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研究
時間:2022-02-26 03:06:52
導語: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互聯網+”時代迅速的推進,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伴隨而來的信息爆炸也對人的精神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它同樣帶來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不僅改變了傳統的就業方式、就業理念,而且在提升就業率、信息化等方面也有著卓越的貢獻。但是,當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對其表現出的不適應現象也逐漸凸顯,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就業指導工作的有效開展。因此,高校在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上應與時俱進,通過深化轉變觀念,深入加強學習,搭建平臺等方式完善和促進“互聯網+”與就業指導工作的有效融合。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就業指導
“互聯網+”是人類歷史上第七次技術革命,從IT時代進入了DT時代,整個社會、經濟、文化都受信息爆炸的影響,這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互聯網為政治經濟社會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從而常常會把互聯網比喻成一把“雙刃劍”。在這樣背景下,如何運用好這把“雙刃劍”就成為高校的主要目標。為此,各高校重視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積極開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促進大學生適應信息時代與學習相互交融的社會,參與競爭激烈的環境。因此,“互聯網+”盛行的當下,對大學生就業同樣是一把“雙刃劍”,既改變了傳統的就業觀念和就業方式,對就業指導工作和大學生就業帶來了新挑戰,又為就業指導工作提供了新資源,為大學生就業思路提供新途徑。
一、“互聯網+”時代深入發展對大學生就業影響
1.推進信息傳播,提高就業率?;ヂ摼W是以電線、光纖等為媒介實現計算機間的數據傳遞,是日常生活中跨區域信息傳遞最快、最便捷的方式?;ヂ摼W為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信息傳播帶來了巨大變化,原本通過報紙、張貼公告等傳播就業信息的方式已逐漸被互聯網所取代。政府、企業將傳統的崗位移植到網絡以滿足企業轉型的需要,借助互聯網信息的傳播速度,能夠在最短時間和最大范圍傳遞用人需求信息。同時,畢業生也能夠通過互聯網以最便捷的途徑掌握就業市場動態。面對持續增長的就業壓力,運用互聯網信息傳播可以有效拓寬就業的途徑,提高網絡就業促進率。[1]2.“大數據”到來,就業信息化。面對海量互聯網信息,“大數據”時代已到來。政府、企業紛繁復雜的信息,必須通過有效軟件進行收集、篩選、分類、管理等,從而提升自身的決策能力和工作效率。當下就業市場也是一個“大數據”,相關部門強調的就業指導工作必須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實現大學生就業的公開化和透明化。高校具備就業信息的收集、篩選和分類能力,將那些不規范、不合適的就業單位或崗位拒之門外,科學的對就業信息進行分類。但針對就業信息管理方面能力仍舊欠缺,如:供求之間信息不平等、信息傳遞過程中誤解、無法溝通等現象仍舊普遍。3.轉變就業觀念,推進自主創業。淘寶網剛創立之時被嗤之以鼻,但20多年過去了,淘寶成為互聯網創業成功的事例。無數成功的事例教育畢業生們要主動學會轉變就業觀念,在“互聯網+”模式中,只要找到空白,抓住機遇,把握好網絡就業機會,就有可能實現自我的夢想。大學生應該把握好“互聯網+”迅猛發展的契機,運用好網絡技術帶來的科技優勢,轉變傳統落后的就業觀念,運用“互聯網+”實現自主創業的夢想,開辟一條全新的就業途徑。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現狀
1.面對互聯網的價值沖擊,就業指導缺乏連貫性。大學生在校期間,正是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但面對“互聯網+”時代的信息轟炸,如何培育大學生的傳統價值觀念受到了新的挑戰。然而,相關就業指導部門或相關領導老師仍舊無法更新傳統就業觀念,認為即將走出校園步入社會的畢業生才需要就業指導,這也是缺乏連貫性普遍性存在的根源。短時間的就業指導工作猶如“考前突擊”,即使畢業生能夠因“突擊”功效找到一份體面工作,但由于缺乏對自身職業生涯的合理規劃,許多大學生對于未來可能需要的知識、技能、心理等未做過充分準備,仍處于被動狀態。“工作等于賺錢”可能是大學生的普遍就業觀念,價值觀的培育是一個循序漸進過程。若大學生在學習就業知識和求職技能只為應付就業而準備或追求高薪高待遇,那這種指導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這不僅對大學生的就業規劃和職業發展造成嚴重影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對就業指導工作的持續有效發展有所限制。[2]2.未能充分運用“大數據”,指導內容過于常規化。伴隨“互聯網+”出現的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高校通過自身的數據處理能力掌握著本校歷屆畢業生中就業的相關情況信息,以及一切關聯單位企業之間的就業信息。但高校在推進實施就業指導工作的過程中常常會忽略了自身已有優勢,不能常態化的將“大數據”有效運用于課堂。就業指導工作只停留于一般性或間接性的指導,無法將就業理論與“大數據”相結合,在理論講解過程中缺乏可靠數據和生動案例支撐,影響了大學生的接受程度。同時也忽視了大學生日后的就業意向,無法科學運用“大數據”為大學生規劃出一條合理的道路。與新的就業形勢相比,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不能完全適應“互聯網+”時代,不能完全滿足大學生就業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就業指導工作需要同“大數據”相結合,不應僅局限于培養學生的專業價值觀、工作技能和專業能力。3.缺乏運用“互聯網+”能力,人員專業化程度不高。目前高校在就業指導工作中仍是以管理人員為主,即設有專職人員負責收集和處理就業信息,協助辦理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流程;同時專職化的職業指導課程也由相關專業的教學老師或輔導員兼任的模式。美國大學和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對職業指導人員的素質要求很高,不僅要有相關資格證書,還具有管理、心理學、咨詢、教育學等多學科背景,較強的行政管理能力與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一般情況下,還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具有較強的信息采集和人際溝通能力。在“互聯網+”時代,就業指導人員還應該具備嫻熟的實操能力。如:能夠通過互聯網收集相關就業信息,并把它們融入就業指導當中;能夠及時傳遞一手的就業市場信息,把握就業“脈象”。但是,高校就業指導人員仍舊欠缺,多數人還是不能熟練、科學、有效的運用新媒體、新技術,無法充分發揮“互聯網+”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作用。因此,加強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知識和運用能力的更新是今后高校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策略
1.與時俱進,更新就業指導服務理念??v觀當下國際教育趨勢,不難發現,各國都開始將教育重心逐漸轉向綜合能力的培養,更加注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明確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的協同發展,轉變傳統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的“二元對立”,讓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將大學生培養成充分掌握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知識教育方面,不再是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而是能夠運用“大數據”、結合實踐案例及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有實踐作為支撐的理論才有說服力,才能夠讓大學生更容易接受。在能力培養方面,要從觀念上打破傳統的束縛,明確新人才觀。“互聯網+”時代對人才的標準不再僅僅只由成績高低來決定,而更應是以綜合素質高低為判定標準。這樣的素質所包含的重要因素就是能夠順應時代和經濟的發展,在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中,仍不斷提升自身能力。2.加強學習,提升個人信息素養。伴隨“互聯網+”時代的深入發展,接踵而至的信息傳播呈現出高效化,提高大學生信息汲取的能力對于就業問題起到不容小覷的作用。高校培育大學生信息素養措施多樣,如:創建專業文獻檢索課,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服務功能的作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等,順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主題,寄托互聯網不斷優化教育環境,以不斷加強教學建設。[3]讓網絡帶來的新媒體、新技術等更多的融入到日常教學中,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方面充分凸顯“互聯網+”帶來的新優勢。把握教育新趨勢,在教學中注重與大學生的互動,尤其是引導大學生與“互聯網+”之間的良性互動,使其既能夠正確的合理、合法的收集和處理自己所需信息,能夠掌握具備篩選信息的能力,不被一些無關或者負面信息所影響。大學生能夠通過這些新型教學形式,關注信息技術發展,獲取學習信息資源的同時提高自我學習能力,為將來就業打下扎實基礎,更好地適應學習型社會。3.搭建平臺,實現就業資源交流共享。高校應充分運用“大數據”,借助網絡信息交流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優勢,整合校友的相關信息資源,搭建校友資源互動平臺。畢業生也可以利用該平臺與校友取得聯系,詢問就業方面的相關問題,同時也可以向其分享就業資源和信息。高校還可以充分發揮網絡平臺將“大數據”轉化為案例視頻、視頻講座、視頻會議等形式,便于大學生分析求職經驗,也能夠改善其不自信、畏難等心態,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營造良好就業環境。同時,還應完善就業指導板塊,整合就業信息,可以鏈接可靠、信息準確的就業網站,電話、論壇、在線留言等一應俱全,并且不斷更新就業平臺信息,做到信息更新迅速、有效。保證就業平臺上的就業信息與國家相關的就業政策以及大學生客觀條件相符,開放平臺并成為對外交流、宣傳的窗口,使高校的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更加全面。4.嚴格要求,培養專業師資隊伍。隨著新時代的發展,高校教育無論如何改革,教師依舊主導著課程教學,培養創新型人才,推進信息素養教育,是當下高校教育改革發展的主題,也是高校教師教育發展的主要方向,教師應抓住這一契機,在幫助學校提高自我的同時,也注重自我專業能力的發展,實現“雙贏”局面。[4]因此,在教學方式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主動學會運用“互聯網+”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方式,促進自身信息素質的提高。在信息時代,隨著高校教學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教師唯有不斷加強自身信息素養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實際教學需要。因此,教師應通過自主學習和參加培訓活動,樹立現代教育意識,掌握現代教學方法,有效運用現代教學手段,不斷提高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能力,實踐于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的全過程中。
【參考文獻】
[1]李海艦.互聯網思維與傳統企業再造[J].中國工業經濟,2014,(10):136-138.
[2]麥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3]張於倩,李順龍,馬文學,萬志芳,王玉芳,李微.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對策研究[J].中國林業教育,2006,(5):21.
[4]孟全?。r林經濟管理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11,(12):43-45.
作者:江曉暉 單位:閩南師范大學
- 上一篇:大學生就業觀教育論文
- 下一篇:貧困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