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勤工助學創業教育研究

時間:2022-01-28 03:38:56

導語:大學生勤工助學創業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勤工助學創業教育研究

【摘要】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勤工助學是大學生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平臺,其較為全面的教育功能越來越受高校和大學生的重視。本文從勝任力視角分析大學生勤工助學的重要內涵入手,著重分析了大學生勤工助學的主要原因以及形式,指出大學生勤工助學在創業勝任力方面的優勢體現,優化勤工助學平臺,構建大學生勤工助學創業教育模型,努力提升大學生創業素質。

【關鍵詞】勝任力;大學生勤工助學;創業教育

一、勝任力模型定義概述

"勝任力"這個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作為深層特征,勝任力將個人在工作中將杰出成就者與普通人區別開來,它可以是特質、自我形象、動機、態度或價值觀、認知、領域知識或任何個人特征。1.勝任力結構。勝任力反映在一定的工作情景中。在不同的崗位、不同行業和不同文化環境下,勝任力模型是不同的。個體特征分為五個層次:知識、技能、自我概念、特征和動機。勝任力的這五個方面的構成了一個整體。行為特征可以看作是在特定情況下對知識、技能、態度、動機等的具體運用。2.勝任力特征。勝任力可以用來識別團隊組織領導的行為特征,評估其特征是否能夠領導整個組織實現期望的發展目標。一個團隊也可以利用勝任力的可衡量性來評估領導者能力,衡量其能力與當前職責能力的差距以及未來改進的方向。一個崗位職責的勝任力架構被確定后,根據勝任力要求,以培訓等形式的促使在崗人員進行學習。另外,勝任力的變化程度會隨著人們的年齡、階段、職業層次和環境而變化。

二、勝任力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的應用

創業教育的研究思路拓展以后,將勝任力概念的引入到創業教育中,開辟了創業勝任力教育模式,創業勝任力的識別和衡量也是創業勝任力教育的重要內容。創業教育理論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而在創業教育的實踐中,需要客觀選擇教學對象,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的知識能力和技能勝任力作為評估條件,可以通過創業勝任力測評甄選創業教育的對象,提高學生的習自主性。創業教育通常表現為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知識、創業技能,因此可以根據勝任力特征確定創業教育目標和內容。

三、大學生勤工助學的主要原因分析

1.物質提升方面。大學生勤工助學的直接體現就是通過參與價值創造從而獲得一定的經濟報酬,這也是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的主要方式。隨著教育公平的推進,綠色通道、助學貸款等助學形式進入校園,越來越多的貧困家庭的學生可以獲得走進大學的機會。但是日常支出成為了貧困生家庭主要負擔。為了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自己的學業,勤工助學成為眾多貧困生的主要選擇。2.技能提升方面。勤工助學是指大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參與到社會實踐中開展社會生產活動,是以實踐為主要手段。在此過程中,依托專業知識為理論基礎,大學生從事與專業想關聯的勤工助學活動,有利于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實踐相結合。一方面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更好地檢驗自身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另外一方面將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從而加強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兩個方面相互結合,查漏補缺,從而培養專業理論知識扎實、實踐技能過硬的大學畢業生。3.素質提升方面。勤工助學是大學生重要的時間平臺,它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基礎。隨著家庭生活水平的改善,80、90后的大學生在父母的溫室中成長,對社會的現實情況缺乏足夠的認識,多數大學生缺乏動手能力。為了能夠切合時代的發展,大學生走出課堂參與到勤工助學實踐活動中,深入地了解社會的發展需求,檢驗自身綜合素質的不足,有助于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形成。

四、大學生勤工助學在創業勝任力教育中的優勢體現

1.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業品格。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90后新生代大學生,良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面對困難他們無所適從,缺乏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通過勤工助學的實踐錘煉,在不同崗位責任的要求下,督促大學生不斷地完善自身的素養,從誠信做人、務實創新、勤奮努力、堅韌執著等方面不斷激發自我創造價值的激情,形成良好的創業品格。2.有助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創業意向。創業意向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首要任務。根據相關調查,當前大學生創業熱情不高的主要原因缺乏創業實踐經驗和資金保障。大學生勤工助學作為以經濟收入為主要目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程度解決了大學生創業意向從無到有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學生創業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在勤工助學過程中積極吸取成功人士的經驗,主動完善自身的創業勝任力結構,提高大學生抗風險能力,從而主動思考創業問題。3.有助于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結構的優化。勤工助學是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可以根據一技之長有選擇性的參與到勤工助學活動中,從而多方位地促進創業勝任力結構的優化。大學生勤工助學是理論和實踐相互檢驗的過程,大學生將課堂上獲取的理論知識有效地運用到實踐中,實現了理論向實踐的飛躍。大學生在勤工助學的過程中對照社會創業人才市場的需求,有效地自我剖析,結合創業勝任力結構優化需求,選擇性地開展勤工助學實踐活動。4.有助于大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創業。大學生勤工助學是一項社會性的實踐活動。社會是大學生更大的“課堂”,大學生通過勤工助學平臺由學校課堂走入社會課堂,從而深入地了解社會,了解社會的創業環境,學習成功的創業道路,從而正確認識創業,以更加輕松、自信的心理狀態走向社會。

五、基于勝任力視角構建大學生勤工助學創業教育模型途徑

1.注重創業品質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業意識。大學生勤工助學階段的創業者仍處于創業的萌芽階段或孵化階段,創業勝任力的獲得具有提前性,勤工助學的大學生通過學習、培養、鍛煉來激發其創業意識,培育其創業勝任力模式,創業意識和創業特質兩個維度的創業觀念、個人品質和心理素質等都是大學生在培養自主創業意識的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的。大學生需對自己的創業未來有信心,從而提升其創業品質,促使大學生自主性以獲得和增強成功創業所需要以獲得創業勝任力。2.積極完善助學政策,保障大學生創業教育。勤工助學的管理工作在《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有了較為全面的規定,成為大學生參與勤工助學給的基本政策保障。在此基礎上,高校應該搭建更為完善的大學生勤工助學平臺,將相關政策落實到實處,樹立起大學生勤工助學的創業勝任力的教育功能,鼓勵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參與到勤工助學崗位中來,培養大學生獨立自主、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3.努力拓寬創業思路,整合大學生勤工助學平臺。面對經濟的發展,大學生勤工助學崗位數量要求越來越大,高校內部平臺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另外,傳統的大學生兼職已經不足以滿足大學生勤工助學創業教育功能的要求。因此,高校應加強內部創業平臺的搭建的同時應積極開拓校外資源,搭建大學生勤工助學信息共享平臺,確立制度保障,有效發掘高校專業發展的自身優勢,幫助大學生確立更好的創業發展方向。4.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大學生創業勝任力。高校人才培養必須緊跟社會人才市場的發展要求,才人培養模式依托社會人才需求結構的發展設立,從而才能明確辦學方向。因此,切合大學生勤工助學要求,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建立以專業培養的主體形式,將專業實踐與勤工助學結合起來,拉近了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距離,為大學生創業實踐提供了技能保障,從一定程度上培養大學生創業勝任力。大學生勤工助學的創業教育功能是不可代替的,創新教學教育模式,多方位搭建勤工助學平臺,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利用勤工助學平臺勇于創業實踐。開展課外學術活動、學術交流、專題教育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創業指導講座、學術報告、創業設計競賽等,豐富學生知識,開闊視野,調動創造力,組織學生拜訪成功的創業者,邀請成功人士走進校園分享創業道路,全面提升大學生創業勝任力。

【參考文獻】

[1]黃士華,嚴志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01

[2]奚國泉.創業人才培養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12

[3]饒平山.基于學生勝任力培養的本科藝術設計學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6,第6期

[4]宗樾.“勝任力”區分普通者與卓越者[J].企業家信息,2011,第3期

[5]沈龍.新時期下高職生職業勝任力模型構建探究[J].中國市場,2017,第32期

[6]郭京生,周偉.勝任力模型在職業生涯管理中的應用[J].人力資源管理,2014,第7期

作者:劉梅 單位: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