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職校生人格教育探討

時間:2022-11-10 10:33:51

導語:五年制職校生人格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五年制職校生人格教育探討

一、人格教育過程中的問題

近些年來,許多職校將中華美德與人格教育作為職校生人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調查發現主要有兩個問題,首先,職校重視中華美德與職校生人格教育的程度呈現不平衡性。大多數職業院校已經開設中華美德教育的課程或者包含中華美德教育內容的素質教育或德育教育課程,但也有少數院校和專業忽視該課程的學習。其次,各職校對中華美德與職校學生人格教育課程的講授方法需要進一步探索。在調查接受中華美德教育與人格教育的途徑的問題中,學生認為主要是家庭、閱讀有關的書籍、社會宣傳和學校教育,這說明中華美德與人格教育的宣傳和實施需要有更多的渠道和廣闊的社會空間,其中家庭教育、社會各類媒體宣傳、出版業的配合尤為重要。另外,在調查教師講授的方法的結果中表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教學效果起很大的作用,而且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在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方面進行教學設計。

二、人格教育過程的改革

針對以上的問題,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從而更好地對職校生進行人格教育。(一)為了實現職校生人格培養的目標,需要改革教學方法。以往的教學模式屬于“灌輸式”教學,是指以教師為主體并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方式,眾所周知,這種教學方式過于刻板,教師一味地講授知識,學生一味地接收知識,幾乎不加思考,這種教學方式明顯不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不利于培養創新型的知識人才,不符合素質教育的內涵。為了響應時代的需要,為了培養出真正有用的創新型人才,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學生應該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被廣泛接受的課堂教學方式應該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即教師講授部分知識并引導學生思考,學生主動學習并積極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識。這需要學生和教師雙方的配合,教師應該合理地完善教學方式,學生應該積極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變應付為負責。在開展中華美德課程時,應注意課程開展的重點和目的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這更要求灌輸教學的模式應該被堅決廢止。以教師為主導和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課堂教學方法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和社會的發展,也無法很好地給學生做出榜樣,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為了實現職校生人格培養的目標,需要從改進教學模式、改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做起。教師和學生應該有各自的定位,在教與學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師作為主導者,應該帶領學生,鼓勵學生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陶冶情操,培養人格。(二)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素質,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教師是站在三尺講臺上的人,是講授知識的人,是解決疑惑的人,教師既應該是教育家也應該是啟蒙者。作為教育家,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教師首先應該具有淵博的知識,有足夠的能力去開展教學。具有淵博知識的人,自帶人格魅力,會讓學生產生自然的尊敬感和愛戴感。其次,作為啟蒙者,教師應該德高望重,具有優秀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素質。“為人師表”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具有高素質的教師往往會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其所帶領的學生,給予其正確的引領。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這樣言行一致、品行高尚的教師才有可能培養出高尚人格的學生。教師的行為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是對學生進行的無聲的人格教育。任教中華美德課程、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教師尤應注意,自己要時刻做一個模范,以良好的教風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格教育的目的。(三)為了落實人格培養的目標,應該豐富教學形式。中華美德課程是一個教育性、說理性較多的課程,如果課程形式單一,學生難免會覺得無聊,這樣不利于課程的開展和人格培養目標的實現。豐富教學形式,使學生參與互動,給學生自我教育的機會和一定的思考空間,不僅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還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為了達到雙向課堂,增加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可以在課堂開展組織討論,但討論發言會因學生性格的不同,造成較大的局限性。因此,可以將普遍發言與重點發言相結合,學生主講與教師點評相結合的教學形式,給學生自我教育的機會和一定的思考空間,從而打破討論發言的局限性,啟發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激發學生對中華美德課程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自覺提高自身的人格修養和美德水平,最終落實人格培養的目標。

綜上所述,本文先提出了結合中華美德對職校生進行人格教育過程中的問題,接著給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

作者:楊新順 周佳佳 單位:重慶化工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徐利玲.人格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彭美貴.青少年的人格培養[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