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結構與行業的關聯性

時間:2022-06-03 11:29:27

導語:大學生就業結構與行業的關聯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就業結構與行業的關聯性

一、相關文獻綜述

197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庫茲涅茨在其《各國的經濟增長》一書中指出:考慮到人均的工作時間和物質資本投入增長有限,勞動力質量和資本質量的改進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而勞動力和資本質量的改進與知識、科技的快速增長相關聯,現代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會不斷出現各種新的生產部門,這些新部門的產生和發展源于科技,以及與科技相關的各種工藝技術革新和創造發明。他認為:知識和科技大量應用與產業結構的轉換以及與生產率提高之間的聯系,可以分兩步來討論,一是新知識和技術革新的大規模應用雖然不是充足的條件,卻是必要條件。因為只有新知識和技術革新才有可能帶來更多的人均產值,并從而為生產新知識的投資提供額外的資源。二是現有的知識,不論其是否已在技術革新中被廣泛應用,而科學本身的積累與經濟增長之間也有聯系。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知識傳承和創新、發展科學技術文化,自然包括總結生產過程中新的知識和經驗,這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知識傳承與創新在產業結構轉換、進而在經濟增長中的能動作用。因此,西蒙•庫茲涅茨的理論為研究大學生這一掌握知識的群體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就業問題提供了很好的依據。已有的相關研究,不少沿著西蒙•庫茲涅茨關于知識和科技應用與產業結構轉換與生產率提高間的關系理論予以拓展。學者們多是從三次產業的角度分析產業結構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并基于產業層面進行總量分析,揭示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提升大學生就業存在的障礙,并提出支持和發展第三產業等建議。但細化到產業中各行業的分析則較少。而三次產業中的各個行業均有很強的“異質性”和“動態性”,這對其就業吸納能力具有重大影響,部分行業最終的就業狀況甚至會與政策期望相悖(王孝成,于津平,2010)。田永坡(2007)認為,對處于轉型期、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而言,勞動力市場結構、高等教育體系結構、就業偏好結構、勞動力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不均衡是一個顯著特點。因此,從結構角度來研究中國的大學生就業總量失衡問題,得出更具說服力的結論,對中國的現實來說也更具指導意義。張曉旭(2007)則使用偏離—份額方法分析了中國1978~1992年和1993~2005年兩個時間段經濟增長與就業變化的動態,認為對于就業增長而言,產業結構因素起到了主導影響。李彬(2009)運用因素分析法,比較分析了行業構成變化與大學生就業的關系,指出大學生在不同行業中具有不同的就業特征,大學畢業生供給總量與結構受產業結構轉換質量的制約。趙楊等(2010)從產業結構與行業結構兩個層次,研究其與城鎮單位就業人員行業結構之間的關聯性,認為就提高產(行)業的增加值總量來提升就業水平而言,第三產業優于第二產業;建筑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三個行業具有很強的就業發展潛力;而制造業、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三個就業的支柱行業盡管就業潛力有限,但應鞏固、維持其目前的就業規模。譚潔等(2012)通過對18個行業2003~2010年的增加值及城鎮單位就業人數兩個基礎數據的變動趨勢及相關性分析后,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此外,以往研究所采用的基礎數據多源于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以下簡稱《年鑒》),以及由其衍生的《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中國人口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中國第三產業統計年鑒》等。但2011年9月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2011》(以下簡稱《年鑒2011》),對以往年度的增加值數據進行了修正,部分數據修正幅度較大。鑒于上述原因,本文把產業結構變動過程中各行業對大學生的就業吸納能力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全面分析我國近年大學生行業就業結構,量化比較不同行業的就業吸納能力,進而展開我國近年部分行業發展與對大學生就業吸納能力的關聯性分析,以期為制定更為可行的行業就業政策,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同時推動大學生充分就業,并實現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二、我國近年大學生行業就業結構分析

本文的研究內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探究我國各行業在近年的結構變遷過程中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程度,更準確地說,是探究它們對大學生就業需求的變遷歷程及當前狀態,以確定出對大學生就業吸納能力較強的行業。二是考察吸納大學生人數較多行業的行業增加值變動與其對大學生就業需求變動之間的關聯,以判定我國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各項措施對于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三是從提升相關行業對大學生就業吸納能力的角度,探討是否給予或給予什么樣的行業發展扶持政策。2003起,我國制訂了新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其后,《年鑒》以及《勞動統計年鑒》據此將從業人員按照不同的行業劃分為20個,并圍繞行業展開的各類統計均采用該口徑。此外,由于統計數據的延后性,部分行業2011年度的數據缺失②。鑒于此,為統一口徑,本文將研究數據的時段界定為2003~2010年之間。研究我國近年大學生行業就業結構,首先要從就業需求的“吸納總量”角度,找出那些對大學生需求量較多的行業,這部分將根據對2003~2010年我國不同學歷層次的大學生就業比重的行業分布來展開。然后再從就業需求的“吸納效率”角度,找出那些盡管總量方面對大學生需求相對較少,但從業人員中大學生所占比重較高的行業。三是進一步考察上述行業對大學生就業“吸納總量”、“吸納效率”兩個指標的歷年變動趨勢,并綜合三方面的研究結果,確定對大學生就業有重要意義的關鍵行業。

(一)我國近年大學生就業行業吸納總量分析③

鑒于歷年《統計年鑒》均無各行業每年新吸納的大學生就業人數這個“增量指標”,而只有某一學歷層次的大學生在某行業中的就業人數占同年該學歷層次就業總人數的比重的統計,所以本文采用這個指標來衡量各行業對大學生的吸納總量。為了更好地加以區分,本文將20個行業按照其吸納大學專科、本科、研究生④總量的高低將占有全部某學歷層次5%以上的行業定義為“吸納大學生較多的行業”;將占有全部某學歷層次2%~5%(含)的行業定義為“吸納大學生一般的行業”;2%以下的定義為“吸納大學生較少的行業”。根據歷年《統計年鑒》數據,我國專科、本科、研究生三個學歷層次大學生2003~2010年在各行業中的城鎮單位⑤⑥就業比重的分布狀況整理如表1所示。鑒于吸納大學生總量很少,本文剔除了農林牧漁業,采礦業,房地產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住宿和餐飲業,國際組織等7個行業。從大學生就業的“吸納總量”角度而言,確定了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制造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6個行業為“吸納大學生較多的行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交通運輸倉儲與郵政業,建筑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與供應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7個行業為“吸納大學生一般的行業”,共計13個行業參與后續分析。

(二)我國近年大學生就業行業吸納效率分析⑦

考慮到各行業吸納大學生的數量與行業的發展規模關系緊密,但并不是每個行業的人才需求都與大學生的能力素質結構契合,如果除了以“吸納總量”來衡量行業對大學生的就業吸納能力,還需要考慮13個主要行業中,那些總體就業人數較少、但行業內就業的大學生所占該行業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較高,具備更高“吸納效率”的行業。因為,在同等增加行業就業人員總量的情況下,這些行業比那些大學生就業的存量高但吸納效率低的行業能吸納更多的大學生。因此,研究某行業對大學生的吸納能力,不僅要注重“總量分析”,也要注重“效率分析”。同樣,根據歷年《統計年鑒》數據,我國大學生2003~2010年在上述13個行業中的平均就業比重整理如表2所示。由表2可見,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金融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4個行業不僅在吸納總量方面排在各行業前列,同時對大學生具備較高的就業吸納效率。科研、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2個行業盡管在吸納總量方面為“吸納大學生一般行業”,但具備較高的就業吸納效率,因而也屬于對大學生就業較有貢獻的行業。制造業盡管僅具備較低的就業吸納效率,但考慮到其在大學生就業的吸納總量方面平均位居第3位,故在后繼的研究中予以保留。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與供應3個行業盡管在大學生就業吸納總量方面為“吸納大學生一般的行業”,同時僅具備較低的就業吸納效率,其是否屬于對大學生就業較有貢獻的行業,還需進一步的驗證。而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與郵政業,建筑業3個行業在大學生就業吸納總量方面尚可,但就業吸納效率很低,因此在后繼的研究中予以剔除。

(三)我國部分行業近年大學生就業吸納總量與效率的趨勢分析⑧

通過各行業對大學生就業在“吸納總量”與“吸納效率”兩方面的分析,找出了就業吸納能力較強的10個目標行業,主要是基于其2003~2010年8年間的相關數據的均值,并未考慮8年間(尤其是近年)上述行業大學生就業吸納能力的變動規律,而該因素對確定未來大學生就業的關鍵行業也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將繼續考察上述目標行業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與供應3個行業對大學生就業吸納總量與效率兩方面的變化趨勢,以進一步驗證上文的結論。(1)文化、體育和娛樂行業由圖1可見,在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中,從就業吸納總量角度而言,專、本、研三個學歷層次8年間整體呈不規則的波動下降態勢,尤其是專科層面,2007年以來的下降趨勢比較明顯。從就業吸納效率角度而言,專、本、研三個學歷層次合計比重8年間總體呈穩中有升態勢,其中,專科層面所占比重持續下降,本科層面穩中有升,已逐步接近專科所占比重;研究生層面自2007年以來有持續上升趨勢,呈現出學歷的“高端化”。(2)租賃和商務服務行業由圖2可見,在租賃與商務服務業中,從就業吸納總量角度而言,本、研兩個學歷層次8年間總體是呈不規則的波動上升態勢,而專科層面在2004年出現一個高峰后2005年之后基本呈現穩定態勢。從就業吸納效率角度而言,專、本、研三個學歷層次合計比重8年間總體呈穩中有升態勢,其中,專科層面所占比重比較穩定,本科層面穩中有升,已逐步接近專科所占比重;研究生層面呈不規律波動。(3)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與供應行業由圖3可見,在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與供應業中,從就業吸納總量角度而言,專科層面呈比較明顯的持續下降態勢,而本科層面呈現穩中有降的態勢;研究生層面波動比較劇烈,但自2007年起呈比較明顯的持續下降態勢。從就業吸納效率角度而言,專、本兩個學歷層次及合計比重8年間總體呈穩中有升態勢,其中,研究生自2006年開始逐漸下降。(4)小結根據上述趨勢分析結論,租賃與商務服務業八年來對大學生各學歷層次就業無論是從吸納總量還是從吸納效率指標都呈不同形態的上升趨勢,即意味著其對大學生的就業吸納能力總體不斷增強,因而,可將其保留在“關鍵行業”之列。而文化、體育和娛樂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與供應2個行業對大學生就業最重要的吸納總量指標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就業吸納效率指標也未出現一致的、明顯的上升趨勢,因而在后繼研究中予以剔除。

三、近年8個關鍵行業發展與大學生就業吸納能力的關聯性分析⑨

在確定了對大學生就業具有較強吸納能力的8個關鍵行業后,著重考察在我國產業結構變動過程中,各行業整體增加值的絕對數量與所占比重來衡量各行業的發展狀況與大學生就業的關聯。為此,先探究前者的變化對后者是否產生影響,進而揭示這種影響的程度,最終從提升關鍵行業對大學生就業吸納能力的角度,探討這些行業發展的政策建議。因此,首先應確定行業的增加值數量與該行業大學生就業數量兩者之間是否存在關聯。考慮到某個行業無論在增加值規模還是在就業人員總量方面均不可能無限制地擴張,均存在投入的邊際效用遞減問題,故從增加值角度出發,要分析某個行業的就業吸納能力,實際上應該分析其就業的“存量吸納能力”與“增量(邊際)吸納能力”兩部分構成。前者指某年度該行業創造單位增加值所需要的就業人數,可用“單位增加值就業人數”指標來反映。該指標實質上是一個以絕對數量反映行業大學生就業密集程度的指標,與所屬行業的自身特性(如生產方式,技術、資本、人力的密集程度)密切相關。后者指該行業某年度新增增加值比例所引致的就業比重變化,也就是“就業彈性”的概念。最終,在對重點行業從增加值角度出發的“就業存量吸納能力”與“就業增量(邊際)吸納能力”進行考察之后,就可以確定哪些行業的發展會有效吸納大學生的就業,從而找出二者之間的關聯。但出于數據可得性、適用性的限制,本文僅討論“就業存量吸納能力”。

(一)相關性分析

由于數據采集所限,本文只能選取8個行業按當年價格計算⑩的2004~2010年7年間的增加值與其城鎮單位大學生就業人數輯訛輥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了Pearso“n雙變量”相關性分析,得出的結論如表3。由表3可見,本文所確定的8個關鍵行業的增加值與城鎮單位大學生的就業人數七年來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并均通過了檢驗輰訛輥,這說明這些行業增加值的變化將會對大學生就業有著較明顯的影響,但具體的影響程度尚需進一步分析。

(二)行業單位增加值吸納大學生就業人數分析

金碚等(2010)、周偉(2010)在研究中使用了勞動生產率的倒數—單位增加值就業人數來衡量不同產(行)業的就業吸納能力的大小。本文也采用該指標來計算某行業創造每億元增加值所需要的城鎮單位大學生就業人數。該指標并非像就業彈性系數那樣是兩個“增量”比率指標之間的比值,而是某一年度增加值與就業人數兩個“存量”數量指標之間的比值,能更直觀、全面地反映其就業的“存量吸納能力”。從該指標各行業自身的縱向變化來看,2004~2010年七年來,8個行業單位增加值就業人數均呈下降趨勢,除了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2005年、2006年,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2009年、2010年該指標上升外,其余6個行業及這兩個行業的其余階段,均呈持續下降態勢。這充分說明近年來科技與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各行業的勞動效率與生產力水平;同時,資本深化對于勞動力的“擠出效應”大于“補償效應”,對于大學生就業而言也是如此。從該指標各行業的同年度的橫向對比來看,2004年~2010年七年來,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4個行業創造單位增加值需要吸納較高數量的大學生就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3個行業創造單位增加值需要吸納就業的大學生數量就相對少很多;而制造業創造單位增加值所需吸納的大學生則穩定在較低的水平上。

四、基本結論與研究局限

通過上述分析,本文認為,經濟發展是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根本途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城鎮單位大學生就業結構與行業的增加值結構存在較為密切的關聯。大學生就業結構與產業升級的協調互動是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與優化產業結構的必然要求。總體而言,在20個行業當中,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3個行業不僅在大學生吸納總量方面排在各行業前列,而且同時具備較高的就業吸納效率;同時,其行業特性也決定了創造單位增加值需要吸納很高數量的大學生。盡管制造業在大學生就業的吸納總量方面在20個行業中平均位居第3位,但其僅具備較低的就業吸納效率,而且其行業特性決定了創造單位增加值所需要吸納的大學生就業處于極低的數量水平。金融業在大學生就業的吸納總量方面在20個行業中平均位居第6位,同時具備較高的就業吸納效率,但其行業創造單位增加值需要吸納就業的大學生數量卻處在較低水平。盡管科研、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在大學生就業的吸納總量方面為“一般行業”,但具備較高的就業吸納效率,而且該行業創造單位增加值需要吸納較多數量的大學生。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個行業在大學生就業的吸納總量方面為“一般行業”,但無論是吸納效率方面還是單位行業增加值大學生就業人數指標方面均處于8個關鍵行業的中下游。而其余12個行業,對提升大學生就業作用非常有限。綜合上述分析結論,從提升大學生就業總量和充分發揮其人力資源優勢的角度,可以得知:大力發展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科研、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等4個行業,努力提升其行業增加值,這將對大學生就業的拉動效應非常明顯。制造業、金融業這2個行業由于資本投入、技術進步對勞動力的“擠出效應”非常明顯,通過提升其行業增加值的途徑幾乎無法或很難拉動大學生的就業水平,但考慮兩個行業目前屬于大學生就業的重點行業,故應鞏固、維持其發展現狀,以保障目前的就業規模。盡管通過提升行業增加值的方式來拉動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大學生就業水平的效果并不明顯,但考慮這2個新興行業均具有一定的就業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而且符合我國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要求,應予以適當的扶持。從上述分析結論中可以看出,就整體而言,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對于大學生就業的意義重大。在對我國大學生就業有重要意義的8個關鍵行業中,只有制造業屬第二產業,由于其就業總人口基數很大而使得大學生就業總量較高,其余7個行業均屬第三產業。本文不足之處在于:由于無法獲取各年度各行業新吸納的大學生人數,只能以當年各行業的學歷構成狀況來替代,這種只考慮“存量分析”的處理方式,會對結論的準確性造成一定影響。此外,以提升某一行業的就業水平為目的的政策措施往往是以改變對其的投入為主要手段;由于技術進步、資本深化和行業特性的不同,每個行業投入與增加值并不都呈嚴格相關關系,而且相關程度也不一致。

作者:譚潔趙楊工作單位: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