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合作小組班級管理論文

時間:2022-04-17 04:24:33

導語:互助合作小組班級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助合作小組班級管理論文

一、研究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本研究能進一步豐富學生教育藝術寶庫,深化班級管理改革的實踐研究,有利于深入挖掘小組合作研究的資源。為學校班級管理模式的構建找到新的突破。

(二)實踐意義

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培養他們的責任心,使他們懂得做人、做事,有利于良化班風、學風建設;有利于理清班主任育人過程中的不良行為和價值取向,在破立中提高班主任育人水平。

二、互助合作小組班級管理模式的概念界定

互助合作小組班級管理模式是一種基于學生自我管理,以“互助合作小組”為基本管理單位,以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學習品質、各項活動、家庭與社區的表現等作為競比指標的學生間相互合作、相互競爭、相互促進的一種管理模式。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邀請教育理論

1968年,美國的威廉姆和貝帝首先提出的邀請教育理論提出了“尊重、信任、樂觀、有意性”四個核心理念。邀請教育理論認為學校教育應整合所有教育資源使之有效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學校的所有教育因素都具有親和性(邀請性),使每個教師和學生都能在教育活動中感到自尊、自信和有價值。

(二)人本主義理論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國出現的人本主義理論認為:人性本質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環境適當,就會自然地成長;人所表現的任何行為不是由外在刺激引起或決定的,而是發自內在、出于當事人自己的情感與意愿所作出的自主性與綜合性的選擇。

四、研究的目標、對象、原則

(一)研究目標

通過實踐研究,我們期待能夠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培養他們強烈的集體榮譽感、班級凝聚力,最終能夠讓他們在自我管理的過程中,達到全面發展。

(二)研究對象

高中學生在學習、生活、紀律、衛生、社區活動等方面的管理。

1.主體性原則。即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觀點,注重學生互助合作能力的培養。

2.目標性原則。即始終瞄準增強學?;盍?,提升學校管理水平,實現教學與管理雙豐收這一目標

3.應用性原則。即注重方法論的運用而不是空洞的說教。

五、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路徑和重點難點分析

(一)主要內容

1.互助合作小組的組建研究。我們初步設想,小組建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學生情況的調查摸底;

(2)不同特質的學生互助合作小組組建的策略研究。由于不同學生心理特點各不相同,要保證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通過組內學生的互助活動,共同完成學習和管理任務,就要尋找合理分組的組建策略。此項研究具體又包括:小組組員組合的原則、小組的規模、搭配、座位及分工等等。

2.互助合作小組長的培養研究。組長是小組的靈魂,是組內其他成員的標桿。他在小組活動中起著領導、組織作用。因此,選好小組長并讓小組長明確自己的各項職責十分重要。此項研究包括:小組長的條件、職責、產生辦法、工作的具體操作細則以及培訓制度建設等。

3.互助合作小組的考核評價激勵機制研究。我們倡導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社會做個好公民、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因此,必須將每一個學生在校、在家、在社會的各種表現綜合起來評價每一個小組。我們將對學生發展設置多維度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勞動實踐、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心理健康、學科發展等內容。與此同時多元化設計評價的形式建立一套以教師、學生、家長、學校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

4.互助合作小組管理中教師的角色與作用研究?;ブ献餍〗M管理,雖然強調學生的自主管理,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劈開教師的指導,忽視教師的作用。因此,如何讓每一位教師轉變教育教學的觀念,明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掌握互助合作小組的指導策略顯得十分重要。

(二)研究重點難點分析

互助合作小組是班級管理的載體和工具。其關鍵的點是互助合作小組的組建和管理。如何組建一支科學合理搭配的小組?如何制定各方面的互助合作小組的考評制度?如何培訓好小組長?這是本研究的三個重點問題,也是三個難點問題。另外,要賦予這項管理模式以生本化,也是本研究的重點和難點。教育教學改革向來會向傳統挑戰,這勢必會引起一些傳統習慣改變的陣痛感。這就要我們強化教育教學觀念的提升,切實抓好教師角色轉換工作。

六、預期價值

以往互助合作小組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在廣大教師的課堂中得到應用,作為班級管理層面的應用還是一項創新性的工作。其主要的特點是管理的對象由單個學生個體轉為群體,管理的任務下放給了小組組長和組員。其考核的領域不只是就局限在校園生活,還將考核的視野擴大到學生的社區生活,這將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新的嘗試,定能給我們班級管理的發展找到新的增長點。

作者:童銀芳單位:浙江省蘭溪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