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德育教學體系構建

時間:2022-06-07 09:12:48

導語:中職德育教學體系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德育教學體系構建

一、中職德育教學的現狀分析

中職德育教學面臨諸多方面的問題和壓力,使得德育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職生源質量偏低,家長與學生對職業教育認識存在偏差

中職學校學生文化課基礎普遍較差并存在嚴重偏科現象,基本上都沒有考上高中,而上中職學校是無奈的選擇。大多數學生在初中是受教師冷落,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上得過且過,缺乏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有部分學生認為上中職學校就是來學技術的,不愿意學習文化課。另外,還有一部分家長考慮到孩子還小,在學校有老師管著就行,孩子不上中職在家也沒有什么事可做,甚至還有可能在社會上惹事生非,來中專就只想混個畢業證。

(二)德育課特色不明顯

照搬普高德育經驗,認為中職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同屬一個年齡階段,兩者在身心特點上有許多共同之處,德育工作也自然有共性。因此,在德育工作中照搬或過多借鑒普高經驗,偏離職業學校德育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未注意到中職學生的培養目標不同于普高,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的差異,學生思想、心理狀態的區別。有調查表明:中職學生對德育課程不抱喜愛態度,認為學校德育與現實不合拍。

(三)德育教學中教學與評價的缺失

只注重教師的“教”,不注重學生的“學”是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學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兩方面必須同步配合,課堂教學改革才能生效。當然,作為“教”和“學”的指揮棒,“考”似乎更是責任重大。“考什么”是“教什么”、“學什么”的導向,“怎樣考”也是“怎樣教”、“怎樣學”的前提,是考知識還是考能力?是理論性考試還是進行德育評價?對德業教育尤其重要。目前的教學效果評價是“鴉雀無聲的課堂”;“及格率”、“優秀率”,忽略了德育的本位功能,沒有以學生的德育評價等級來界定德育課的教學效果,被忽略的仍然是學生。

二、以就業為導向體現中職德育教學的特色

只有把就業作為思想教育的載體、切人點,讓學生感到思想教育是真實的、具體的,對自己將來事業的成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才能激發學生內在動力來學習和掌握德育知識,自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質,并落實在實際行動中。

(一)就業危機意識

通過教育增強畢業生的就業危機感和緊迫感,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當前高職高專畢業生在人才競爭中的有利和不利方面,從而冷靜務實,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拋棄一切不切實際的求職目標,確立以國家和社會需求為擇業依據的觀念。

(二)多元就業意識

要教育學生打破“一次就業,終身定位”的鐵飯碗思想,樹立“先找工,后定位”的新思想。在“一次性尋職到位”困難的情況下,不妨“先就業,后擇業,’,通過實踐,表現自我,讓社會了解自己,接受自己,進而逐步找到理想的專業崗位。

(三)就業誠信意識

要充分發揮德育教學的主渠道,在教學中增加和滲透誠信教育的比重和內容,逐步增強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要通過日常的專業教學和班會課渠道,給學生灌輸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關于誠信的正反事例和經驗教訓,使其深刻認識到在現代社會,誠實守信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素養和美德,是為人處世、建立社會關系的立身之本。

(四)職業道德意識

現實中,用人單位挑選人才時也多以品德為重,要求有事業心、責任感,愛崗敬業、樂于奉獻,能與單位同甘苦、共患難。因此,一方面要加強愛崗敬業、崗位成才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畢業生的敬業精神;另一方面要將職業道德教育與專業教學緊密結合,使其融人到整個專業的素質培養中去。

三、以就業為導向德育教學內容的整合

中職德育教學內容模式長期受到普教模式的影響,在教材的編寫上注重系統性,強調知識性、學術性,而對于中職學生而言,這種教材結構與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知能力不相符,學生難以接受教材的內容,而且教材缺乏靈活性,教材內容滯后于就業的崗位要求,難以與市場要求接軌。學校依據教學計劃按部就班地管理,教師則照本宣科地講授,難以突出中職德育教學的職業性、時代性、靈活性的特點,難以使課程更加貼近學生就業的實際,使課程缺乏實用性。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就業崗位的職業能力與素養需要,通過對德育教材的整,開發學習包與校本課程結合的新型德育教材。(l)成立德育學科的教學研究組,根據本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就業崗位需要的職業素質與職業規范,將該教材內容分解,結合就業需求,再整合成不同的學習包,學習包按照專業需要及難易度進行劃分。(z)結合就業崗位對課程內容的需要,通過對該就業崗位職業素養的調查研究,由德育教研組共同研討與論證,選擇與就業聯系緊密的學習包,作為德育教學內容。(3)學習包占用50一70%的課時數,其余課時部分由教研組共同探討,將德育教學的重點體現在:首先,要加強愛崗敬業、吃苦耐勞、遵規守時、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基本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掌握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并依據不同職業崗位的要求,分專業進行特殊職業道德訓練;其次,加強對學生擇業觀的教育,要讓學生明確:再次,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職業教育觀,要認識到某個職業不會是永遠伴隨終身的職業,要有變換職業的心理準備和能力準備。

四、以就業為導向德育教學方法的改革

德育教學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試圖改變單純的純理論教育模式,構建“零距離”課堂;讓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公共道德、職業道德、社會道德,使學生具備應對挫折的健康心理。以就業為導向德育教學方法的改革應該遵循的幾條原則:首先,中職德育是為社會的職業活動直接服務的,德育課堂教學必須面向職業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現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遠近結合”,德育課程要體現知能的“多接口性”,教會學生接人待物,適應社會角色的轉換等等;其次,教育產業的最終產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個人價值需求得到滿足,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規律,其個體差異性和創造性的特質不容忽視,所以德育課堂也應“因專業和崗位施教”;最后,德育課程體系的來源應當是職業能力,但職業的現實性因素決定了德育的課程和教材是多變的,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現實職業環境、有能力創新的教師,可見教師才是課堂教學“有效”最根本的保障。以就業為導向德育教學方法的改革措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首先,從深處人手,全面更新課堂教學觀念,在教學中體現先進教育理念的新起點;其次,從高處人手,著手創新科學評價機制,在管理中體現改革價值導向的新維度;最后,從實處人手,著重革新課堂設計思路,在備課中體現合理課堂要素的新配置。

五、以就業為導向德育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

針對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對學生的評價體系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深人的研究,客觀而積極地探索新的學生考評機制,建立了“綜合評定”考試制度。(1)劃分考評標準。根據各學科的情況,在學期初就將教學考評標準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平時成績,按考勤、紀律等方面綜合評定;第二部分為實踐成績,包括課堂提問、作業、實踐性教學活動;第三部分為期末卷面成績,即期末考試卷的答卷成績。(2)劃分考評比例。以三部分為基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成績的比例進行劃分,建立平時成績、實踐成績、期末卷面成績按照30:30:40比例(百分制)評定的標準,紀律不合格者不予折合,期末考核成績按零分處理。其中平時成績與實踐成績的評定貫穿整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體現了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與學習能力,使平時學習態度認真的學生有機會取得優異的成績,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3)建立循環考評的長效機制。將學生各科的平時成績與實踐成績分別進行橫向匯總,平時成績與實踐成績按照比例滾動進人下個學期的綜合評定,另外,學校又制定了學生獎學金評定辦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綜上所述,德育教學的終極目標是教會學生做人、做事,通過創新德育觀念,整合德育教學內容,改革德育教學方式,構建評價體系,是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德育教學體系的有效途徑。(本文來自于《南昌教育學院學報》雜志。《南昌教育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宋坤工作單位:錦州市工業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