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學生就業去向分析
時間:2022-01-28 03:28:49
導語:工科大學生就業去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就業是民生之本。對于高校來說,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及匹配情況是衡量一所大學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也是高校社會貢獻的衡量指標。本文通過分析我校近五年來的就業數據,以我校工科大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對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及匹配情況的問題對策進行分析。
關鍵詞:工科大學生;就業工作;人才培養
2017年12月6日,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在京召開,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20萬人,就業創業工作面臨復雜嚴峻的形勢[1]。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不僅局限于是否能找到工作崗位,而是找到一個學生本人認可、家長滿意且學生能力和崗位需求之間達到有效匹配的工作崗位,畢業生能夠在工作崗位上將個人價值和能力最大化發揮,這才是大學生就業匹配的最佳平衡點。工科大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的是專業相關的生產和技術領域工作,特別是要發展成為生產制造、技術研發、設計管理工作中的高級技術型人才和專業型人才。這要求工科大學生具備更專業的就業競爭實力,如實踐動手能力、專業實操能力、個人創新能力和全面發展的綜合能力,這些能力都將直接影響工科大學生的就業去向和就業匹配情況。
一、以本校工科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就業去向研究
(一)直接就業。本校作為全國重點工科類高校,企業對學生的認可程度比較高,校招企業呈現出:入校早、需求大、數量多等特點。當下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繼續讀研深造,在秋季招聘的過程中參與度逐年降低,給選擇直接就業的學生帶來了更優越的條件———在相對競爭人數減少的情況下,很多優秀的工科畢業生通常在秋季招聘時獲得多個用人單位的“offer”,可以自主選擇崗位。從工作地域去向來看,五年來,我校工科畢業生就業地區從主要集中在東北綜合經濟區和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逐年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到南部沿海、東部沿海地區工作,到大西北、大西南綜合經濟區工作的畢業生比例也有所增加。從工作行業去向來看,到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相對較高。此外,到貨幣金融業、房屋建筑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從工作單位性質去向來看,我校工科畢業生到國有企業工作的人數一直保持在該類專業國內工作總人數的50%左右,到民營企業的人數比例為35%左右。(二)繼續讀研,出國深造。隨著社會對學歷水平要求和家庭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專業碩士等研究生招生指標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再需要考慮畢業后生存養家的經濟壓力,可以有更大的自由空間選擇繼續讀研、出國深造,以期在更高的學歷平臺上尋求更好的個人發展。
二、以本校工科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就業匹配情況的問題研究
通過調查問卷、三級就業市場走訪、畢業校友座談等方式,以本校的工科大學生為例,在就業匹配情況中仍存在著以下問題。對于直接就業的學生,一是學校教授的知識體系有待完善更新,運用于實際工作的知識架構亟待創新;二是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的缺乏影響工作能力的發揮,從學校到工作崗位存在能力嚴重脫節現象;三是學生自我認知存在偏差,30%左右的學生在工作后存在對工作崗位不滿意、對自我估量過高的現象,無法將自我價值的發揮和工作要求結合起來,甚至有10%左右的學生會在入職后不久選擇離職,忽視對自我職業生涯的長遠規劃。對于繼續讀研、出國深造的學生,一是學習目標不明確,部分學生存在跟風考研讀研的情況,在研究生階段學習懈怠、能力水平沒有得到提升,在研究生畢業階段將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二是二戰考研率逐年遞增,也就是在畢業后第二次參加考研的學生數量呈上升趨勢,其中很多學生重新考研的主要原因是逃避就業壓力,甚至有些學生放棄已有的工作機會二戰考研,這其中存在很大的失敗風險,畢業后繼續復習的學習動力不足,心態不穩定,從而導致第二年考研失敗,再次和應屆畢業生一起就業,壓力和困難增大。
三、從高校輔導員角度探討工科大學生就業去向及匹配情況的問題對策
(一)分年級進行就業指導。將就業指導以四年為期進行長遠規劃,大一新生教育,提升自我認知和個人綜合能力;大二進行專業了解和行業探索教育;大三生產實習,提升實踐職業技能;大四提升實操性就業能力,如招聘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崗位匹配與決策能力、求職履歷表制作和面試能力等。(二)分群體進行精準指導。根據不同的就業去向,對分保研、考研、就業、出國和創業等不同人群進行分類指導,整合校園內外的優勢人力資源,特別是校友資源,舉辦各類專場講座,讓各類學生群體都能在前輩的經驗當中更好地規劃自己的就業去向,明確自己的就業去向,提升就業匹配滿意度。
參考文獻:
[1]佚名.深入學習貫徹黨的精神推動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召開[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7(23):32
作者:姜媛 單位:東北大學
- 上一篇: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調研分析
- 下一篇: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