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分析

時間:2022-08-18 11:40:47

導語: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分析

一、女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表現

就目前情況來看,女大學生的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呈現出就業難的局面。這種就業困難的現實狀況,歸結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就業率低。雖然多數女大學生在校成績相對于男生更顯出色,專業技能也相對扎實,但在求職過程中仍舊處于劣勢地位。近年來,女大學生就業率一直低于男大學生,尤其是初次就業率。北大教育經濟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4年男性就業落實率顯著高于女性。男性就業落實率為77.3%,女性為65.9%,兩者相差11.4個百分點。女大學生的低就業率主要表現在初次就業時間拖延、預期收入與現實收入之間的差距較大等方面。第二,就業質量差。從整個就業市場的視角來看,男女大學生就業質量不平衡現象十分明顯。譬如,男女大學生“同工不同酬”;同等職位男女求職條件要求不一,存在女高男低的情況;男女大學生未來升遷、發展機會不均,男多女少;用人單位對女大學生的長相、身材、身高等形象因素要求苛刻。如此種種都致使女大學生的就業層次越來越低,就業質量越來越差,發展空間也越來越狹窄。第三,求職門檻高。在就業過程中,往往一些待遇好、具有發展潛力的職位對應聘人員的條件要求都較高,且多傾向于男性。若是女性應聘者,則需要具備比男性應聘者更突出的個人條件才有機會參與競爭。此外,女大學生的就業選擇有限,就業范圍比較狹窄。比如在機械、冶金、化工、建筑等行業往往比較青睞男大學生。

二、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一)勞動力市場發展失衡,就業保障機制不健全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我國普通高校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人數已經達到較大規模(近幾年大都在七百萬左右)。而整個社會的有效勞動力需求卻遠遠滯后于畢業生的急劇增長,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有效崗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就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而言,整個勞動力市場仍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一些勞動力密集型單位因為產業屬特殊性要求使然,女大學生不愿意也不適合從事此類行業。這就造成了能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仍無法吸納大量女大學生的就業困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勞動力市場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我國《憲法》、《勞動法》和《婦女權益保障法》都在保障女性就業方面作了明確的規定,旨在消除勞動力市場的性別歧視,實現就業機會均等化。但是,由于保障婦女勞動權益的法律法規較為籠統,缺乏相應的具體配套措施,結果“就業平等”目標的實現仍然是奢談。

(二)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培養機制存在缺陷

高校專業設置與用人市場需求之間的脫節矛盾突出。當下,各高校盲目開設所謂的“熱門專業”、“高就業率專業”,并逐年擴大這類專業的招生數量。盲目的輸入最終導致“熱門專業”淪為“冷門專業”,而這部分未就業畢業生也不幸淪為“剩余勞動力”。受傳統辦學理念的影響和辦學成本節約的考慮,當前我國部分高校仍采取“重理論、輕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雖然應試教育確實使多數大學生掌握了較為豐富的理論知識,也提高了學生們的科學文化水平,但是輕實踐的教育培養方式,讓部分畢業生貼上了“社會實踐低能”和“操作能力低下”的標簽,最終難以順利實現就業目標。競爭是開放型市場的標志。在這一市場氛圍中,用人單位在招納人才時更加務實和利己,他們更看重應聘者是否具有豐富的崗位工作經驗,是否能助其實現利益最大化。然而,應試教育輕視實踐能力培養的缺陷,顯然不符合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要。

(三)家庭觀念陳舊保守,教育方式方法不當

家庭觀念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也對女大學生的職業選擇產生著重大影響。當前仍有部分家長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實行“教育專制”,孩子需聽從自己為其做好的一切安排。在這樣一個順從環境中成長的大學生,往往缺乏獨立的處世和生活能力,并且思想觀念保守單一,最終在面對就業時,不能科學合理地做出正確的抉擇。受傳統觀念影響的家庭,父母往往溺愛子女,導致一些女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在校期間不求上進心,整天窩在宿舍看韓?。痪蜆I期間則表現出被動就業,排斥就業的心態。陳舊保守的就業觀念還表現在父母處理子女婚戀問題上,這對女大學生的就業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選擇離父母近的單位,力求在父母庇護下發展的就業觀也成為影響女大學生難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女大學生就業觀念有偏差,心理障礙日益凸顯

導致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不僅有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的原因,女大學生自身的擇業觀存在偏差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當前的女大學生不僅有自己的職業理想,也有較高的生活追求。她們對工作環境、工資待遇、職位福利等方面的要求過高。比如在就業地點上,她們傾向選擇“北上廣”一線城市和中西部地區的大城市,而對相對偏遠的中西部中小城市和相對艱苦的基層地區則存在排斥心理。但是,一些女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并不高,尤其是開拓創新能力、環境適應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實踐能力偏低,沒有考慮自身實際情況,一味地好高騖遠,使她們在就業競爭的殘酷現實中心力交瘁。此外,因女性較男性承受能力差,女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也日益凸顯。她們在就業過程中往往過分低估自己,對擇業缺乏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害怕碰釘子,害怕挫折,在競爭中不夠自信甚至不敢參與就業競爭,由于這些自卑心理也致使女大學生喪失了很多就業機會。

三、改善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探討

(一)完善政府扶持體系,搭建社會就業服務平臺

要實現勞動力市場的健康發展,不僅要形成良性開放的競爭局面,還需要政府加以合理的宏觀調控。政府的職責和使命就是保護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解決人民的疾苦,增進福祉。要改善女大學生就業難現象,政府有必要健全相應法律法規,出臺相關具體配套措施,完善社會扶持體系,徹底打破性別壁壘。尤其是要細化《憲法》、《勞動法》和《婦女權益保障法》中與保障女性就業相關的的法律條文,為女大學順利就業掃清壁壘。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也要強化執法力度和法律監督力度,加強對勞動力市場的有效監督,堅決懲處用人單位的違法違規和犯罪行為,切實保障女大學生的就業權益。此外,在政府合理調整產業結構的基礎上,廣大企業應致力于發展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在地大物博的中國,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還很大,潛力也無限,大力發展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將為女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市場和擇業空間。

(二)推進教育體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高校招生規模大幅擴張,致使我國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為了適應大眾化教育的現實,高校應以社會需求和學生發展特點為依據,合理設置專業,積極探索專業人才的新型培育模式,為大學生尤其是女大學生實現有效就業提供扎實的基礎。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當今的高校教育教學,應順應時展的要求,積極開展素質教育。高校應在在保證學生扎實掌握理論知識的大前提下,更加注重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茖W設置實踐課程,實現實踐方式多樣化,并提高實踐環節在整體考核中的比重,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與平臺,全方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此外,鼓勵和支持女大學生自主創業,并定期開展創業指導培訓,為其提供專業的創業指導。

(三)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培養子女獨立就業觀

營造一個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對于女大學生成長成熟至關重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僅扮演者長輩的角色,也應扮演好朋友的角色。父母要與子女保持平等友好的交流,主動了解其心理狀況和興趣愛好,并在就業過程中引導、鼓勵他們樹立正確獨立的就業觀念,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父母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女大學生的就業觀念。這就要求父母要尊重子女的想法,傾聽她們的心聲。在她們遇到困難時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而不是去包辦和指責。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應引導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

較高的個人綜合素質是女大學生順利就業的“敲門磚”。這就要求女大學畢業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客觀冷靜地分析、評價自己,發揮自身優勢,把握機遇,積極參加就業競爭,尋求最適合的職業。當自身陷入就業困境時,主動尋求專門的就業指導和心理咨詢服務,從而使自己能夠在現實環境中保持良好心態,以全新姿態重新投入到就業大軍中。女大學生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與技能,夯實自身理論與技能基礎。同時,也要積極獲得實踐知識。主動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及社團活動,提升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協調能力等實踐能力。當然,要想在就業大軍中脫穎而出,還需要女大學生樹立艱苦奮斗的思想以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獨立意識,從思想上提高自己,使自己能夠正確面對困難與挫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馬克思曾經說過,如果誰被名利的惡魔誘惑,他就不可能保持清醒的理智和持久的熱情,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就會消沉下去,甚至悲觀厭世。女大學生們養成艱苦奮斗精神和摒棄嬌氣逐利心理尤為重要。

作者:李永洪 周麗莉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