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探討

時間:2022-08-31 10:22:16

導語:初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探討

社會進步現代教育也在不斷的改革當中,對于人才的需求方向在改變,對此教育方向也在不斷的變化,新課標更要求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要求教師教育過程深入淺出并注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探索能力。本文將以初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方向教學來進行思考,正視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深入思考將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引入到初中地理課堂當中,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傳統的初中地理課堂大部分都是以理論為主,課堂內容容易讓人昏昏欲睡,很多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集中到學習當中。在新課標中更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調知識的實踐性,課堂模式引入“生活化”,讓學生感受教材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知道所學知識實用性,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1“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重要性體現

要想實現地理教學的生活化就要對生活化的體現有明確的認識,因此我們首先分析其在教學中的體現,以便更好的采取教學措施。

1.1“生活化”教學結合實際提升知識實用性

地理知識可以說是最貼切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接觸到不同的天晴情況,同學出去旅游是可以發現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各不相同,另外對于勞動人民來說糧食的種植也與氣候土地情況息息相關,而這些知識在初中地理教材中都有所體現,因此,在地理教學當中應該結合生活化現象教育學生培養學生對于環境、氣候、地域的認識,引導學生提升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并且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了解自己學習地理知識的意義,也能夠對地理知識的應用價值有一定的了解,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有動力和信心,對地理知識和地理體系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掌握。這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有目的的對知識進行學習和探索,通過了解地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而使學生產生更加豐富、完善的思想體系和地理思維。

1.2“生活化”課堂容易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

傳統課堂教師一板一眼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下學生,在傳統課堂中很多學生對于教師一味的灌輸知識的方式感到無趣,從而無法專心上課;另一方面,教師一套一套的知識理論讓學生產生與自身無關的錯覺,進而失去了對于地理知識的興趣。因此,教師有必要對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進行合理、適當的創新,使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融入到地理課堂中,使學生能夠擺脫過去死板、枯燥的教學模式,形成靈活、生動的學習思維和學習習慣。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教學能把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到課堂中,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課堂上認真思考生活中遇到的現象與地理相關的例子,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易于接受所學知識點,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使學生能夠充分期待每一節地理課堂的開展。

1.3“生活化”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生活化”教學主要的方式是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現象與教材內容相結合,讓學生易于掌握其中理論知識,便于學生提升自身的生活實踐能力,實現最終的學以致用。這是因為生活化教學能夠將抽象的文字具體化和生動化,使學生在理解的時候能夠將這些知識點有效的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使學生逐漸產生生活化和實踐化的思維,使學生能夠有意識地對理論知識進行應用和落實,使學生在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時,能夠通過自己的聯想,結合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刻的體會到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意義,以及地理知識對我們日常生活所起到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時,能夠有目標的對知識進行掌握和理解,使學生在課堂上或生活中能夠有較好的思想基礎而進行不斷地探索。因此,生活化教學能夠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這對于學生往后人生有著重要意義。

2初中地理課堂引入“生活化”教學的思考

做好“生活化”教學要從課前、課中、課后做好相關教學設置,在結合教材的前提下盡可能的聯系當下生活背景,讓地理知識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不再覺得學習地理沒有用處。具體的做法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去考慮:

2.1深挖教材,將生活化環節導入教案設計

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模式,首先要思考的是教材與生活結合,利用生活實例來傳輸地理知識,集中學生學習注意力,使學生能夠將生活中的現象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相結合進行學習和思考,還能夠使學生從新的角度對地理知識進行探索,并且能夠通過這種方式產生新的想法和觀念。在這一過程中,為了使教學效果更加的明顯,教師可以將生活化的教學環節與教材中的內容相結合。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將生活化的內容進行適當、合理的滲透,使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更加得豐富、合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進行《天氣和氣候》這一節課備課時,在講解理論知識前教師先列舉幾個生活中與天氣、氣候相關的例子,然后分配十分鐘左右時間讓學生講解自己生活當中遇到的天氣現象,提問學生平時是否有看天氣預報,相同城市是否會有不一樣的天氣情況,同一地點是否也有不一樣的天氣情況,天氣變化對于日常生活的影響等等。通過教師深入挖教材,尋找教材中與生活相關的點,并列舉實例讓學生認識,進而激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思考自身在生活中遇到與地理知識相關的現象,加強了學生思考能力,實現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通過舉例的方式,使學生能夠自發的、主動的對知識進行思考,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以及良好的學習態度,通過學生不斷地思考和探究,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聯想能力。另一方面,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能夠從點到面的認識地理知識,使學生能夠將單一枯燥的文字變為畫面,將地理知識變得立體化、直觀化,扎實的掌握好與生活相關的地理理論知識。

2.2設定生活化問題,課堂上增加與學生互動

傳統初中地理課堂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一小部分時間是學生在做地理習題。在不斷發展的社會當中傳統的課堂讓學生的學習效果愈發不理想,純理論講解顯得空洞乏味。因此,教師應該加強課堂互動,從學生感興趣的方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能夠通過課堂看世界。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學,問題的引入分為兩種方面,第一方面是在課堂前進行提問,第二種方式便是在課堂內進行提問,若是教師在課前進行提問,所提出的問題便要具有趣味性,能夠起到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要講述的內容進行有效思考的作用,并使學生在面對教師所提出問題后對課堂學習產生好奇和期待。例如,教師在講解《人口與人種》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向學生提問世界上所包含哪些人種,并讓學生將其顯著的特點進行描繪。通過這種讓學生親自動手繪畫的過程,使學生有效的將理論知識進行落實,并起到預習的效果。若是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提問,那么就需要教師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深刻的剖析,設計出合理的問題,并在恰當的時機進行提出。例如在《認識國家》這一節課中教師可以提問,如果要去旅游的話學生會喜歡哪一個國家,如何去,為什么喜歡這個國家,這個國家有哪些著名的東西等等,使學生能夠結合自己所了解的情況,與同學和教師進行討論。最后教師從學生回答尋找切入點去引入國家人文、地理位置、天氣情況、什么時候去會是最美的等等,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開展一次想象的環球旅行將各個國家的特點、人文、著名景點、季節變化等等串聯起來。如此一來開發學生的想象能力,激發學生對于各個國家的認識。教師也能讓枯燥的課本知識變得靈動,讓學生在上完地理課之后仿佛實現了一次環球旅行一樣,將課本的知識轉變生生活經驗與認知。通過學生的想象力在腦海中形成一副美麗的畫面,讓地理知識能夠輕易的深記腦海。

2.3引導課后學生探討生活中的地理知識

初中地理課堂中講授的地理知識教師要讓學生能夠聯系自身實際的生活背景,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后應該利用好生活化教學方式,拓展課后探討課題,帶領學生觀察生活,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探討能力,進而提升理論知識的實用性。例如在講解《氣溫和降水》這章節的時候,教師有必要去組織學生開展相關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觀察和記錄,使學生在課下能夠在小組內實現共同學習,使學生在課下也能夠擁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實現將地理知識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相聯系,并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通過對降水與氣溫所記錄出的結果,而共同對其進行分析和探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進行合理的分組,因為實踐活動是在課下進行,教師有必要讓住得近的學生為一個小組,并且在一個組內需要有實踐能力較好、觀察能力較好、對數據敏感的學生,只要這樣,才能讓實踐活動得到順利的進行。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做記錄,設定一段時間記錄自身生活的環境當中降水情況和氣溫情況,引導學生詳細記錄以及觀察降水前后天氣變化情況、氣溫情況以及降水情況,當學生有了相關的數據記錄之后,教師要讓學生自行總結分析氣溫與降水之間的聯系,開設一個課時讓學生進行總結和分析,并進一步講解氣溫與降水的特點與關系,讓學生能夠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教師還要在課堂上讓學生將自己所記錄的數據進行展示,并將所得到的結論進行說明和解釋,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分析過程進行修改和完善,使學生能夠在實踐過程中發現自己對知識在理解和掌握方面的不足,使學生能夠在不斷地完善和改進中得到進步和發展。這種方式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展示和評價學生的實踐成果,來使學生在進行活動時更加的認真,并且教師還有必要從學生的動手實踐中慢慢的將地理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實踐到了生活當中,進而實現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學生也可以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當中遇到的地理現象,最終實現學以致用的理想教學效果。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將地理課堂“生活化”是一個必要的趨勢,要求教師對此進行深入思考,仔細觀察生活中的點滴并將其與地理教材結合在一起,由淺入深的傳輸知識,讓學生意識到知識的實用性,并逐步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思考以及實踐能力。對教師學校來說也能更好的保障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實用性人才。生活化教學方式的落實也是對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一次突破和創新,促使我國的地理教育得到不斷地發展和進步。

作者:張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