階。4.突出閱讀對寫作的促進作用我們知道,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閱讀對寫作的推動作用是人所共知的,如果只是一味單純地寫,而沒有一定的積累和生活的閱歷,那么,是很難寫作好的文章的。適時地給學生開列出不同文體的參考書目,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靈感與啟迪,從而真正地達到閱讀與寫作的雙贏。這樣可以使學生擴大應有的學科視野,將必要的理論應用于自己寫作的實踐,真正在課堂與課下得到寫作能力的提高與鍛煉。
總之,高師院校寫作,應該改變舊有教學模式,教師發揮主體性作用,帶動學生真正感受到寫作的樂趣,并為寫作主體,參與到寫作實踐中去,建構一種和諧,有效的新型教學模式。重在立足當代大學生寫作實際,盡可能從學生的感性認識出發,強化寫作實踐訓練,并注重與未來的中學作文教學做好必要的銜接。所舉實例,既立足名家經典作品,同時加入與往屆學生的優秀作品篇目?!按髮W生的寫作能力,是其價值觀、認識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3]這樣,在突顯名家作品時,又不忘學生的實際情況。能夠真正有的放矢地適應當下大學生學習寫作,實現寫作能力提高的需要,重在強調實用性,實踐性。此外,還要將研究與中小學作文教學的實際結合起來,真正地在立足根本的基礎上,更放眼長遠的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蔣曉蘭.關于大學寫作課實踐性教學的幾點思考.寫作,2016(11):30.
[2]安奇賢.《大學寫作》教學實踐的長期策略探究.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7(12):114.
[3]張磊.大學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策略研究.現代職業教育,2017(10):183.
作者:殷晶波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
- 上一篇:文獻閱讀與寫作教學改革探討
- 下一篇:物理課堂教學情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