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類專業創業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07 03:04:12
導語:社會學類專業創業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高校社會學類專業培養特征
社會學類專業以追求社會效益、實現社會公平為培養目標,重點培養學生掌握社會學的理論和社會調查技能,能夠從事社會及區域規劃、組織及行政管理,勞動管理與人力資源開發、市場調查與咨詢、發展項目評估等科研、教學及實際工作。人才目標定位與大數據運用密切相關,由于社會學的發展與現代化進程密切相關,因而成為近年來各種新興學科中發展最為迅速、最為活躍的一個領域。目前在西方發達國家里,社會學的發展已經成為僅次于經濟學的一門重要的社會科學學科。隨著我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社會變遷的加速、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各種新的現象、新的事物、新的矛盾、新的社會問題將出現,為專門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學創造了一個大好的發展機會。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的進一步開放,與社會學相關的產業也必然會進一步完備,從而使社會學的教、學、研、應用密切結合,迎接大數據時代的挑戰。
(二)大學生創業教育內涵
“創業教育”是由英語中“enterpriseeduca-tion”翻譯而來的,創業教育指通過開發和提高學生創業基本素質和創業能力的教育,使學生具備從事創業實踐活動所必需的知識、能力及心理品質,是未來的人應掌握的“第三本教育護照”。現代意義的創業主要是指創業主體為了盡可能地滿足自身需求,充分運用現有的知識、經驗、信息與技能等,通過認真思索、勇于創新、大膽實踐,創造新業績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創業素質的人才應具有的能力包括:創造力和創造精神、學習能力、技術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解決問題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銳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項目的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和獻身精神等。大學生創業教育應將創業精神、創業意識、創業知識、創業能力、創業人格以及開創型個性人才培養作為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根據教育對象分類實施。
二、大數據背景下地方高校社會學類專業創業教育的意義
在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正值轉型發展關鍵時期,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迫在眉睫。大學生在大學階段思維活躍,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擁有最優的學習環境和資源,是最具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群體。作為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承擔著實現創新型國家這一重要而偉大的歷史使命,基于此,正確、合理地發展大學生創新思維,科學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極為重要。
(一)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創新創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源泉和動力,也是推動國家經濟增長的中堅力量。隨著改革不斷深入,我國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還很多,其中最基本的長期制約因素就是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實現創業型經濟。在我國,小型企業和新型企業為我們貢獻了70%左右的就業機會,與此同時也對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創業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則是企業家的創意,創新與創業活動、創業型經濟的發展依賴于創業人才支撐,而創業教育的宗旨則在于培養創業型人才,在高校實施創業教育就是實現這個戰略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開展創業教育既是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又是有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
(二)是推進地方高校內涵發展的內在需要
根據地方高校的定位,人才培養應面向區域經濟。隨著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創業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要求地方高校建立創業型人才培養體系;地方高校應按照地方產業發展規劃,樹立新的人才觀和質量觀,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地方高等院校實施創業教育,適應社會經濟對人才的需求,符合教育發展規律,是地方院校彰顯辦學特色的重要舉措,也是地方高等院校內涵發展的內在需求。高等院校實施創業教育,讓更多的學生接受系統、正規的創業培訓,培養將來創辦企業所需具備的創業知識、創業技能與創業精神,為社會源源不斷地培育和輸送高素質的潛在創業主體,這既為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選擇,也是推進高校內涵發展的內在需要。
(三)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核心競爭力的現實需要
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在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不僅要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而且要培養其具有創新意識、創造精神、創業能力等創業素質,而創業素質的養成必須通過創業教育來實現。創業教育不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內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創新和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在未來的人才競爭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是至關重要的,高校的核心競爭力來自于培養大學生人文和科學素質、就業和創業技能、創新和創業精神的機制和能力。因此現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傳統的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具有本質區別,它更加重視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發展,重視對大學生進行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創業素質,培育大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精神、冒險精神和創業能力,進而促使學生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四)是緩解就業壓力、改善就業現狀的重要舉措
2014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727萬人,畢業生人數的驟增與并無明顯增加的就業崗位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必然會導致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地方高校社會學類專業整體專業性不強,就業渠道和途徑比較窄,社會公眾的認知度不高,就業比較分散,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類、專業調查類、營銷策劃類、人力資源類、咨詢文秘類等,而這些就業渠道可替代性較強。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從而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與就業觀念,對于大學生參與社會競爭、緩解就業壓力具有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
三、大數據背景下構建地方高校社會學類專業創業教育實踐模式
在大數據背景下,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和地方高校實際,針對社會學類專業特點,注重創業型人才培養理念,從目標定位、教學內容、師資建設、教學方式、保障機制等因素著手,構建地方高校社會學類專業創業教育“五化”實踐模式。
(一)創業教育目標去功利化
功利化培養是立足于眼前社會需求,培養創辦企業的投資人;而非功利化培養是立足長遠發展,培養具備創業素質的創業者。創業教育不同于傳授技術的職業培訓,也不應是直接指向培養企業家的功利性教育,而是兼顧創業意識、創業知識、創業技能、創業精神等創業素質的培養,即非功利性地培養創業者整體素質。創業教育也并不應只適應部分人群,而應是普適的,因為創業教育所培養的創業意識、創業品質及所傳授的創業知識和創意技能是處在任何崗位的人都需要的,因此高校在創業教育目標定位上應真正回歸本位。
(二)創業教育內容的層次化
在地方高校社會學專業開展創業教育應圍繞創業所需要精神、意識、心理、知識、能力等,構建具有地方和高校自身特色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針對不同層次和階段學生體現教育內容的層次化。將針對全體學生的理論性創業教育課程設置為通識性的創業教育、與專業相關的創業教育和針對性講座,該類課程重點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知識、創業品質、識別商機等能力;將針對創業愿望強烈學生的實務性課程設置為案例討論課程、商業計劃課程、實踐實戰課程,該類課程重點培養學生模擬實訓能力,為今后創業積累更多的經驗。
(三)創業師資隊伍的本土化
創業師資隊伍是完成創業教學工作的基本保證,也是促進創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支撐點。我國高校整體存在創業教育師資數量嚴重不足、質量欠佳、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地方高校表現尤為突出。師資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地方高校社會學類專業學生創業教育師資應立足本土,一是鼓勵現有專業教師或學工系統教師開展創業理論研究,不斷拓寬教師的理論思維和視野。二是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培訓發展戰略,建設一支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專兼職創業師資隊伍,探索建立聘用本地企業主和創業精英人士擔任老師、學校專任教師到用人單位掛職鍛煉雙向交流的循環機制。三是制定、實施創業教學師資發展規劃,在創業師資聘任、薪酬、績效、職級、保障等方面建立完善的配套措施,引導、鼓勵老師往創業實踐型發展,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不斷提高高校教師的創業教學實踐能力和學生創業實踐的指導水平。
(四)創業教育教學的體驗化
創業教育教學過程是學生內化的過程,重在體驗。要大膽摒棄傳統單向灌輸式教學方法,創業課程教師要大膽創新,勇于改革,積極引入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無領導小組討論法、情景模擬法、頭腦風暴法、實地調研法等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創業類學生社團的自主作用,通過創業沙龍、金點子交流、創業計劃展示、創業體驗、沙盤模擬等形式,促進師生互動。同時,我們也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高等學校創業教育體驗模式,比如KAB課程模式、公共選修模式、強化班模式、科技園模式、創業計劃大賽模式等。
(五)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多樣化
實踐平臺是創業教育實踐的一個重要載體,是實施創業教育的一個具體辦法。我們要盡可能地利用校內自身資源和校外資源,搭建多樣化創業實踐平臺,借鑒經驗,將校內“實驗室”、“創業孵化園”與校外“企業”、“非政府組織”等緊密結合,促成高校、政府、社會、企業在創業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緊密合作,建設一批校內外創業實踐基地,創建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區,為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開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平臺,服務于創業實踐的落實,推動高校成為大眾創新、萬眾創新的重要載體,促進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及成果的轉化。
作者:劉馨 帥彬 楊建 單位:樂山師范學院 中共樂山市委講師團
- 上一篇:創業教育知識結構實施策略
- 下一篇:大學生創業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