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臺灣技職類大學創新教育的思考

時間:2022-10-10 04:41:42

導語:對臺灣技職類大學創新教育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臺灣技職類大學創新教育的思考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發展創新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被凸顯出來,技職類大學的創新教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實際課題。我國臺灣地區高校這類教育開始比大陸早一些,在政策的制定、教師的培養、課程的設計等方面有一些經驗可以借鑒,能給我們一些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臺灣技職類大學創新教育;方法與啟示

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新引擎中“大眾創業與萬眾創新”的創新型經濟被認為會起到關鍵作用。在這個大環境的影響下,高校做為人才供給方就理應成為創新人才的孵化器。以“創新、創造、創業”為核心的“三創”教育凸顯出來。應用型高校在這種前提下如何培養腳踏實地的創新人才就是一個重要課題,我國臺灣地區技職類大學借鑒德國模式形成,采用學術與應用雙軌制教育體系,在應用型大學創新教育探索中要比大陸早一些,也有一些成功經驗可借鑒。

一、關于臺灣地區推行創新教育的認識

(一)創新教育在臺灣的發展

臺灣地區技職類大學的創新教育于1998年開始,在大學通識課中列為必修重點課程。于2000年開始由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推動《創造力與創意設計師資培訓計劃》;經濟主管部門推動《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創新能力培養計劃》;2001年第六次臺灣科學技術發展會議推動《加強創造力人才培養》;2002年臺灣公布《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確定力的這類教育在臺灣的地位,隨后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就開始有計劃推動2002-2005《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劃》[1]。這一系列計劃不僅僅是針對大學,而是針對整個國民教育提體系來實施的。這一切積極推動臺灣高校的創新教育。

(二)朝陽科技大學創新教育的形成

朝陽科技大學2009年全校開始推動該項教育,雖然相對較晚但也并非一蹴而就,分為規劃、籌備、啟動、實施等幾個階段,自上而下建立了一整套操作體系。首先是對學校各種資源的摸底工作,包括教育教學、教師科研、服務社會等多種方面;其次是進行校級頂層設計,包括制定政策、規劃教學和培養教師;再次就是教學實踐,包括課程規劃、編制教材和教學方法探索等。最終基本形成朝陽科技大學的創新課程體系,從規劃、制度建立、教師培養與進退、校內外講座活動、跨領域精英班、參加國際發明創新大賽、成果轉化、指導創業、育成中心等一整套創新教育過程。朝陽科技大學這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也是在3-5年內不斷摸索而形成,每年根據實際運行情況進行微調,不斷滿足社會需要。

二、創新教育的計劃與方法

技職類大學進行學生創新培養重點在就業競爭力。它培養的是生產前段知識分子,這類人能夠直接接觸生產一線,創新表現往往能夠改變生產模式,調整生產順序和改造生產工具等創新活動,同時也表現在創新設計上。由于臺灣職業類教育能夠實現中職、高職、大學和研究生一系列上升通道,保證了職業類學生的基本素質,能夠在一線工作中有足夠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他們創造解決問題能力成為一種獨特競爭力。未來高校競爭核心就是學校人才培養特色的競爭,誰能夠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取勝,這就是朝陽科技大學不斷推動的創新教育。

(一)頂層設計

臺灣朝陽科技大學是一所私立技職類大學,學校有本、碩、博培養能力,有在籍學生約有17,000人。學校有專職教師394人,其中博士以上學位300余人,海外博士150多人,博士率為88.58%,擁有5個學院,20多個專業和一批研究所,是全臺同類院校中的佼佼者。針對不同專業所面臨的產業都有所不同,覆蓋面可謂廣泛。

1.學科創新認識

首先對全校資源進行剖析過后開始全面推動,按照社會需求分析自身能力,院系專業再對應新產業。這種對應有著挖掘自身優勢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例如:設計學院對應文化創業產業、旅游產業;理工學院對應生物科技、綠色能源;管理學院對應旅游產業等。根據對應關系后再根據學科之間的特點,對創新教育進行大類劃分,即科技教育、培訓學習教育和人文教育為核心的三大服務方向,最后是面向社會的應用服務教育,確立創新教育以營造校園創新氛圍;激發全校師生創新潛能;規劃全校創新教育;辦有特色創新教育為基本目標,這樣的創新教育內核即在朝陽科技大學形成。

2.機構推進與環境建設

成立創造力教育推動委員會,校長及各部門領導參加,同時邀請全臺在創新教育教育方面的學者專家參與;成立教師與課程群的規劃委員會,設立獨立辦公室負責教育訓練、專業整合、人才培訓與推廣宣傳;在學校各處室成立相關配套科室;教務處成立創造力教育中心,推動課程的開出與創意競賽的開展;產學合作處成立創意與創業中心負責創意發明創意的開發與指導發明創造進行成果轉化,在設計學院成立創意設計中心負責創意設計的專利化與跨領域的設計教育,建立起完整制度化架構體系。進行硬環境建設,學校院系要有學生開展討論教學的場所,圖書館與公共資源都相應的為創新教育提供平等良好的設施環境保障。無論是教室還是走廊等公共空間沒有白墻的出現,都是標識明顯帶有設計感和指示感的彩色空間。具體環境中會出現創新教育的基本構成、發展規劃、空間使用功能與成功的創新案例等等,在環境中不斷鼓勵學生能夠努力開發思維。在圖書館與具體院系都設有專門的研討室或研討空間供學生進行團隊討論,空間中設有白板、桌椅、投影等基本設備,教師與學生平等條件下可以讓每一個想法都有發言說話的機會才是創新的基點。

(二)教師的培養

創新教育開展關鍵的因素是教師,首先是形成氛圍,邀請全臺來自生產技術一線的專家、業界精英開展每學期4-6場講座,讓全校教師對此類教育有所認識。要求全臺灣創新教育領域先進學校的核心人員進行講座,在不同方面借鑒各校辦學經驗,在全校教師中形成一種創新對創新教育的思考,從而改變教師授課的內容與方法,提升全校教師對創新教育的認識,促進教師在教學模式上的轉變。其次是在全校教師對創造新教育有了一定的共識基礎之上,由領導推薦和自愿報名兩種途徑產生20-30名教師被稱為種子,目的是通過專家輔導、討論教學、工作室培養等幾個環節,讓種子教師與專家精英探討講座交叉進行,提高教學能力。為下一步形成朝陽科技大學創新教育課程體系與系列創新教材打下一個基礎;再次是開發教材,教師掌握教學的方法策略同時開發創新教育基礎、專業領域創造力課程、垮專業整合課程等教材。教師從“教師培訓-學生教學-教師教學”三個階段過程中建立起教師的競爭與進退機制,這保證了教師的質量和課程的質量。

(三)課程的開設

創新課程共分為三個階段,其一是概念,主要在通識課程中開設基本創新課程,授課形式以創新講座為主,講座教師由種子教師與校外專家輪流開展。課程為必修課程要求全校一年級學生都要參加。其二是實務,主要學習創新的方法與應用。課程為選修主要開設在二年級,課程中產生的“金點子”參與學校組織的“創意好點子”大賽。其三是專業整合,主要學習創意與創新的應用。課程為選修開設在三年級,產生的成果參與各類國內外創新的競賽。眾所周知具有創造力的學生應該是廣泛的培養重點選拔的精英教育。大四在設計學院開設跨領域設計精英班,由設計學院組織實施的特色班級課程代替設計學院的畢業專題,班級的目的是提供跨領域設計整合人才培養,目標是參與國際4大設計獎,提升國際設計競賽與發明成果能力。其導師都是在自身設計領域有著影響力的校內外杰出代表組成。同時開設課程《跨領域設計》,主要是指導學生開展跨領域的創新應用。朝陽科技大學的創新課程從全校的新生必修課到最終培養創新創造精英的過程讓我們看出這類教育在大學中存在的價值,要有普遍的培養意識和重點突破的機制。(四)成果臺灣朝陽科技大學在這樣一系列的創新教育中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其中成果以參加全球主要的發明展最為耀眼,學校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所有的費用。

從2011年起學校推動校內的創意大賽,從中篩選出優秀的作品指導參加世界級的展覽,2012年有參賽作品1322件,其中6件作品參加了國際大賽;2013年有參賽作品1322件,其中5件作品參加了國際大賽,連續7次的這種校內大賽激發全校學生的參與熱情。2011-2015年學校參加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馬來西亞國際發明展、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意大利國際發明展等一系列的國際發明展,共入選作品163件,獲得金獎54件、銀獎71件、銅獎28件,共獲獎合計193項,其中設計學院跨領域精英班連續多年入圍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這一切成果可以看出這一系列的創新教育是有成效的,是值得借鑒的。

三、啟示

(一)頂層設計與監控調整

我國社會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轉型期,創新教育成為了應用型高校教育功能的重點之一。應用型高校的定位決定著服務范圍與創新高度,注重區域經濟發展與解決應用上的創新是我們這類高校的根本任務。臺灣經驗告訴我們創新教育必須要有精心的頂層設計,這樣可以在短期內集中必要的資源。

1.制度優勢

教育管理體制是有優勢的,能夠集中資源財力去進行規劃,自上而下設計至關重要。在學校層面上設定專門機構,在各管理單位與教學單位設立相關責任人,統籌全校各院系,學科協調發展。在制度建立與人才培養上都要看到創新培養目標,要合理規劃課程體系、適合轉變培養方向,讓學生有多元化發展可能。我們存在集約上的制度優勢,但是在要統的過程中適當放,這樣才能激發內生動力,讓創新之花生根發芽。

2.環境建設

“創造性的培養需要良好的環境,就像大自然的花草一樣,需要環境提供適宜的溫度、濕度等條件才能茁壯成長”。硬環境建設在近些年已近成為我國高校發展中的強項,比較臺灣高校來說,大陸高校在學校面積與設施上都有很大提升,在很多硬件設施上往往超越臺灣高校。“創造性人才的成長需要民主和諧的文化環境、教育環境、社會環境和資源環境等”。環境建設并不光是一個園區、一棟大樓、一個教室,是一個立體的環境建設,校園的創新文化環境、平等發言的教育環境、敢于讓一個無厘頭問題得到公正研討機會、學生與老師之間平等發言討論等等都是環境的一部分。硬件環境、人文環境、制度環境、教學環境都能左右創新教育的成敗,因此要進行立體化環境建設。

3.適時調整

應用型高校的核心是應用,當今我國產業升級的核心問題是創新,我們在進行創新教育的過程中也用該有創新型的制度、創新型的方法,做到根據需求適時調整每個環節,讓目標導向更為直接明確。要深刻剖析自身特點和能夠為社會服務的范圍,在創新服務“點”上尋求突破。學校整體實力在教育與服務、創新與創業、就業與產業三大方面具有哪些優勢,有目的有階段的適時適度的調整教育的側重。同時還要制定階段性的目標和政策機制,這一切都是保證創新教育推進的重要手段。社會在高速發展,產業革命每天都在進行,我們的高等教育一定要跟上社會需要不斷變化發展。

(二)教師培養與課程面向

任何教育最終都要落實到教師、課程和學生上,這種技職類高校的創新教育首當其沖的就是教師的選拔與培養上,只要有激勵、有進退才能將優勢資源留在隊伍里發揮作用。技職類專業教師不但自身應具有至少3-5年的行業企業工作經驗,而且還要隨著行業發展變化趨勢不斷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增強自身實際操作技能,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以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教師的培養應當具有兩方面的考慮,其一是借助外力,尋求專家學者進行定期的講座、交流和到生產一線,其二是就是內部交流與研討。這兩種形式都要在每個學期有計劃的開展,并根據自身學校現狀,編制教材。教學方法上應當打破傳統的模式,尋求能夠釋放思維和創造的新方法,將課程內容變得具有研討性。在學校建立創新課程體系覆蓋整個大學,從普遍的創造思維訓練到專業性的創造力思考都應當滿足不同年級的學生需要,創新的成功不是每個學生都可以實現的,但是課程最終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受益。社會的發展要適時地調整課程的內容,要分階段解決創新、創造與創業之間的關系,要有大量的講座和比賽機會來充實內容。

(三)重點學科帶動與交叉產生合力效果

重點學科建設是一所學校的驕傲,為了打造它往往集中投入資源進行建設,這類學科無疑成為了學校的重點。創新教育往往都是交叉產生的合力效果,挖掘學校資源,將創造性較強的專業院系確立為重點突破學科,這樣可以集中力量突破,同時也要試點將1-2各專業學科進行交叉教育,這是一種思維上的絕對碰撞,不一個問題在不同學科背景下的思維往往產生不同的結果,能夠覆蓋一般性的思維盲區,這些往往是創造的開始。我國藝術設計類專業與管理學專業在應用型高校的廣泛設立成為了有力的基礎,設計學科與管理學科的結合往往能夠帶動創造思維到產業手段的兩段式結合,能夠產生“創新-創業”快速轉換,這一類的學科相結合,由易到難、由兩學科到多學科的交叉會產生很強大的創造力。

(四)成果的積累與轉化

創新教育成果多種多樣,短期成果多表現在創造性思維下的創新行為。縱觀各類高校無不把專利創新與比賽創新作為重要指標,在設計類學科與管理類學科結合下這種積累成果是必然的。但是要把這些成果進一步轉化為市場需要的商品和學生教師創業的資本就需要不斷學校支持和鼓勵。鼓勵教師學生的創業行為,要建立師生的這種創新展示平臺,讓校內外市場都能看到成果,不斷評估創新產品的市場可行度,用營銷手段促進其市場化。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兩岸教育差距在不斷縮小,在面對未來挑戰時兩岸高等教育幾乎同時面臨一些相似情況。創造力教育在臺灣開始的要略早一些,也有相當多的探索和實踐值得借鑒,但兩岸都要根據自身實際發展狀況來適應自身的經濟發展,大陸在未來幾年的大環境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全社會共同努力下將不斷的推動經濟的轉型發展,我們需要創新和創造性的人才,應用型高校要在這樣的大環境中不斷培養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龍安.臺灣的創造力教育發展與突破之道[J].創造學刊,20101(1):7-8.

[2]孫崇勇.信息化時代大學生創造性培養策略探討[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2):47-51.

[3]林崇德,胡衛平.創造性人才的成長規律和培養模式[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7(1):36-42.

[4]王冠,閆艷.澳大利亞高職教師隊伍建設經驗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5(20):77.

作者:付振宇 端文新 單位:長春工程學院建筑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