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高校安全教育要素思考

時間:2022-02-17 04:05:30

導語:新時期高校安全教育要素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期高校安全教育要素思考

一、引言

做好高校安全教育,既是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維護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的積極響應,也是以點帶面,推動社會整體健康和諧發展的有效實踐,還是維護校園安全穩定,保障師生學習工作生活的必然選擇,更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師生成長成才的現實需求。如何做好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安全教育,是當前全國各高校都在認真思考和積極探索的重要命題。關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育學》和馮文全編著的《現代教育學新論》均提到“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對應地,安全教育則應該包含教師隊伍、學習人員、教學內容和教育方式。本文正是基于這四個基本要素,淺析如何做好新時期高校的安全教育。

二、完善安全教育教師隊伍關鍵是以人為核心

教師是指具有一定資格的從事專門教育活動的人,而在高校安全教育中,教師則是在安全知識、技能、文化等方面起到主導影響作用的人。[2]可見,“人”是教師隊伍的關鍵,這個“人”必須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必須具備扎實的學識和過硬的技能,還必須“接地氣”。過去多數課程設計者都有兩個“思維定式”,一是崇尚權威,即一定要聘請專家或領導,二是形式固化,即教師就應該一本正經站在講臺上。而在安全教育的實踐中,專家領導往往講得相對高遠而深奧,難以融入學習者的具體生活,如某群學生的思想行為習慣、某間教室宿舍的安全隱患以及學習者已經掌握的安全知識技能等具體問題,外請的權威學者并不熟知。可見,安全教育與意識、行為、生活緊密相關,那么具有一線實戰經驗的安全保衛干部或者與學生長期接觸的輔導員、班主任、團學工作干部等,顯然更具實踐優勢。從這些人中選撥一些骨干納入安全教育的教師隊伍,通過培訓著重提升其安全教育信念,增強其安全知識技能水平,讓其成為接地氣的安全教育“權威”,是以人為核心完善安全教育隊伍的可靠路徑。

三、組織安全教育學習人員必須堅持問題導向

第一,高校的每一名成員,既是安全教育效果的直觀反映者,也是學校安全管理服務的直接參與者,所以安全教育的全面覆蓋不應只是數量上的全面覆蓋,還應包括角色的全面覆蓋,即不能忽視教師與其他工作人員。[3]只有打破了身份局限,才能突破場合的限制,及時有效地開展安全教育,領導的講話、輔導員與學生的談話、公寓管理員的囑咐、黨團支部會議等也都可以變成一次小而精的安全教育課。[4]第二,許多高校已將教職工等納入安全教育對象,但卻未分類、無層次,常通過一兩次活動,將各種知識技能雜糅,一起灌輸給隨機參與者。但科學的組織不能只“打包銷售”——所有學習人員都應掌握的是安全防范知識和急救自護技能,而樓宇管理員、師生骨干等則可進一步學習應急救援,對于單位一把手、安全責任人、實驗室安全員等,還必須熟悉安全管理制度和責任體系等,這些不同層次的學習人員都應當有針對性地區分。第三,教育過程與傳播過程有著天然的一致性與相融性,安全教育效果也會在師生群體中無形傳播,學習者的示范效應不可小視,其輻射作用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實踐中,重點培養一些師生骨干或培育一兩支社團,讓其以點帶面,耳濡目染地開展以其為圓心的同事、室友、同學、朋友圈子的安全教育,不僅利于更廣泛地傳播安全知識,還便于效果反饋和對學習人員的跟進。

四、設定安全教育教學內容需要全方位把握

第一,安全教育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國安、消防、治安、交通、生活、自然災害等方方面面,但若事無巨細,糾結于面面俱到,總會顧此失彼,加之多數高校開展安全教育的時間和條件有限,教學內容必然要敢于舍棄。學習者知道的,盡量不講,以免厭倦,學習者不知道的,有些也要少講,避免為不安全甚至不法行為提供參考。取舍的實際是合理把握“多與少”,既不要奢望學習者主動記住過多,也不要讓教育承載太多,不能用課程和教學活動完全替代管理服務的功能。第二,隨著時展和社會變遷,師生面臨的安全隱患、威脅也悄然改變。宏觀上,中國高速發展所承受的國際壓力增大,社會轉型、矛盾日趨突出,由此產生的政治、生態、資源和環境等安全問題要求人們以教育的方式進行干預;微觀上,高校管理模式的改變、學生結構的變化,網絡對生活的影響,迫使人們對師生心理、社交、財產等安全要更加關注,這些新變化要求人們引征新時期的新實例,拓展和延伸安全教育的新內容。第三,安全教育的內容既應有原則性,也應有可操作性。以杜絕校園傳教為例,除講清“教育與宗教分離”“校園不允許傳教”等法規外,還可根據一些科學標準制定相應行為準則加以規范。如教育部某調研結果顯示,判斷學生是否為教徒的標準有三個,熟悉教義教規、定期參加宗教活動、自覺利用教義指導規范行為,第一、三個標準對應的情況很難干預,但基于第二個標準,高校可制定“三不”原則(即“本身無宗教信仰不參與;在非宗教場所不參與;不了解具體情況不參與”)引導學生參照執行,這樣,面對校園傳教,學生既有防范意識,又能把握底線,有章可循。

五、探索安全教育教學方式可以多維度入手

第一,形式可以改善教學效果已得到廣泛認同,但與其盲目地標新立異,不如回歸內容本身,緊扣內容主題設計切合實際的教學形式,比如講國家安全時,讓學習者假設自己作為間諜,根據反奸防諜注意事項去反推、想象如何完成策反任務,開展消防教育81頁)時,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比拼環節,讓學習者集體參與到必須依靠所學技能才能“存活”的“逃生大賽”中,都是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新形式。第二,當前,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模擬事故、逃生演習等諸多安全教育方面均有成功實踐,而移動互聯網的興盛也讓安全教育更加便捷高效,但部分高校也因此“對新技術過度依賴”或者“被新技術牽著鼻子走”。為破解這兩大難題,高校應以提高安全教育的效率為根本,建立科學的標準,評估到底“是否需要創新”、“如何創新”、“用什么新技術”,不能沒有條件也要“硬著頭皮上”。[5]第三,文化對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深遠影響,而“三觀”決定著“安全觀”,所以,樹立師生正確的安全觀,必先營造良好的“安全文化”。如若能將安全知識貫穿到戀愛觀里、應用到電商購物節中,或者將安全技能融匯到成長細節上、設計到生活情趣里……那不僅只是安全教育形式的創新,更是一種時尚的引領,安全文化自然也就形成。五、結束語高校安全教育是一個大局命題和系統工程,需要所有師生共同參與。做好新時期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一方面,應從四個基本要素出發,全面把握、與時俱進、多管齊下、落實改進;另一方面,也應由宣傳、統戰、學工、后勤、保衛等多部門聯手,共享工作經驗和智慧成果,一起出謀劃策,以安全教育為抓手共創和諧美麗的平安校園。

作者:許可 查國清 牛國富 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參考文獻:

[1]馮文全.現代教育學新論[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1-3.

[2]元林.影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傳播性因素及對策[J].社會科學家,2010(10):127-132.

[3]陸錦沖.關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內容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04):49-52.

[4]余冬燕.高校安全教育課程教學改革[J].輕工科技,2016(11):136-139

[5]湯繼承.當前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