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語文校本課程融入曲藝文化研究

時間:2022-04-19 10:43:34

導語:中職語文校本課程融入曲藝文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語文校本課程融入曲藝文化研究

摘要:本文對傳統文化中的曲藝文化進行分析,探究其傳承及發展特點,進而討論中職學校將語文校本課程內納入創新文化的切實意義,最終得出若干將曲藝文化逐步融入校本課程中的路徑,為中職學校語文課程實現教育模式的創新。

關鍵詞:民族認同;中職教育;語文校本課程;曲藝文化

我國擁有久遠歷史,從其中任何一段時間軌跡中都可發現,沒有傳統文化傳承下來的當代文明是不完整、且抱有缺憾的,現代文明不可能和傳統文化完全割斷,需要不斷繼承、弘揚古典文藝,才能將傳統文明繁衍生息。曲藝文化與我國傳統戲劇文化同出一脈,卻又在表達形式中有所不同,曲本中蘊含著強大生命力,是當代藝術家汲取養分的絕佳源泉,因此在教育教學中納入曲藝文化,有其必要性,并能將枯燥的教學過程與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進行相互滲透,以此將歷史串聯成一部耐人品讀的厚重書籍。

一.曲藝文化的傳承及特點

曲藝文化是傳承至今的一類我國傳統文化形式,在目前發展中,將說講、歌唱等方式作為主要的藝術表達手段,并通過動作、神情,甚至口技等表演技巧,來完整的訴說一段故事,其中以塑造出膾炙人口的人物形象作為成功的曲藝作品。曲藝文化在其初始發展階段,以描繪社會現實情景著稱,充分反映出故事背景下的社會生活,借曲藝人物之口表達出相應情感,該類藝術傳承至今,已然有眾多表現形式。從歷史淵源、形式種類進行劃分,曲藝文化主要包括相聲、評書、快板、彈詞等形式,另外還包括地方特色文化產品,如少數民族曲藝、地方大鼓、時調小曲等。據我國1980年代初期統計的現代曲藝文化形式,其曲種共有近400種,我國曲藝形式在世界文化歷史中是品類最為豐富的,且文化底蘊最為深厚,因此進行相關傳承工作是重要的發展路徑。曲藝文化在表演期間需要結合一定腳本,曲本文化應運而生,曲本作為曲藝文化中的文學代表形式,已然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具備一定地位。曲藝文化和戲劇文化同根同源,漫長發展過程中便互相滲透但仍自成一派,因而曲藝文化有其專屬特點。第一,曲藝文化的演出形式較為靈活,通常僅需要兩三人、簡單道具則可進行演出,因此曲藝文化并不會受到場地限制。第二,曲藝文化的表現形式很自由活潑,能以較低的說唱成本帶動觀眾的情感,可莊重可詼諧,受到觀眾喜愛。第三,曲藝作品內容通俗易懂,符合中國人民的審美需求,語言較多使用口語化,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感,且易懂易記,觀眾人群廣泛。

二.中職學校進行校本課程創新的意義

1.尊重文化多元。我國文化類型多樣,尤其在信息爆炸的當代社會上,中職學校學生獲取文化咨詢的渠道越來越寬,教師想要和學生在統一環境下探究傳統文化,僅能在校園內、課堂上等少數場所中完成,因此在語文校本課程中納入對文化傳統的深入理解,創新課程內容、開展模式,有其重要意義。文化形式呈現多元化,這對中職學生來說并不意味著是不良情況,學生在校期間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能以傳統文化中的包容思想作為學習中的基礎態度,在不斷接觸多元文化的沖擊后,能明辨是非,判斷何種文化是符合中華民族進步的優良文化。教師在創新校本課程后,可首先著重教育學生養成尊重多元文化的認知態度,完善學生學習觀念。2.增強民族認同。我國教育部下發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對我國優秀文化傳統進行繼承弘揚,以便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進而凝聚起中國民族的發展動力,創造出民族優勢。中職學校在其開展語文校本課程的前期準備時,便要遵守我國教育規定,在課堂上融入文化傳統、革命傳統,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觀念。現階段校本課程開展的教學內容相對落后,無論是教學模式還是教學內容,都沒有切實將傳統文化融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路徑,課堂形式仍舊以教師為主,中職學校學生被迫輸入死板內容,完成了形式課程內容,卻并不能在未來將所學傳統文化內容學以致用,因此將校本課程進行創新改革,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參與,在課堂上不斷強化民族認同觀念。3.優化教育模式。在中職院校開展的課程中,常會以理論基礎作為課程主體,將實踐過程作為輔助教學的方法,該種教育模式讓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一步下降,久而久之學生的厭學心理也會有所爆發,因此采用創新形勢下的教育模式可優化現有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曲藝文化是一類以說唱作為主要輸出的語言形體結合藝術,因此直接決定了課程安排中需要進行大量實踐過程,通過對曲藝作品的學習、改編、演繹,可讓學生愛上教學課堂,并逐步完善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架構。4.承擔傳承責任。語文課程是美妙的一場文學盛宴,學生手中的“筷子”能夾到何種文學體系,是教師在課程計劃中要著重考慮的項目,因此在課程教學目標建設中,不妨將教科書中所建議學生要完成的教學體驗加以落實,將民族優秀文化形式納入到課堂實踐中,增強學生的見識,進而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在承擔國家交托給中職學校教師的任務中,教師可對校本課程加以創新,以現階段社會學生能接受的教學方式,向其傳遞曲藝文學,以此弘揚我國傳統文化。

三.語文校本課程融入曲藝文化的路徑

1.引導學生思考。語文校本課程是中職學校開展的特色課堂形式之一,通過在該課堂上融合曲藝文化,可將學生的文化修養進一步提高,并提高學生課堂興趣。首先在課堂初步融入曲藝文化時,可通過播放曲藝文化作品,讓學生獨立思考該類作品為何會一代代人傳承傳唱下來,比如在播放曲藝作品《三元記》后,可以讓學生就主人公做好事這一行為做出自己的分析,并對為何他的后人連中三元這一事件發表評價,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觀后感,探究何類作品能流傳千年[1]。2.觀摩曲藝曲本。當課程進行到了解曲藝作品的具體表達形式時,可在分析某一具體作品時,將該作品的民間曲本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可以在曲本中領略當時的社會特色,并分析人物、情節的發展變化,以此來進一步思考曲藝文化的特點。在學生尚未養成較高分析能力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按照曲本劇情的發展變化,分析其原因,并評價該曲本故事想要表達的現實問題,針對有能力的學生,可適當超前進度,進行對該曲藝作品的曲本改編過程,以此加快中職院校課堂進度。3.分析曲藝文化。學生在仔細閱讀曲本文學作品后,對該曲本作品中的人物關系、時代背景已然具備初步了解,此時可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析曲本中蘊含的曲藝文化。比如在民間曲藝短篇劇目《潘金蓮拾麥》中,讓學生就其曲本內容與《水滸傳》的相關章節進行比較,點評其中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改變,探討其中變化的原因。學生會發現其中情節更為簡練、集中,并且人物形象更為生動,表現手法更為本色,語言更為活潑[2]。4.探究文化變革。曲藝文化若想被學生進行充分吸納,教師需要讓學生在曲本文學中將文化變革情況分析得出,以此還可讓學生對學習曲藝文化的原因進行深度了解,提高學習興趣。比如《潘金蓮拾麥》中的武松形象經過曲本簡筆勾勒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結合《水滸傳》中武松過十字坡的一段文字描寫,其中鋪墊和懸念重重,一環扣一環,緊張而生動,把武松和孫二娘的形象塑造得更為真實和可愛[3]。由此分析,自然會給學生樹立一個縱向的立體的文學史觀,而且也會讓學生領悟到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心理和文藝思潮,乃至一個時代審美趨勢的變遷與形成。5.搭建學習平臺。校本課堂重要的教育創新形式便是以創新學習平臺姿態,讓學生能充分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學校可搭建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中心,該平臺上師生可進行彼此交流互動。比如在進行評彈藝術的課程進度時,學生可在學習平臺上自主查閱相關資料,并將當代傳承人的信息加以了解,方便課程進程的順利開展,提高中職院校辦學效率。6.走訪民間藝人。讓學生的學習課堂不僅限于學校內部,聯系當地曲藝家協會,使學生有機會去近距離感受曲藝文化的魅力,通過民間藝人對學生的現場講課,體味原汁原味的民間曲藝,體味民間藝術的動人之處。例如請評詞藝人周少俊先生為學生們講一課,便能讓學生深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大家都深深為他的氣質、學識所折服。此外,接觸了現場藝術,能激發學生對曲藝演出的興趣,還可帶領學生去參觀一些民間藝人的演出。例如我們吉林市當地的曲藝演出團體———凇曲社,演出形式多樣,有相聲、評書、快板、單弦、變臉、魔術……可謂是精彩紛呈、好戲連臺。7.開設曲藝社團。依托學校的社團活動,指導教師開設曲藝社團,吸收曲藝愛好者進入社團,平時學習曲藝知識,練習表演作品,比如相聲、評書、快板等。在學校的文化演出活動中登臺表演,以演代練,如迎新演出,紀念一二九等活動。無論上臺與否,相信這都是學生在校期間重要的文體經歷,對學生個人性格、團隊協作能力等養成具有促進意義。8.培養曲藝興趣。為了將語文校本課程中完美融入曲藝文化,展開創新路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辦法便是讓學生在課程實踐中養成對曲藝文化的濃厚興趣,從根本上培養學生接受曲藝文化的觀念。曲藝文化作品中的人與事,無不投射出現實社會人生的縮影,其中浸潤著的深厚文化傳承與習俗理念、民族文化共同的心理積淀,都會以新的觀點、新的視野吸引學生,加深他們對民族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的感悟,提高其分析鑒賞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因此培養曲藝興趣并不困難,教師可將現階段中職學校的語文文學教育內容,與曲藝文化作品進行彼此融合,通過不同形式的曲藝作品,為學生營造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氛圍。

綜上,曲藝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雖然近年來的傳承力度、社會可見度均有所下降,但曲本中蘊含的道德、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將持續引導當代人不忘歷史、牢記傳承使命,將我國歷史文化進一步弘揚到教育領域。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觀摩曲藝曲本、分析曲藝文化、探究文化變革、搭建學習平臺、走訪民間藝人、開設曲藝社團等創新路徑,能在中職學校的語文校本課堂上培養學生對曲藝文化的興趣,讓學生尊重文化多元、增強民族認同,經由該種教育模式的優化,能創新語文課堂的開展,促進學生全面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覃容飛.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資源的創新開發與運用[J].職業,2020(07):89-90.

[2]陳爽.試論高等藝術院校中的曲藝音樂課程建設[J].曲藝,2019(08):38-41.

[3]楊澤松.本土文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大學,2019.

作者:王大壯 單位:吉林工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