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藥學類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及提升
時間:2022-10-07 03:48:35
導語:高校藥學類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及提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大學生就業卻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優秀畢業生就業機會較多,而部分學生卻就業困難,甚至“無業可就”。對于大學生而言,個體就業出現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就業能力不足,特別是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走向深入,藥學類專業畢業生更是面臨此難題。為此,本研究通過分析藥學類專業學生就業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了有效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建議和策略,以期為促進藥學類專業畢業生更好就業提供依據。
1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基本內涵
就業能力作為一個舶來詞,最初由牛津大學貝弗里奇提出,起先主要應用于經濟領域,后逐步廣泛應用于高等教育領域。英國學者彼得•奈特和曼茲•約克指出,就業能力由四個要素構成,即學科理解力、綜合技能、自我效能和元認知,并提出USEM理論模型[1];美國培訓與開發協會指出,就業能力包括基礎能力、基本勝任力、溝通能力、開發能力、適應能力、群體能力和影響能力等七個方面[2]。關于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學術界也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歸納起來它具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動態性、發展性和長遠性,既關注學生當前獲取工作的能力,還強調未來保持工作和進步的能力。如孔潔珺等指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學生在完成“就業”這一任務時所必須的能力,這個“就業”不僅包括求職過程,還包括一系列的發展過程,如獲得職位后勝任工作、晉升發展、更換崗位等[3]。二是綜合性、聯動性和整體性,如龔勛指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多元能力的有效聚合,并從4個維度、18個要素進行解讀[4]。因此,本研究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一個具有多重內涵的概念,它包括:一是勝任工作的專業能力,即大學生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二是扎實的工作能力,包括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三是良好的個人特質,包括積極樂觀、吃苦耐勞、誠信友善、抗挫折能力等。
2藥學類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分析
本研究以皖南醫學院藥學院為例進行調查,該學院現有藥學、臨床藥學、藥物制劑、制藥工程和中藥學5個本科專業,每年畢業學生600余人。為更有針對性地提升藥學類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本研究通過參考學院就業質量工作報告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形式,對該學院學生就業相關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2.1學生就業狀況。本次統計范圍為藥學院2016屆-2018屆畢業生,共1932人,相關統計數據來源于藥學院就業質量工作報告,截止時間為當年12月底。藥學類專業學生的就業單位主要涉及機關單位、醫院(含鄉鎮衛生院)、連鎖藥店、制藥企業、醫藥公司、科研機構等,此外還包括教育、金融、培訓、信息技術等非醫藥行業,學生就業選擇日益多元化。雖然藥學類專業學生就業可選擇空間比較大,但學生就業具有相對集中的特點。2.1.1就業領域集中:畢業學生中有55.90%選擇進入醫藥企業就業,占了畢業生人數的一半以上,其中以民營企業為主;到醫院、衛生院等醫療衛生單位就業的占總畢業人數的10.82%,但總體上是縣級醫院和衛生院;另有18.94%的學生選擇繼續求學深造。2.1.2就業崗位集中:藥學類專業學生就業對口率比較高,學生主要從事藥品的生產、質檢、研發、銷售,以及藥房、連鎖藥店等崗位。但在眾多崗位中,有40.42%的學生最終選擇從事醫藥銷售類崗位工作(包括醫藥代表和學術專員),成為學生最主要的就業去向。2.1.3就業區域集中:藥學類專業學生就業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最主要的區域還是安徽省和江浙一帶,占畢業生總人數的86.31%。除此之外,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也吸引較多學生就業,可見地域因素和經濟因素對學生有著較強的吸引力。2.1.4薪資待遇集中:皖南醫學院為地方省屬二本高校,同時受工作崗位和地域所限,除個別經濟發達城市外,畢業生薪資待遇普遍不高。統計顯示,藥學類畢業生剛就業時月薪在3000~3500元之間的比例最高,占畢業生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銷售崗位的薪酬更多與業績相掛鉤。2.2學生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經過調查發現,目前藥學類專業學生就業普通存在以下問題:2.2.1專業認同度高,職業規劃不清晰:調查顯示,絕大部分藥學類學生會選擇從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但在“對就業前景的看法”時,卻有53.47%的學生選擇“一般”,可見學生對于未來就業前景并不是特別自信;高達50.55%的學生未對自己進行清晰明確的人生規劃,大學期間學習缺乏動力、生活缺乏激情;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學生自主創業的積極性不高,41.29%的學生從未考慮過是否自主創業這個問題。2.2.2就業期望過高,自我定位不合理:學生普遍存在就業期望明顯高于現實的現象。在對就業單位的選擇中,34.47%的學生首選醫院、衛生院等醫療衛生單位,23.63%的學生選擇科研機構,選擇醫藥企業的僅有26.89%;同時,在就業崗位的選擇中,61.15%的學生期望能從事科研開發、醫院藥房工作,而選擇從事銷售崗位的人數僅有7.31%,學生的期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在薪資待遇方面,多達54.2%的學生期望月薪在3500~5500元之間,另有20.22%的學生期望月薪在6500元以上,學生對薪資待遇的期望也普遍高于實際收入。2.2.3擇業觀念固化,就業主動性不強:調查顯示,有85.14%的學生將工資福利待遇作為選擇就業時首要考慮的因素,但收入高、環境好的崗位畢竟有限,而學生從事一線工作、扎根基層的意愿不強,就業觀念需要進一步轉變;同時,學生求職時存在一定程度的“等、靠、要”的思想,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渠道為學校就業網站、輔導員通知和校園招聘會,去校外主動獲取就業信息的積極性有待提高。2.2.4就業能力較弱,就業自信心不足: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除了存在招聘門檻逐步提高、就業供需結構性矛盾等問題外,自身就業能力較弱也是一大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專業知識與技能掌握不扎實,社會經驗缺乏,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存在一定不足。調查顯示,僅有36.05%的學生對自己的就業能力持“滿意”和“非常滿意”態度,絕大部分學生對自身的就業能力信心不足。
3提升藥學類學生就業能力的建議和策略
3.1樹立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側重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忽視對就業能力的深入思考和培養。高校應牢固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將就業能力的培養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出臺規章制度、提供政策支持等,構建起以輔導員和專業教師為主體、學工部門(包括學生處、團委、創新創業學院、心理健康中心)為輔助、各部門積極參與的“大就業”工作格局,將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滲透到日常教育管理和教學過程中,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助推學生高質量就業。3.2構建以就業能力培養為重點的人才培養模式。針對藥學類專業的特點,學校應堅持“以本為本”,從學生和社會需求出發,圍繞提升學生就業能力持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①優化課程設置。課程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學校的課程設置應做到知識性與應用性相融合,尤其要針對藥學類專業學生的就業意愿和就業實際,適當增加醫藥營銷、人際溝通交流、醫學知識等課程的學習,加大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②創新教學模式。建構職業導向的教學模式是緩解畢業生供需矛盾的關鍵[5],學校教學要從以教師為主導到以學生為中心、以教為主到以學為主進行轉變,鼓勵采用翻轉課堂、PBL、案例討論等多種方式開展研討式和參與式教學,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多元能力的培養。3.3完善以職業發展為導向的指導服務體系。①強化就業指導與服務。職業規劃能力欠缺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藥學類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應鼓勵引入校外資源參與,通過“理論課程、專題講座、崗位體驗、模擬面試”等多種類型進行分類指導,幫助大學生合理規劃大學生活。②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就業能力關注個體長遠的職業發展并隨著職業生涯發展而變化[6],尤其是當前醫藥技術飛速發展,更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來適應社會變化。因此,學校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習慣,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3.4強化以素質能力提升為著力點的平臺建設。①實踐平臺建設。學校應注重校內和校外兩個實踐平臺建設。校內可依托生產實訓基地、藥學技能大賽、模擬職業藥師考試等平臺;校外,通過開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見習等方式,鼓勵學生“早實踐、多實踐、反復實踐”,在增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②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學校要統籌協調校內外資源,通過學分認定、科研活動、提供場地、資金幫扶等,鼓勵、支持學生開展創新性研究和創業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③心理輔導平臺建設。依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平臺,通過團體輔導、素質拓展、沙龍交流等形式,緩解學生就業焦慮,幫助學生樹立就業自信心,合理進行自我定位。
4結語
總之,藥學類專業畢業生雖然基本實現了“好就業”的目標,但距離高質量的就業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高校肩負著培育時代新人的重任,應積極對接社會需求發展,將就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抓實、抓細,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助推學生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
作者:侯東曉 徐晨瑋 查智文 單位:皖南醫學院藥學院
- 上一篇:初中班級自主管理策略探究
- 下一篇:養老產業現狀及大學生創業機會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