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業和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多元推動

時間:2022-01-25 08:53:11

導語:微創業和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多元推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創業和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多元推動

[摘要]微創業是拓展大學生就業空間的有益探索和嘗試。本文從微創業的產生及發展入手,分析得出微創業是契合大學生需求的創業方式。在基于對大學生微創業情況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政府、學校、學生三個層面提出推動微創業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微創業;對策

一、微創業的產生背景和發展

大學生是就業需求相當大的群體,同樣也是最具有創新與創造活力的群體。但由于經驗不足、資金短缺等原因,創業成功率還比較低。據統計,“2013屆江蘇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僅為2.8%,本科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僅為1.6%”。探尋適合大學生的創業新模式,突破大學生創業瓶頸顯得尤為關鍵,而微創業的到來,正是契合時代需求和大學生特點的創業模式,是有效提高創業成功率、拓展就業渠道的有益嘗試。2011年,創業網站“創業邦”啟動“中國互聯網微創業計劃”,首次提出了比較完整的微創業概念,并推出了所有項目與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和營銷手段相結合以實現成效最大化的“微創業”原則。近年來,國家對創業工作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我國創新創業環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創新創業生態體系不斷完善和優化。江蘇省舉辦的“創業微計劃大賽”、湖南省舉辦的“大學生微創業大賽”、吉林省舉辦的“全省首屆大學生微商創業大賽”、KAB全國推廣辦公室舉辦的“2015年大學生微創業行動”等各類微創業比賽層出不窮。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其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雙引擎”之一,凸顯了政府對創業工作愈來愈重視和支持。微創業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指規模微小、成本微小的創業,或是指在細微的領域開展的創業活動。它包括創辦小微企業、利用網絡平臺、微平臺如微博、微信平臺進行的創業活動、個體經營或兼職經營。它有著投資小、規模小、風險低、見效快、靈活性強等特點。隨著社會經濟和網絡媒體的迅猛發展,如今微創業多被特指為利用網絡進行的新項目開發的創業活動,其主要以網絡為平臺,與實體相結合,可移動性地實現銷售渠道新突破的小型個體行為。

二、微創業是契合大學生需求的創業方式

微創業作為新型創業模式,有其自身優勢,和大學生缺乏創業資金、社會實踐少但創新能力強的特點非常契合,是最適合大學生的創業模式之一。

(一)符合時代潮流

微創業是具有相當靈活性的新創業模式,可以借助移動互聯網開展創業活動,運用網絡媒體進行營銷。大學生是伴隨著網絡時代和手機媒體的到來成長起來的一代,在網絡運用上得心應手。現在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微媒介盛行,微傳播方便快捷,為大學生微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簡單易操作

微創業擁有著啟動資金小、對經營場所要求少、方式方法簡單、經營模式易復制等特點,正好能破解大學生創業中經驗不足、資金短缺、缺少場地等難題。低成本、低風險、低門檻使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能順利加入微創業的隊伍。

(三)創新創造性強

成功的微創業不僅僅是簡單重復別人的模式,更強調的是點子和創意,也就是需要創業者緊跟社會潮流,提出新穎的創業模式。而大學生是最具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業潛力的群體,他們容易接受新奇、個性的事物,大學生的青春和激情也讓他們能迸發出無數新內容,發現無數新商機。

三、大學生微創業情況調查

為了解大學生微創業的具體情況,筆者在常熟理工學院、蘇州大學、揚州大學,隨機選取大一至大四的學生200名,專業涉及理科、文科、工科。另外,隨機調查常熟理工學院已畢業學生100名。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94份,有效問卷率98%。本次調查主要圍繞大學生對微創業的認知,對創業政策的了解以及微創業開展情況、影響微創業進展的因素等展開。

(一)微創業認知情況

調查顯示,64.6%的學生了解微創業,僅有4.9%的學生完全沒聽說過微創業;76.5%的學生認為微創業有著良好的前景,僅有11.2%的學生對微創業持悲觀態度;17.1%的學生嘗試過微創業,35.4%的學生有想法或正積極準備開展微創業,26.5%的學生身邊人正在進行微創業,僅有19.8%的學對微創業完全沒有興趣;67.5%的學生表示可以很好地兼顧微創業和學業,僅有15.9%的學生表示開展微創業會影響學業。數據表明,微創業在大學生中知名度高、影響力廣,是學生群體普遍認可的創業方式。

(二)創業政策了解情況

34.2%的學生表示對國家創業政策不了解,熟悉創業政策的學生僅占到12.8%;45.2%的學生沒有接受過創業培訓,僅有29.7%的學生參加過專題創業課程或創業大賽。這說明,創業政策的普及以及創業培訓的開展還不夠。

(三)微創業開展情況

在有想法和嘗試過微創業的學生中,堅持下來的僅有2.3%,82.3%的學生中途放棄了微創業。對于微創業的失敗,37.7%的學生認為缺乏相關創業經驗,22.5%的學生表示父母不支持,希望有穩定的工作,19.8%的學生表示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14.5%的學生表示沒有良好的政策支持,5.5%的學生表示沒有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在“政府最應加強哪方面的創業支持”的回答中,51.4%的學生選擇了“資金支持”,19.1%的學生選擇了“專業機構服務支持”,17.5%的學生選擇了“政策扶持”,12%的學生選擇了“指導培訓”。以上數據表明,大學生微創業開展還不夠理想,亟待資金、政策、培訓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引領。

四、推動大學生微創業的建議和對策

大學生微創業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政府和高校扮演好自身角色,搭建各種平臺,整合多種資源,持久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大學生早日實現成功創業鋪好路、搭好橋,也需要大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培養創優創新能力,堅定理想信念,早日踏上微創業成功之路。

(一)政府:完善創業政策,搭建創新創業平臺

1.進一步完善微創業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在注冊登記、貸款融資、稅費減免、創業服務等方面進行扶持,制定針對大學生群體的優惠政策,與其他創業群體區別開來,將這種區別體現在享受優惠的門檻、范圍、力度等諸多方面,逐步建立普惠性的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體系。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減少微創業者因互聯網風險帶來的各種損失,為主要以網絡媒體開展微創業的大學生提供便捷的網上工商注冊服務、網上稅收服務等,同時規范其經營行為。

2.加大創業資金支持。整合財政和社會資金,為創業者提供場地支持、創業資助、融資支持、稅費優惠、培訓補貼、房租補貼等資金支持,延長稅收減免年限,提高政策的普惠率和資金的扶持度。特別是設立大學生創業風險基金和大學生創業啟動專項扶持資金,為創業失敗的大學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為開始創業的大學生提供資金支持。

3.建立創業孵化基地。政府要投入專項資金,建好大學生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如大學生創業科技園、集中創業區域、創業孵化基地等,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就業指導、政策咨詢、項目推介、獨立辦公場所等良好的軟硬件條件。可以配備一定數量具有相應專業知識、技能的管理服務人員,提供信息服務、項目開發、風險評估等“一條龍”全方位創業服務。同時,還可依托互聯網營銷專家、創業指導專家和企業高管等專業人士,根據創業不同階段的需要,為大學生提供創業規劃、產品選型、網絡開店、網絡營銷、企業管理等創業技能培訓和指導。

(二)高校:加強創業指導,提供優質創業服務

1.健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根據創業教育要求開設專業課程,將創新創業教育列為必修課,為學生講解新的就業形勢、就業政策,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形勢、就業政策、就業技巧及創業知識。同時,開設市場信息咨詢、金融支持、風險預警、創業心理疏導等同步配套課程,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其創業基本技能。

2.培育優秀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擁有一支業務強、素質高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是大學生實現成功創業的強大的催化劑,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學生創業指導服務專門機構,明確全體教師創新創業教育責任,組織教師參加相應的創業培訓和創業實踐,強化教師創業能力建設,并吸納創業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教師擔任大學生創業指導老師。同時,主動與政府和企業對接,采取“請進來”的方式,邀請優秀創業者、企業單位負責人、優秀校友等前來授課或擔任專業課、創新創業課指導教師,用現身說法和實踐經驗引導學生積極創業,并為正在創業或有意向創業的學生選定一對一創業導師,強化學生創業活動指導,避免學生走不必要的彎路、錯路。

3.強化創新創業實踐。以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為導向,鼓勵開展以移動互聯網絡技術為依托的特色專業化創業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省、市、校等各級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和創業培訓,有效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組織學生深入企業參加社會實踐,熟悉了解企業經營模式、管理方式等,這樣不僅為學生提供個性的服務、教育引導,積累創業實踐能力,還為企業提供了人才資源和科技成果等,將企業需求與學生條件進行快速配對,幫助大學生實現創業成果的快速轉化,提高他們創業的成功率。

4.重視創業心理引導。創業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簡單的培養商人、創業者,更不是教育追求財富的最大化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培養唯利是圖的人,而是以帶動學業、促進就業、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為己任,以培養人的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創業能力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基本立足點。因此,在把創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的同時,應重視對大學生的創業心理輔導,學校可以開設專門的心理輔導課或成立心理輔導室,特別重視創業者面對的心理壓力問題,讓大學生端正創業觀念,緩解心理壓力,保持較為樂觀、正確的創業心態。

(三)學生:樹立正確理念,用創新點亮創業夢

1.轉變創業觀念。大學生要始終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不要悲觀認為創業只是少數“精英”的專利,而應提高自身自謀職業、自食其力的生存能力,秉承吃苦耐勞的精神,主動深入城鄉基層、艱苦邊遠地區、中小微企業,通過創業學習和不斷實踐,積極尋找商機,敏銳發現市場,找尋適合自己的創業模式,不斷提升創業能力,從而適應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

2.堅持創新理念。微創業就是利用最小的資源,找到獨特的、最容易切入的點,把創意和商機匹配,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改變商品供給和消費方式,開發更多商業模式。因此,大學生需要時刻保持創新的頭腦,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在“微”字、“新”字上下功夫,不斷拓展創業形式,點亮創業夢想。

參考文獻:

[1]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江蘇省普通高校本專科畢業生就業、預警和重點產業人才供應報告[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4:191-193.

[2]吳曉義.微創業:概念、作用與扶持機制[J].廣東科技,2014(13):46.

[3]夏春雨.試論高校校園創業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功能[J].教育探索,2010(10):34-35.

[4]劉慧.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視閾中的政府職能轉變[J].中國會議,2010:50-51.

作者:顏井平 梁秀生 單位:常熟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