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級管理策略研究

時間:2022-04-28 10:14:30

導語:高中班級管理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班級管理策略研究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基礎工程,以人為培養對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學生思想的,需要春風化雨,點滴入土;需要日久天長,潛移默化;需要無時無刻,無處不在;需要通過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開展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日積月累,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多方面教育影響的結果。

營造氛圍,潛移默化

文化氛圍對人的影響都不是強制的,有形的,很多都是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形成的。班級是教育的主戰場,與學生的成長密切相關。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健康、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作為班主任,要重視班級文化氛圍的布置,通過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學生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健康先進文化的影響,對學生產生潤物無聲的作用。如學生最怕寫作文,只要一寫作文,就成了學生的一大心病。要么翻看作文書,拿來主義;要么直接上網搜索類似的作文,復制粘貼,千篇一律,雷同率特別高。作文分數在語文中的比例很高,直接影響高考成績。于是我在班會上動員,讓學生集思廣益,找出存在的問題,辦板報,優秀作文展覽,中考范文展播,專門開辟一角,讓學生將課外書帶到學校,讓班級成為一個小小的圖書館,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增長知識,豐富語言。學生通過互相傳看,交流借鑒,整個教室內外都是關于如何提高作文的宣傳資料,每個學生或多或少都能受到這種氛圍的影響。于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班里看書的多了,貪戀上網的人少了,學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精心布置的班級文化,不僅美化了教室,對學生還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如果想要在哪方面教育學生,就要下大氣力做好哪方面的班級布置,孟母三遷的故事充分說明環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因此作為班主任,精心設計,用心布置,讓學生在積極的文化環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開展活動,體驗樂趣

適應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教學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動性,挖掘學生的潛力。中學生最大特點是好動,坐不住,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如果僅限于傳授知識,學生會缺少活力,因此就要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熱情,學習的動力,豐富精神世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豐富的文化活動,發揮文化對學生潤物無聲的影響。現在的學生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很大,絕大部分同學還能夠保持激昂的精神狀態,但也有為數不少的學生精神萎靡,自暴自棄。因此在課內課外組織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欣賞藝術表演、紅歌比賽,勵志歌曲,今天我最棒,清明掃墓,感恩節感恩,重陽節敬老院敬老公益活動,外出旅游觀光、參加體育活動,我為班級獻一計等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其中的機會,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在體會快樂的同時,得到真正的鍛煉,并要求每項活動開展以后寫出自己最大的感受,學生的作文水平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有內容可寫了。同時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活動多了,玩手機的少了,精神狀態改善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通過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能夠使他們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道德素養。通過這些活動,養成良好的習慣,讓他們感受正能量,減少負面影響,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愛心澆灌,茁壯成長

班主任的工作繁重瑣碎,學生個性鮮明,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反抗意識明顯增強,一個班級難免有幾個不好管理的學生,因此要增強班級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班主任做的最多的是用心與學生溝通,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感動學生,用愛心和耐心滋潤每一個學生的心田,促使他們茁壯成長。記得開學之初,剛剛接手高二年級,對這個班也不大了解,只知道這個班級不大好管理。第一節班會課,我正在講班級公約時,一個學生插嘴就說無所顧忌,我當時批評了他幾句,他馬上就頂嘴。這是在挑戰我嗎?幾十雙眼睛也都看著呢?做了這么多年的班主任,也掌握一些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是與他正面交鋒,還是冷處理,我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先把火氣壓下來,于是我說這位同學如果有什么不同的意見,下課我誠摯地邀請你來我的辦公室。后來我了解到該生屬于單親家庭,缺少母愛。于是后來我有意無意地都關心他,找他談心,鼓勵他,給他自信,漸漸地我的努力有了回報。作為一名班主任,愛心可以幫助學生。光有愛心還不夠,還要有耐心和細心。教育學生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要想得到學生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學生,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愛心奉獻給他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多些寬容,賞識、鼓勵、善待有缺點的學生,多給他們改正的機會,使他們獲得自信,健康成長。

總之,如今的中學生自主意識太強、個性太強,抗挫折能力差。作為教育者,就需要我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教育學生,要做到嚴愛并重,對學生加強品德教育,給他們正確的引導。生活處處是課堂,只要我們班主任心中有愛,通過一段時的養成教育,洞悉學生的心理,對學生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日積月累,和風細雨,定然潤物無聲。

作者:杜冬 單位:江蘇清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