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之以德治班探討

時間:2022-03-05 08:59:39

導語:班級管理之以德治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班級管理之以德治班探討

一、以德治班管理理念概述

(一)實行以德治班的必要性

1.傳統教育暴露出的弊端要求以德治班。

傳統教育僅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了所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教學內容以課本為主,較為抽象難懂,德育教育成了空洞的理論教育,缺乏感染力和影響力,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自身行為。《中學德育大綱》強調國家利益、愛國主義教育等,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脫離學生實際,學生難以接受。傳統的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成績為目的,輕視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而在進行德育教學時,教學方法陳舊單一,主要靠教師枯燥的講解,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不能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因此,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內化為學生的行為。

2.以德治班,順應時代的需要。

以德治班是素質教育的必要要求,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育學生成人,強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展,教育家林崇德指出:“德育教育為一切教育的根本和出發點,是教育工作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個教育工作的基礎。”[2]因此,提高學生素質首先從德育教育入手。以德治國思想在班級管理中的體現就是以德治班,旨在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遵守社會道德。目前,我國德育教育不被重視,班級作為德育教育的主陣地,要順應時代的要求,加強德育管理,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傳統班級管理模式存在諸多問題。

“人治”“、法治”都不是科學的班級管理模式,只有“德治”才能有效進行班級管理,影響以德治班實施的因素有:傳統班級管理不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職高的學生,處于青春發育的重要時期,心理逐漸發育成熟,可塑性非常大,他們易于接受新的事物。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通常根據分數的高低評價學生的好壞,管理手法多采用強制性的命令,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限制了創新性的發揮,不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班級管理效果欠佳。此外,處于青春發育期的學生,極易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因此要加強管理管理,倡導以德治班。

(二)班級管理現狀分析

一是師生關系不合理。大部分班主任把自己當做是學生的“家長”,只有少部分的班主任與學生建立了朋友關系,學生對班主任產生畏懼心理,師生之間存在隔閡,如果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師生關系處于一種信任、平等的狀態,所營造的輕松和諧氛圍必然產生良好的效果。二是班級管理缺乏民主。在班級管理中,不采納學生的意見,班主任一個人說了算,學生缺乏參與管理的積極性,班級沒有活力,學生被動遵守班級規定,不利于養成自我教育和管理的習慣,一旦沒有班主任,班級秩序難以維持。三是學生的團隊意識不強。班級作為一個團隊,需要具備凝聚力,這樣才能形成互相幫助、奮發向上的氛圍,才能有利于班級的管理。但是,目前大部分學生僅注重學習成績的提高和個體的發展,忽視了人際關系的交往和團隊的和諧。四是班主任缺少班級管理理論知識。班主任應具備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班級管理學等學科知識,但通常情況下,班主任都是由授課教師兼職,一方面學校不重視班主任崗前培訓,另一方面,受教學任務影響,班主任無暇顧及管理理論的學習,因此,班主任通常缺少系統全面的班級管理理論知識。缺少理論的支撐,管理方法不夠科學,學生存在抵觸情緒,班級管理效果不佳。

二、以德治班的實施策略

1.建立以德治班的規章制度。

學校制度是為了維護學校的正常秩序而制定的教育法律、行為規范、道德標準、習慣等的總和,是學校的“立校之本”。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以德治班也同樣需要制度作保障。建立合理的制度,涉及到每一位教師和學生的利益,要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在制度上多一些人文關懷,這樣學校制度才能得以遵守,才能做到科學管理。[3]

2.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是學校里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影響著班級的管理。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提高教師的工作熱情和責任感,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拉近與教師的距離,從而對教師的行為產生認同感,教師進行德育教育時,學生能夠自發的形成道德意識。教師要熱愛學生,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基本職責,要有愛的行為和情感,要以和善、鼓勵的態度對待學生,產生親和力。教師還要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自尊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這樣,才有助于進行班級管理。

3.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質。

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實施者,班主任的自身素質影響班級管理水平。班主任首先要具備廣博的知識,不僅包括學生的專業知識,還包括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管理專業知識。班主任具有淵博的知識,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和信賴,才能在學生中樹立威信,有助于進行班級管理。其次,要具備一定的責任感,要有愛崗敬業的精神,積極發揮主人翁作用。班主任還要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以自身的道德品質去教育學生,感染學生。要熱愛學生,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也是班級管理成功的秘訣。

4.形成良好的班級文化。

班級文化是班級成員在班級的運行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班級成員普遍認可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道德標準等。[4]具有良好的班級文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學風。班級文化反映了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趨向,因此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首先,班級制度作為班級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門,規定學生的行為準則,具有一定的規范作用。其次,良好的班級文化,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自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建立以德治班的規章制度,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質,形成良好的班級文化,可有效進行以德治班管理。本文觀點還不夠成熟,需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

作者:孫殿慧單位:內蒙古牙克石市高級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