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原則及路徑
時間:2022-04-13 09:46:16
導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原則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伴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創新創業教育逐漸成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傳統創業教育實際現狀看,存在目標模糊、原則不明確以及教育方法不完善等弊病,極大程度上影響創業教育目標的實現,更無從談及在創業教育上不斷創新,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本次研究對創新創教育相關理論進一步闡述,并剖析具體的教育目標、原則與路徑優化建議。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目標;原則;路徑
1創新創業教育相關概述
關于創業教育,其主要由“enterpriseeducation”譯文而來,自《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出臺后,被引入到高等教育領域中。從創新創業教育內涵看,既往研究資料中對其給予多種解讀,如部分研究認為以創新創業意識、精神的強化以及創業能力的提高為目標,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融社會、家庭與學校于一體的教育模式便為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再如有分析認為,集多種教育理念如職業教育、素質教育、創業教育以及創新教育于一體的教育理念便為創新創業教育。而從創新創業教育具體內容看,則表現在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知識、創新創業能力以及創新創業實踐等方面。現行大多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中,其課程內容均圍繞上述幾方面開展,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關鍵內容。[1]
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目標,本文在研究中主要由教育功能指向性角度出發進行分析,這種教育功能指向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為由創新創業價值角度出發,分析創新創業的原因,而另一方面則從事實判斷角度出發,研究創新創業教育如何實現,包括具體的實踐過程與方法等。將這兩方面功能指向細化,創新創業教育在目標上則可分為知識、意識與經驗等目標內容。2.1知識內化。教育實踐活動中,包括創新創業教育的任何教育活動,其核心目標均表現在知識掌握層面。對于創新創業教育,在目標設定中,應將知識的掌握作為首要目標。需注意的是,這種知識掌握并非體現在簡單的顯性知識掌握層面,更需要在培養中將意會知識內化。所謂意會知識,亦可被理解為緘默知識,指無法用言語系統表示的知識。這種知識內容是當前世界各國在關于創新創業教育中強調的主要部分,以OECD年報為例,側重于緘默知識的理論研究、實踐運用。因此,創新創業教育在目標上應注重學生緘默知識的豐富,教育中做好知識的內化。2.2意識養成。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基礎性目標為創新創業觀念的形成,即意識養成。該目標設定中,應從兩方面關鍵內容進行把握,具體包括:第一,邏輯先在性。大學生是否有創新創業意識,主要考量其在創新創業價值的認識與態度層面,需以這種認識態度對自身的行為活動規范調整,有助于人才素質結構的形成。同時,在創新創業意識導向下,學生在創新創業知識與能力方面得以提高,積極性因此被調動。第二,層次性。若以心理學角度出發對創新創業意識剖析,價值觀、理想信念、興趣、動機等都可作為創新創業的意識層次表現,其中價值觀為最中目標,興趣為意識核心,而動機則是創新創業的著力點。2.3經驗生成。由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便可發現,操作性、實踐性是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表現,也是對能力目標的一種表達。其中的能力在概念上較為復雜,既涉及知識的掌握,也包含知識技能養成等。盡管在一定程度上這種能力的形成、實踐操作與知識內化目標相近,但事實上卻完全不同于知識與意識的培養形成,更強調經驗的生成。創新創業教育在目標設定中,應正確認識到經驗的生成應在實踐中實現,其意味學生在接受創新創業教育中,應被提供更多實踐機會,經過不斷理解、構造,使經驗形成。[2]
3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原則
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開展并非簡單地停留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層面,也非意味僅通過幾項實踐活動便實現創業教育過程,要求遵循具體的原則。具體剖析創新創業教育原則,包括:第一,廣譜原則。教育活動中,應從全體學生角度出發,避免出現僅針對少數人就業教育、創業實踐情況。第二,一體化原則。該原則下,要求所有創新創業教育活動都需被納入教育實踐中,包括專業課程教學、課外實踐活動以及校園文化建設等,協同運作多個要素,達到創新教育目標。第三,特色化原則。創新創業教育是近年來各國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內容,我國高效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應保證將中國特色體現出來,同時應結合學校實際情況、不同專業情況,將學校的特色、專業特色凸顯出來。[3]
4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徑優化相關建議
4.1教學與課程體系改革。教學、課程體系的改革是近年來高等教育中創新教育關注的焦點,若單純從課程角度出發,在廣義方面,課程可別理解為由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的各類教學活動統稱,教學目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實施都被囊括其中。而在狹義層面,課程主要為學科課程。本次研究中主要從狹義的課程角度進行分析,提出相關的改革建議。具體可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現有課程體系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包括:(1)課程內化,現有課程體系中,側重于以知識作為中心,亦可理解為課程體系的內容本身便為知識的結構與內容,學生對這些知識內容的掌握是課程體系設置的目標。這種情況下,知識內容并無實際創新表現,與“知識內化”中的意會知識掌握目標完全脫離。對此,在課程體系改革中,應考慮除將知識結構作為參照外,還需保證課程結構與學生心理結構相適應,幫助學生在認知圖式上形成;(2)綜合化方向,現有課程體系更傾向于以某個具體學科為主,教學內容也完全停留在該學科上,其直接導致學生在綜合素養上不高,所以需在改革中對學科界限淡化,注意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與交叉;(3)選擇性方向,當前課程體系設置下,學生僅可對自身專業學科學習掌握,接受的教育模式完全相同,這樣可能產生“千人一面”效果,這就要求在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下,除自身專業課程學習外,也可賦予學生一定的課程選擇權,依據個人興趣選擇學習的科目,以此優化知識結構。第二,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設立。關于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如何設立是當前大多研究與實踐關注的重要內容。本次研究中主要綜合大多學者研究結論,總結出創新創業課程開設中應遵循相關的原則,具體表現為:(1)學科站位,從大多發達國家課程教育體系看,創新創業教育已被作為獨立學科呈現,這為我國高等教育帶來一定啟示,需保證學科站位,將其以獨立的學科納入整個教育體系中;(2)學科層次性特點,受年級階段、學歷層次、高校類別等影響,學生在知識能力水平、身心發展特征上都有一定差異,課程設置中也需有一定的針對性、層次性,盡可能保證滿足不同類型學生學習需求;(3)混合性,其主要指在課程開發中應將創新創業教育的專業特色凸顯出來,同時注意結合相關的專業學科內容,如經濟學內容等,這樣對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可發揮重要作用。4.2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除保證學生基礎知識外,更依賴于實踐,在實踐教育下,實現學生能力培養目標。對于實踐教育,需借助創新創業教育平臺的打造實現。具體可實施的策略包括:第一,人才培養鏈條中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融入。盡管現有的教育模式中也提及在實踐活動上加強,但其中的形式主義色彩也極為明顯,如部分高校建設的實踐基地,在實踐活動開展中,存在專業知識教育、實踐教育相割離情況,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對此問題,便需考慮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將實踐作為其中一環節,做到實踐與其他教育環節的融合,且綜合考慮學生身心情況與學科背景,使實踐活動更具創新性特點。第二,實踐教育平臺的構建。當前較多高校已進行創業實踐平臺的構建,如實踐教學基地、實習基地以及科技園等,需注意的是,這些平臺都帶有明顯的粗放式特點,不具備一定的針對性,因此可考慮進行個性化實踐教育平臺的創設,盡可能滿足學生創業知識學習、創業能力培養需求等。第三,實踐教育引導。高校在沿用傳統創業論壇、講座、模擬實踐等方式的基礎上,也應注意在社會實踐上強化,如校企合作模式的引入,豐富學生的創新創業經驗,有助于綜合能力的提高。4.3良好文化環境氛圍的營造。良好的學校文化氛圍是創新創業教育實現的關鍵。從當前校園文化環境看,更注重“崇尚權威”,學生的個性能力在該環境下被明顯壓制。而改變這種文化氛圍的關鍵在于“挑戰文化”的形成。高校可定期組織舉辦全校賽事,通過“挑戰杯”刺激學生的挑戰意識,這樣對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更可發揮重要作用。例如,校園內適時舉辦學科競賽如計算機設計大賽,或舉辦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通過這些賽事活動,既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且在創新創業能力上將得以提高。另外,高校教師也需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如鼓勵學生參與到科研工作中,并積極轉化科研成果為具體的商品,形成良好的學術與創業氛圍,有助于創新創業教育目標的實現。[4]
5結論
創新創業教育是當前高校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關鍵所在。本文在研究中結合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以及現行創新創業教育的落實現狀,從目標、原則與路徑等多方面進行分析,提出如何提高創新創業教育效果,對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可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倩,鄔麗群.基于協同培養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構建[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4:30-35.
[2]李亞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原則及路徑優化[J].思想理論教育,2015.10:83-87.
[3]王靜.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5.
[4]商云龍,王芳,王陶冶.大學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機制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0:152-155.
作者:謝光 單位:三亞學院信息與智能工程學院
- 上一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借鑒和啟示
- 下一篇:形成性評價在鋼琴教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