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驗式研究

時間:2022-09-08 10:21:19

導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驗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驗式研究

【摘要】我國當前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等重大戰略,加快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部署,培養大批創新創業人才的任務更為迫切。為了進一步提升社科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本文研究闡明了培養社科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性,指出了社科類大學生的特點,分析了當前社科類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需求,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參考方案。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社科類大學生;體驗式教學

當前世界各國之間科技競爭和人才競爭日益加劇,我國正在施行創新驅動發展等重大戰略,旨在構筑創新創業高地,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國家亟需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大學生是“雙創”的生力軍和祖國建設的接班人,而社科類專業人才在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中,有其獨特的學科優勢,因此,重視培養社科類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思維和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培養社科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性

2019年6月13日,國務院總理在浙江杭州出席2019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質是通過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調動億萬市場主體積極性和社會創造活力,更大限度激發每個人的潛能潛質。民生領域的巨大需求是面向所有人的機會。發現并捕捉這些機會,在服務民生的同時迅速發展經濟,既考驗市場主體的認知與視野,也考驗政府機構的服務意識。首先,創新的產品和服務、創造的經濟增長點或新業態,絕大多數是源于問題導向,是對民生現實中種種需求的回應與滿足。其次,“雙創”的浪潮將會創造巨大的就業機會,成為擴大內需、提振經濟的強大動力,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最后,對于各級政府而言,補齊民生短板,做好城市管理乃至社會治理,也是深入推動各項改革、執政為民的實踐。注重社會需求、回應民生需求與“雙創”殊途同歸。發揮社科類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與社會治理的雙重作用,是培養社科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核心。

二、社科類大學生的定義及其特點分析

根據教育部2017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所有的大學專業共分為12個大學科門類,在本研究中,社會科學類專業(以下簡稱“社科類”)大學生,主要是指來自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專業的高校學生;自然科學類專業(以下簡稱“自科類”)大學生,主要是指來自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學科門類專業的高校學生;人文學科專業(以下簡稱“人文類”)大學生,主要是指來自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專業的高校學生。社科類大學生的特點,主要體現為以下四點:第一,對比自科類和人文類大學生,社科類大學生要求具備的專業知識結構以及思維模式都是偏抽象的、宏觀的,可將專業知識應用于企業組織整體運作或者服務型產品的開發,但對科技型產品的研發知識不足、實操能力薄弱。第二,社科類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學時在培養方案中占比較大,課程數量、作業強度普遍低于自科類學生,課余可支配時間更多。第三,社科類大學生的就業前景雖然廣闊,但核心競爭力的可替代性較強,因此在校期間,社科類學生相對更愿意通過嘗試不同的經歷,包括創業活動,提升綜合能力,從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第四,如果缺乏引導,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知就會相對狹窄,就容易將其等同于“創業教育”,而選擇“創業”作為畢業去向的社科類大學生,相對自科類大學生,比例普遍偏低,因此,社科類大學生往往重“實踐體驗”而輕“理論教育”,重“創業比賽”而輕“創業課程”。

三、社科類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需求

第一,結合學科專業的特點以及優勢,設計具有社科類特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教案,需有一定的專業側重性,區別于自科類學生。然而在現實中,多數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是基于科技化和商業化特點而設計的,極少有針對社科類專業進行專門化的設計。第二,在教案和教材設計上,要增加培養社科類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興趣的環節,注意將就業指導課和創新創業基礎課分開,同時避免僅將重點放在賽事技能與技巧的培訓上。第三,提升課程內容的趣味性、實踐性和思維啟發性,加強實踐指導與技能培訓的部分。如果缺乏理論教學模式和社科類專業相對應的創業實踐平臺,就容易使學生對課程產生抗拒心理。

四、基于體驗式教學的創新創業教案設計和教材開發

(一)教案設計和教材編寫的理念創新。一方面,將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重塑以及對創新創業的意識喚醒,融入教學當中,讓學生意識到學習這門課程是一個思維和能力培養的過程。另一方面,加強理論學習、案例分析、課堂體驗、小組討論四者相統一,與傳統的“理論學習+案例分析”的教材相比,這樣更有助于促進課堂教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增強課堂學習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獲得感。(二)教案和教材的思路完善。注重體驗式課堂和學習趣味性是新編教材的目的。從社科類案例入手,以模擬初創企業成長全過程為主線,知識理論結合案例分析,注重課堂體驗和素質培養,簡要介紹創新創業基本知識、創業者的特質、企業團隊的組建、產品服務的設計、市場營銷、商業計劃書的撰寫、路演的技巧等,形成有序的系統。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和課下實踐中,掌握創新創業的基本要素,了解創業路徑和發展策略。(三)教案工具開發與教材大綱內容的有機結合。一方面,針對不同章節開發相應的體驗式教學工具,設計時考慮以一定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設計既要嚴謹又要形式活潑,既要考慮到學術性也要考慮到課堂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基于體驗式課堂的教學及學習模式強調互動,可通過實踐與反思的結合,使學生獲得期望的知識和技能。

參考文獻:

[1]曹薇.高校人文社科類專業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4):52-53.

[2]郭遠紅,郭遠梅.體驗式教學在培訓與開發課程中的應用探析[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2014(1):106-107.

[3]齊志飛.高校人文社科類專業學生創業教育探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8,1(02):46-49.

[4]王璇.高校創新創業基礎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7):140-141.

作者:梁廷君 朱鴻運 尹卓君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