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時間:2022-09-14 10:05:56
導語:初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目前我國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生成為具有綜合素質的教育人才成為了目前階段教師教學的主要目標。在初中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作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教師一定要發揮出學科教學本身所具有的深度和廣度,給學生帶來更加優質的教學課堂。所以教師一定要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從而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策略。地理的教育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自身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在培養學生全局能力上也起到十分全面的促進作用。所以本文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如何在初中地理學科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構建更加高效、高質量的課堂,并提出了以下幾點解決策略,以供參考。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不僅是關注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能力,同時也關注學生對學科核心能力的掌握以及各方面綜合素質的發展,還包括情感態度、在未來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等等,所以學生不僅要提高自身的學科能力,同時也還要形成自身適應社會發展和可持續進步的能力與品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更關注的是教育過程,而非教學結果,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個人情懷與修養,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各方面素質的綜合提升。教師一定要重視地理教學,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調整教學策略,設計教學方案,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地理學科對學生的教育教學的促進效果。
1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含義
核心素養是指培養學生在基礎知識之外的綜合能力,而在地理學科中的主要體現是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掌握學科的基礎目標,培養學生相關知識,使學生掌握地理的基本學科能力,學會讀圖識圖,在地圖上獲取相應的地理信息,也能做到在遇到實際教學問題和生活問題時能靈活地進行運用,培養學生的地理意識。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使學生在地理思維的基礎之上,實現地理實踐能力的提升,可以在真實的社會情景之中進行背景調查、鄉土風情的民俗考察等實踐活動,掌握生存素養,這樣的地理教學意識會使學生在面對實際生活中的不可抗力因素時,保護自身。可以正確的對影響人類生活的因素進行分析,評價其危害等級,從而做到趨利避害,掌握生存技能,以提高個人的生存指數,做到力所能及地改善環境。最后,教師可以在初中教學中為學生開展一些地理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學生產生對家鄉、對祖國的依戀和歸屬,更大程度地來講,使學生可以積極的了解全球的發展態勢,從而對各國的傳統和文化有更強的包容性,培養學生的全球發展意識,這對促進學生國際理念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2.1豐富教學活動,提高實踐能力
在初中的地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科實踐能力是指學生具備在社會和鄉土之間進行戶外考察、社會背景調查、實踐操作等真實的實踐活動的能力,具有較高的行為和行動能力,有著適應社會生存的地理思維。所以,在教材中可以將地理知識有效的劃分為三個部分,就是活動、文字以及圖像,這三個部分簡單地來說可以看作是對整個地理知識的匯總。其中教學活動的設置是對地理教材文本的拓展與延伸,是對文本中圖像的補充與完善,教師在教學中有效的設置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在更加具體、系統、生動、真實的環境中啟發自身的思維,拓展自身的視野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來鞏固自身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增強學生探究地理知識的熱情,掌握地理思維,學會如何站在地理學科的角度來觀察社會現象和地理環境。所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調整教學策略,轉化教學方法,以更加多元化的教學形式豐富學生的學科內容,以提升學生在初中地理教學之中的參與感。教師也可以采取一些讀圖識圖的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對于地理各類型圖的讀圖和分析能力,使學生可以根據地圖來總結地理現象所分布的規律以及它們形成的原因,形成學生的地圖思維,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實現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例如,在近年來非常火爆的東南亞旅游行業,教師可以根據東南亞旅游行業的一些旅游路線,來為學生引出相關的東南亞的教學課程,使同學可以在旅游路線的推動之下來學習當地的地形圖、政區圖等。這樣的教學過程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對于學習更感興趣,跳出了原有課堂的枯燥感和乏味感,給學生以更新奇的學習體驗。而且旅游行業會更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更有探究欲望,從而開展更加深入地思考,會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踐能力。所以教師以豐富的教學活動抓住學生眼球,根據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內容,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鞏固已有的地理學科基礎知識,實現舊知識與新知識的有效串聯,從而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空間,提升實際操作能力,實現在新課程改革下地理教學的基礎目標。
2.2梳理課堂問題,建立人地協調觀
在初中時期,學生的地理教材內容是教育部門根據社會發展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而精心制定的文本教材內容,對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所以在初中時期,地理教師一定要立足于教材內容,深挖其中的關鍵點,為學生提出更有建設性的信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探究。教師為學生提煉重點內容,并提出導向性的教學問題,使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之下更為深入地開展教學自主探究,從而不斷的完善和完整自身的知識體系與架構。教師在此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這是在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是指在開放性的思維角度之下,人們可以更加系統而全面地去了解地理學習之中的事物,從而對地理現象有更為深入的探究,以形成穩定的地理品質以及地理思維能力,可以使學生對于身邊的地理事物有更加細致的分析與觀察,從而進行整合,再進一步的預測接下來所要發生的地理現象,正確的認識社會活動對于地理現象的影響,明確人類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對于自然和地理環境所帶來的后果。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會明白人地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二者之間既可以和諧共生,但同時也存在矛盾,而一旦兩者爆發矛盾,那所產生的后果將是不可預料的。所以在此基礎上,教師培養學生完善的人地協調觀會使學生有更為深入的領悟,這發揮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可以通過創造性的思維去解決在實際生活中的地理問題。所以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的關鍵點,結合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地理問題,為學生展開教學任務,從而引發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思考。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身的看法,以提高學生在地理教學課堂之中的參與程度。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天氣和氣候”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時就可以為學生總結知識點,歸納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教學問題,使學生先學會分辨天氣符號、衛星云圖,再結合全球氣候變暖這一世界性的問題進行深入地探究,使學生從地理的角度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氣候變暖?又會對社會生態環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使學生從專業性的視角去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樹立起人與地球和諧發展的可持續觀念。
2.3完善地理知識體系,養成綜合性思維
在初中時期,教師可以發現地理知識的每個知識點間都是相對獨立的,但是這些知識點內部之間又有著復雜的聯系。所以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教材中的地理知識有效連接,為學生轉化為更加具體形象的樹形結構,使學生可以通過三維和線性模式對整個地理知識有更加清晰的理解,從而建立起更加完善和系統的知識架構,以便于學生明白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實現對復雜的相互制約的演變規律以及地理現象的發展過程的總結。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香港國際樞紐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將香港作為整個大樹的樹干,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將香港地區的經濟和地理狀況作為兩條樹枝,將香港地區的地形、氣候、位置以及地理面積等按照類別劃分到相應的地理狀況的樹枝上;再將經貿中心、交通服務等部分劃歸到香港的經濟概況的樹枝上,使學生可以對香港地區復雜的各類地理條件以及地理知識有更加明確和清晰地整理,對當地的地狹人稠有更加具體和直觀的掌握。這樣的做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歸納能力,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實現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為學生創造性地開展地理教學打下堅實而穩定的基礎,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更為穩定的綜合性地理思維。
3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階段,作為學生能力發展的最為關鍵的時期,如何開展教育教學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也為教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所以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觀念,跟上時展的步伐,為社會培養新時代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立足于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深度挖掘教材內容,調整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帶來更加多元化和多樣式的教學課堂。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學生豐富教學活動,旨在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形成地理思維。教師挖掘教材內容,提煉有效信息,為學生梳理教學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建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養成綜合性的地理思維,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掌握相關地理知識,同樣也掌握適應社會發展的地理能力,獲得建設性的學習方法,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實現現代教育的基礎目標。
作者:吳霄
- 上一篇: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績效管理及建議
- 下一篇: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