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疏導研究
時間:2022-09-21 10:51:52
導語: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疏導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代大學生不良的就業心態和就業心理問題已經成為高校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過程中無法回避的難題之一。由于社會、高校、家庭及大學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產生認知、情緒和行為方面的心理問題。積極心理學理念與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疏導理念十分契合,因此,借助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通過提升大學生幸福感、挖掘積極特質和構建積極社會組織支持系統來對大學生進行就業心理疏導是一種新的嘗試。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積極心理學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中存在的問題
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競爭、創新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如何順利實現就業或者創業已然成為當代大學生不得不面臨的問題之一,然而殘酷的社會現實和激烈的競爭使處在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在就業創業過程中催生出種種心理問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些問題可以歸納為認知、情緒和行為問題三個方面。
(一)認知方面
從心理學上來看,認知被認為是通過形成知覺、概念或想象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大學生就業認知可以看成是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通過形成知覺、概念或想象等心理活動獲取對自己、職業及就業環境方面知識的過程。研究結果證實,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認知存在很大偏差或者錯誤,這些偏差或者錯誤認知往往導致出現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在自我認知方面:有些大學生不能正確客觀評價自己,出現對自己的評價過低或者過高現象,自我評價過低的大學生會認為自身競爭力弱,畢業后找不到工作,因此產生自卑情緒和消極就業行為,而對自己評估過高的大學生往往因期望值過高而屢屢受挫;在職業認知方面:由于我國教育體制、傳統觀念以及教育與實踐分離等原因,造成現在的大學生形成了一些不合理的就業觀念,如認為待遇高、社會地位高、發展前途好的工作才是好工作等;在就業環境認知方面:如有些大學生指出現在的就業環境是競爭激烈且過程不公平,認為找工作就是靠父母,無論自己怎樣努力,沒錢沒關系也是找不到好的工作。以上種種偏差或錯誤的認知往往是功利、攀比、虛榮心理的體現,其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學生總想躋身于發達地區薪酬高、福利待遇好、社會地位高的單位,以此來滿足個人享受和虛榮的欲望,而不考慮自身與行業的匹配程度,只顧眼前經濟利益,而忽視了社會與市場的需求,最終導致錯過許多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機會。
(二)情緒方面
正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具有情緒波動大、情感體驗豐富而復雜等特點,因此也經常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情緒困擾,尤其對處于應對人生重大抉擇的就業期的大學生來說,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巨大的生存壓力會使他們情緒方面的問題凸顯出來。僅僅從就業期來說,大學生呈現出來的情緒方面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焦慮情緒。二是悲觀情緒。三是嫉妒情緒。就業期間的焦慮、悲觀和嫉妒等情緒的產生不僅會造成畢業生自身的煩惱和痛苦,還會破壞同學間的友誼,更不利于自己順利實現就業。
(三)行為方面
大學生就業中的認知、情緒和行為是緊密聯系且相互影響的,錯誤的認知會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也會導致錯誤行為的發生,錯誤的行為反之又強化了錯誤的認知和不良情緒。在求職行為方面,大學生一般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部分大學生會通過網上投大量簡歷、大量參加招聘會、不停地面試和獲得多種offer等方式來尋找滿意的工作,甚至有些學生會隨意違約的方式來換取理想滿意的工作。另一種情況是部分畢業在求職過程中因不斷遭受挫折和打擊,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行為,比如自暴自棄、故意曠課、喝酒、起哄、打架等,有的甚至會參加傳銷組織或者采取更為極端的自殘行為。
二、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就業是大學生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也是潛在的心理危機期,需要引起學校、家庭甚至全社會的特別重視。研究表明,導致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客觀方面
造成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客觀原因主要包括社會、學校和家庭方面。首先,從社會角度來說,一方面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導致的結構性就業矛盾,造成經濟發展水平高的沿海地區大量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中西部地區缺少人才的現狀。另一方面勞動力市場“人才高消費”、就業政策制度不夠完善及學歷、性別和專業歧視等因素造成部分畢業生對社會產生了消極錯誤的認知,混亂了擇業觀和價值觀,失去了就業自信心和積極性。其次,從學校教育角度來說,由于“嚴進寬出”教育體制及高校片面追求擴大招生規模,忽視市場對人力資源的實際需求,導致學校的專業設置、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就業心理輔導滯后于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也滿足不了大學生在職業規劃方面的需要。最后,從家庭方面來說,家庭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環境,也對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心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求職中,許多大學生迫于父母親戚的壓力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選擇應聘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從而缺乏積極性,還有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或過度溺愛都會影響其就業觀念和就業心態。
(二)主觀方面
由于受傳統觀念和思維的影響,作為社會群體中文化層次和智力水平較高的大學生群體,一方面在擇業時往往不能很好權衡自己的就業期望值與社會現實的關系,居高不下的就業期望值和個人抱負促使他們想在事業上充分的施展聰明才智,然而殘酷的競爭環境和現實讓他們步履維艱、陷入就業困境;另一方面他們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及心理逐漸成熟的關鍵期,但由于受到市場經濟改革大潮及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他們的思想極其容易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及功利主義的侵蝕,從而形成錯誤的就業觀和價值觀。
三、積極心理學理念與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疏導思想的契合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興起的一股心理學思潮,它以人的主觀體驗、人的積極特質和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為研究內容,提倡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三個層面與當代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增強就業自信心及塑造積極就業應對機制等方面有著十分完美的契合。積極心理學不僅提出了一種新的育人理念,而且創造了一種新的育人方法,它為新時期大學生就業教育創新提供了啟示和借鑒。
(一)提升幸福感促進大學生就業觀念轉變
積極心理學認為,幸福感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核心目標。在主觀層面上來說,幸福感是一種情感體驗,包括積極和消極兩種不同的情感體驗。心理學家普遍認為積極的情感體驗更有助于增強人的幸福感和身心健康。積極的情感體驗主要包括對過去的滿足和幸福感、對未來的希望和樂觀以及對現在的快樂和幸福。培養積極的體驗情感是增強一個人幸福感的主要途徑。在對大學生進行就業創業教育過程中,需要轉變對外在的地位高、待遇高、比較輕松職位的追求,轉變為對內在的幸福感提升的追求,更多關注于大學生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渴望,而不是盲目的聽從父母安排或者追求時髦以及隨波逐流。聽從內心對工作的要求和感受當下的幸福,有利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和順利就業,從長遠發展來看,也有利于大學生潛能的開發,對社會來說,更有利于就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關注積極特質增強大學生就業自信心
在個人層面上,積極心理學主要關注個體身上未發現和未挖掘的特質和潛能,特質指的是在多種不同的情境中保持相對一致的行為方式的一種傾向,包括工作的能力、人際交往技巧、愛的能力、勇氣、對美的感受力、寬容、毅力、創新能力和樂觀等多種人格特質。其中工作的能力、人際交往技巧、創造性和樂觀等特質的研究也正是大學生就業教育所關注的重要內容,在培養大學生優秀特質和潛能開發方面,積極心理學和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大學生就業教育和就業心理問題疏導的目的,不僅僅只停留在就業心理問題解決方面,也不僅僅是就業知識和方法的傳授上,而更應該是培養大學生積極特質和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積極特質和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是增強大學生就業自信心的基礎。另外,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在對自我認識方面往往容易關注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在就業過程中,本就處于弱勢地位的大學生更容易呈現出自卑和消極的心理狀態,因此在就業教育過程中,引導大學生關注自己的優秀特質和潛能,提高其就業自信心就顯得特別重要。
(三)構建積極組織系統塑造大學生積極就業應對機制
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在積極體驗和養成積極人格過程中不僅受個體遺傳基因的影響,也依賴個體所處的外在環境。同時,這種能夠促使個體獲得更多積極情感體驗并易于養成積極健康人格的環境系統被積極心理學稱為積極的環境系統,有時也稱之為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針對大學生就業群體而言,積極的環境系統主要包括社會和學校、班級和家庭等組織系統。積極心理學家還發現,個體的生活社會組織系統會影響個體自身的心理應對機制,積極的組織系統更有利于個體形成積極的心理應對機制。與消極的心理應對機制如對抗、逃跑、抗爭等相比,積極的心理應對機制更有助于個體采取如利他、幽默、抑制、升華、預期等更加有效的應對策略。換句話說就是生活在積極、樂觀、友善、美好和諧的社會組織系統里的人更容易養成積極樂觀的心態,散發激情和頑強生命力,當遇到突發重大變故時能自己形成強大的心理應對機制,并及時消極悲觀情緒,采取建設性的對策解決問題,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進行生活。對大學生而言,積極就業組織系統如學校、班級、社團和家庭等有助于其積極就業應對機制的養成,使其能從容面對和解決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挫折。
四、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疏導途徑
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方法逐漸被人們接受和認可,它體現了人文關懷和時代精神。借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采取積極情感體驗訓練、挖掘積極特質、優化組織環境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就業心理問題疏導,從而提高高校大學生就業教育的實效性。
(一)轉變就業教育觀念,加強大學生積極情感體驗訓練
在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疏導過程中,要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就業教育內容,針對大學生某一積極特質采用體驗式進行培養。例如在培養大學生的堅韌特質時,不直接告訴他“怎么做才是堅強的”“你要怎么做才可以堅強”,而是讓其在創設的特定情景中體驗后明白“我這樣做是堅強的”。轉變就業教育觀念,加強大學生積極情感體驗訓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首先,引導大學生回憶過去成功經歷。在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疏導過程中,挖掘和回顧過去成功的事件。引導大學生回憶過去的積極體驗;其次,引導大學生體驗當下的感受。在感受當下的過程中,根據當前大學生所處經濟、社會狀況及心理發展階段,結合其個人興趣愛好等,引導大學生尋找自身積極特質,并訓練大學生感受積極特質帶來的積極情感體驗;最后,引導大學生對未來職業生活充滿希望。結合他們的愛好興趣和內心需要,通過多種技巧幫助其養成對未來樂觀積極的態度。如對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時,可以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運用心理學方法,引導大學生對未來職業生活進行冥想并分享冥想過程中的積極體驗,促使大學生形成一種樂觀、希望的積極特質。
(二)聚焦積極人格特質,挖掘大學生內在潛能
挖掘大學生的潛能和培養積極人格特質,既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對象,也是就業教育和就業心理問題疏導工作的重要目標。如何借用積極心理學理念和技術為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疏導服務,關鍵在于塑造大學生的積極特質如自信、樂觀、希望等。具體來說,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賦予大學生成功的體驗,增強其自我效能感。在就業心理問題疏導的實踐中,利用課堂教學活動、社團文體活動、班會等創造成功體驗經歷,增強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第二,指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探索,挖掘自身優勢和特長。在心理疏導過程中,運用自我認知技術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發掘自身的優點和特長,并引導其在就業過程中學會揚長避短,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實現就業。第三,教會大學生進行積極歸因,培養積極樂觀心態。心理疏導過程中幫助大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我和積極評價自己,對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能積極正確歸因,從而養成對未來人生積極樂觀的人格特質。
(三)優化組織環境,營造積極健康的就業氛圍
創建積極健康的就業氛圍不僅是就業創業教育過程的重要內容,也有利于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疏導和積極就業心態的養成,而就業組織環境建設在就業氛圍營造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大學生來說,就業組織環境包括社會、學校、班級、社團、宿舍及家庭環境等。在大學生積極就業組織環境創建中不僅需要國家、社會等組織上提供積極的支持,同時更需要學校、家庭、社團、班級和宿舍等組織上提供的幫助。優化學校積極就業環境,要遵循以生為本、積極引導及立足長遠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創建有利于大學生積極就業心態養成的組織環境。具體來說,就是要創建一個積極向上、互相尊重、友愛、團結互助、思維活躍及具有創新精神的就業支持系統。
參考文獻:
[1]閆金奎.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4,(12).
[2]鐘暗華.積極心理學的意義及發展趨勢[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3]梁惠.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研究[D].廣西大學,2012.
作者:尹祥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
- 上一篇:經濟法下網約車服務規制研討
- 下一篇:經濟法法務會計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